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清远市清新县第三小学德育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多为隔代教育,许多农村儿童多为留守生。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日趋明显,学校重标准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无视根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阔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开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校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作为养成教育的突破口,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
2、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并带有规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标准化,使我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标准,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根底,到达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二、课题关键词的界定“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那么,是作为一个公民最根本的行为标准;“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
3、、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用比拟概括的话来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屡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三、理论指导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响之间的
4、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响,或根据反响推断刺激,到达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响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心阵地,挖掘学生自我教育潜能,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着力点。这一理论还告诉我们在活动实践中学习锻炼是贯穿于良好习惯养成全过程的主线。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根底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
5、的头脑创立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开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
6、指导活动的图式。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培养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一理论启发我们全方位的训练实践和气氛熏陶,是保持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动态持续性的强大势场。四、研究目标和内容1、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课题组认为,在小学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守纪行为习惯、良好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劳动习惯和安全意识习惯等。2
7、、制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要求。3、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和根本方法。4、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开展。五、研究时间、方法和原那么本课题研究主要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从2023年3月起至2023年7月止。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两年多来,课题组采用的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典范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遵循正面教育的原那么、系统性原那么、活动性原那么、循序渐进原那么等研究原那么,取得了效好的研究成果。六、课题研究步骤第一阶段:调查分析阶段2023年3月2023年10月本阶段
8、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完善研究方案,使其更具操作性,并深入开展研究措施的探讨。1、建立机制、成立课题组。课题研究的主要指导者是校长白色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方向;课题组组长是主管德育的林素琴副校长,负责课题研究总筹划,汇总研究成果,撰写主报告;课题组副组长是政教处副主任张雪霞,负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阶段实施方案、小结。每级两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作为课题组成员。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强化过程研究和原始资料的收集管理。2、强化培训,加强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怎么开展,一般有哪些步骤、具有哪些研究方法,应该积累哪些过程资料。对于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很陌生。因此,我们首先加强
9、理论的学习,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查阅、学习相关资料,并邀请市教育体育局教育科的专家亲临学校进行指导。通过加强学习与培训,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上依据。3、调查分析,摸清并掌握情况。为了了解实验班学生行为问题和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特点,课题组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对实验班师生进行了屡次不同角度的调查分析。如运用测试问卷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对学生中问题行为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对家长、教师进行访谈、问卷测查,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情况。通过这些调查分析,在掌握学生根本情况的根底上,对研究方案进一步修改,并开展了研究措施的探讨,为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根
10、底。第二阶段:具体研究阶段2023年10月2023年8月本阶段是具体研究阶段,为了深化课题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和研究水平,学校课题组研究过程的管理,全面督导课题的实施。1、提供课题研究资源,奠定认知根底。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发现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开展过程,大约是一个量变认知质变形成新的量变的过程稳固开展。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按以上变化规律,按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统一要求,全面规划的前提下,针对各年级提出不同要求,分解出子课题,有目的地实施培养方案。2、借鉴经验,积极尝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不少同仁已经做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我校课题组为了吸他人
11、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学习他人研究方法,并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组成员到顺德蹲点学习、到香港参观学习、交流。通过借鉴他人研究成果,依据同仁们成功的尝试来拓宽课题的策略研究。3、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成果。为了使课题研究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课题组每月举行一次集体研讨活动,交流经验,探讨方法、解决困惑。为了及时总结经验,课题组每学期进行阶段性小结,每位教师都撰写上交了一篇以上的经验论文,形成书面材料进行交流。4、建立考核机制,确保科研实效。为了保证课题研究不走过场,人人都能参与,以便取得实效,学校制定了考核方案,把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都纳入考核的范畴,由教师申报
12、,课题组审核、评分,公布。第三阶段:拓展推广阶段2023年8月2023年7月我们由第一阶段的每级两个实验班及局部教师参与研究,迅速拓展为全体师生参与实验研究,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推向高潮,实现本课题研究效益的最大化。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和策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以德育工作为主导,少先队工作为龙头,立足于本校实际,发挥社区优势,将课题研究渗透于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少先队工作、社区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小编络,通过实践研究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开展,为学生进一步成长奠定坚实的根底,让学生在各项教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课题组在行为
13、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实验资料、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过两年多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开设心理素质训练课,组织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学科渗透,以及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校联系,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等有效途径,有效地矫治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并逐步探索出了一套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活动实践为主线,以学生自我教育为着力点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核心,定位各年级的习惯培养目标和内容,分解出子课题。目标是课题研究的指南,目标清那么方向明。我们以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为指导,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内容方法,
14、以总目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为主干,层层细化,分解出六个二级目标作为子课题:小学生守纪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途径;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途径;小学生热爱劳动习惯的培养途径;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途径。再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横线,分解出各年级子课题的三级指标,如二年级的“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途径之下,分出具体的细化目标,形成树状目标网络,使抽象的目标变为每个对应的、指向明确的具体行为,使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操作,容易获取成功而快乐,再层层落实、及时强化,进一步提高了培养的实效性。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心
15、阵地,挖掘学生自我教育潜能,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着力点。教学是促学生全面开展的主渠道,班主任工作是育人的重点,在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花时间、精力最多。课堂、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学生合作交往的时机最多,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对学生成长开展影响最大。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两个中心阵地,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学校资源和学生潜力,使教育科研一体化,完成研究与育人的目标。在研究实践中,课题组摸索出一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1、典范示范策略。列宁说:“典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典范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
16、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典范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所以,教师要以身作那么,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例如要求学生要注意卫生保洁,不乱丢果皮纸屑,教师自己应坚持衣着整洁,注意办公室的卫生保洁和个人卫生。如果发现课室地面有纸屑,就弯下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家长和教材中的典范,作为示范教材。2、认知策略。一个人的品行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好习惯时要贯彻知行统一的原那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通过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故事或事例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以及好习惯和坏习惯分别给人带来的不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