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76918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3年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摘 要】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我们必须要重视德育教学。本文基于对初中德育教学特点的分析,深入阐述了初中德育教学中灌输性教育与渗透性教育、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以及直接说教性教育与间接引导性教育方面的转化与结合。【关键词】 德育教育;转化与结合【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23)9-00-01引言: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学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初中德育教学必须要对其年龄、发育、认知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以表达,尽量做到灌输性教育与渗透性教育、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直接说教性教育与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确保初中德育教学的实

2、效性以及针对性得以不断提高。一、灌输性教育与渗透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列宁在怎么办文中对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灌输原理不断得到阐发、运用,甚至还有学者对“灌和“输进行了区分,并随其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证。一定程度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时代的不断进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德育教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的任务、目标、内容、环境、渠道、方式以及对象等都已改变。这一改变要求我们必须对新形势下其马克思主义灌输的特点及规律进行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匹配于初中生认识特点、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德育教学方法

3、,不断创新、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努力探索新途径、制定新方法、发现新内容、创造新渠道、吸取新经验,以建立一个德育教学的新境界。总之,在运用、创新以及对灌输教育不断优化的根底上,还必须深入探讨、运用渗透教育,并对其进行优化,重视由灌输教转化为渗透教育。然而在过去,大局部学校仅仅将渗透性教育教学形式应用于高校德育,最大程度也仅仅下延到高中,在初中几乎没有考虑,一定程度而言,这是一个认识和实践误区。不同于高中的理性学习逐步增强、大学的专业性学习较强,初中教育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根底性学习。要与初中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在初中德育教学中应在多方面表达渗透性教育教学:首先,渗透于思想品德课中;其次,渗透于其它课程

4、教学中的;第三,渗透于不同课程老师和其它工作人员间。就现阶段而言,在学校教学中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承担几乎所有思想品德工作,但是其它课程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举手投足、衣着言词间有着潜在的、无意识的影响。最后,渗透于班级和学校教学环境中。综上所述,学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德育与教学两大局部,实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少不了谁。初中是培养新人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生到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做人,把教育教学割裂开来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是不符合学生健康开展的,同样也是不符合初中学校办学要求的。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渠道,加强德育

5、管理和渗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新课改的目标也明确提出只有把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紧密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严格要求学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标准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成绩。二、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初中德育教学有着清晰明确的、标准的主体和受体,然而不管哪个层次或的层面德育,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都具有社会意义上;并且,不管从哪个意义而言,人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在初中德育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这些属性。总体而言,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感性认识树立坚决的信心和信念、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形成健康

6、的心理品质以及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占有相当的成分,例如培育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树立以及集体主义等。在上述几种教育教学中,是能够借助中华民族的幅员辽阔、文化灿烂、历史悠久、集体主义的力量等一些感性认识开展教育教学的。然而对初中德育教学过程进行细化就会发现,在这个量变过程中的微小质变是不容无视的:首先是由小学到初中;其次由七年级到九年级。在以上过程中,由于逐渐增大了教学内容量、加深了知识水平、拓宽了知识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以及比较评价等方面能力,而且,学生的思维认识程度,也慢慢由感性占主导逐步过渡至理性思维过渡,或者是理性和感性并存、交错的状态。出于对初中生这一思维认识水平的考

7、虑,对于德育教学思维认识方面的差异性,在进行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就无法继续沿用以感性教育为主、小学阶段的方式,与高中阶段以及大学阶段主要进行理性教育不同,初中德育教学要应坚持感性教育有机结合理性教育开展、要表达感性教育转化为理性教育的过程。而且,以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育与优化、信心和信念的形成与坚决等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学工作,其根本形式和根本载体最终要以知识教育教学为主,如此才可以得到自己深刻、丰富的实践形态,而理性认识是知识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从这个角度而言,初中德育教学的起点是感性教育,通过感性教育转化为理性,再通过理性认识(通过对“为什么加以认识和解释)来实现认识的深化和固化。三、直

8、接说教性教育与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离不开所谓“道德说教,也难以产生效果。古今中外与德育相类似的教学离开说教性教育是无法想象的,仅仅是方式方法、程度、范围、技巧等方面有差异而已,所以说,初中德育教学离不开说教性教育。从某些方面而言说,德育教学的首要教学形式就是直接说教,在相当程度上,它关联于德育教学中感性教育、灌输性教育等方面,但有不同于它们。尽管直接说教很重要,但切忌顾此失彼,将其视为唯一。在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间接引导起作用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润滑剂之于机器同等重要。参加离开间接引导,仅仅是盲目地一味进行直接说教,无法取得较好的德育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进行德育教学时,

9、容易出现两个极端:首先是轻视直接说教而过分重视间接引导,造成学生目标不明、无法分清主次轻重;其次是重视直接说教而轻视间接引导,导致学生直接刺激过度而出现逆反心理。以往,在进行德育教学实践研究时,一般仅仅笼统地概括为在大学以间接引导为主,中小学以直接说教为主,却很少单独论及初中。就像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灌输性教育与渗透性教育、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之间关系,要处理好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之间的转化与结合。在进行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时,处于对低年级学生的理想信念正在形成、知识积累少、思想品德具有较强可塑性的考虑,直接说教性教育教学方法通常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但在一段时期学习与积累,由于学生开阔了视野

10、、提高了鉴别能力、增强了自立意识,开展初中德育教学就必须进行由直接说教性教育转化为间接引导性教育,或者两者相结合。四、结语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加以重视的是,上述所讲的三个方面的转化与结合,并非简单地先结合后转化、或者先转化后结合,而是要求根据初中德育的教学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在转化中结合、或在结合中转化、或转化与结合并行,而不能将其固定化、机械化。参考文献1王素珍: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年02期2蒋泽标江玫:中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教学实施,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02期3赵光元傅敏: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皖西学院学报,2023年04期4段婷婷: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23年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