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星球研究所,用地理丈量中国毛予菲耿华军喜欢地理。坐地日行千万里,大概说的就是耿华军和星球研究所的日常。3年来,作为星球研究所的“所长,耿华军带着团队,在位于北京五环外的小小办公室游历世界、仰望星空,写出一篇又一篇“10万+科普文,成为“公号界的一股清流。新中国成立73周年之际,星球研究所与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合著“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大碰撞出来的中国唐晓峰是国内知名历史地理学家。关于“历史地理,外行人懵懵懂懂,唐晓峰这样解释:“许多历史事件都应该把地理加上,加上了问题才完整,才更明白。星球研究所的工作,大概可以反过来用“地理历史来总结。从地理出发,登高山、涉大川;再回归人文回望历史长河,俯察
2、人间百态。比方,中国的起源是什么?有人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说起,有人从黄帝炎帝与蚩尤的大战说起,星球研究所那么把中国起源与青藏高原联系了起来。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中国起源于一次大碰撞。这里是中国正是从这次大碰撞开始写起。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写远古的中国,书中有混沌初开的荒感,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文明的创造与消灭。罗布泊曾是连绵荒漠中的湿地。公元前2000年,西方欧罗巴人的一支
3、吐火罗人定居于此,在绿洲开垦出大面积农田,出现了小河文化。之后罗布泊又诞生了著名的楼兰古国。然而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外敌入侵,甚至突发鼠疫使楼兰消失。如今的罗布泊遍布荒漠,成了“死亡地带。写现代的中国,星球研究所解读行政区域,还是从地理视角出发。在“大江大湖的武汉,整座城市被水域划分,数不尽的桥梁成了独特风景,从而延伸出极具地域特色的码头文化早饭要吃扎实的热干面,在码头搬货干活才有劲。被贴上“黄土标签的甘肃,在大多数国人眼里是尘沙漫天的。但实际上,甘肃可以划分为四个地理区域黄土高原、陇南山地、河西走廊、甘南高原,横跨四大温度带、五大植被区。这里有茂盛的牧草和葱郁的森林,也有多元的农业文明。如今富
4、饶的江南,更是一种文化地理的概念。从公元317年东習初年到21新世纪,长江、京杭大运河、钱塘江、太湖、海洋文明依次崛起,南京、扬州、杭州、苏州、上海轮番发力,将江南逐步推向经济、文化的巅峰。“为什么用这个角度解读中国?很多人向耿华军提出这个问题。“中国這片广袤的土地上,处处有故事。耿华军说,他和他的团队,“用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来解读中国故事,用唯美的图片、简洁的文字,描绘祖国山河,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地理,了解中国。科普也需要想象力回溯3年前,星球研究所第一次被读者认识,是因为一篇登上珠峰,你会看到什么?。就在那一年,耿华军经历了第一次创业失败,“进入自己不熟悉的健身行业
5、,几个合伙人之间充满了分岐。6月,他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决定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地理迷耿华军建立了公众号星球研究所写与地理有关的硬科普文。近半年时间,他单独一人,没有任何收入,天天宅在家里码字,靠朋友圈的好友维持着每篇一两千人次的点击量,推着“星球往前走。后来耿华军总结:“最开始写的东西挺浅薄的,更像旅行游记。我一直琢磨着,想写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脑子里突然冒出了自己一心向往的珠峰。在这篇登上珠峰,你会看到什么?中,他另辟蹊径描述了攀登者的心境。“99.99%的人都不会去攀登珠峰,文章并没有告诉大家如何登顶,那些技巧大局部人用不上。我想展示的是,当海拔不断上升,看到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随
6、着攀登高度在变,风景在变,遇到的困难在变,人的心态也在变,人性便由此凸显。距离珠峰大本营最近的卢卡拉机场海拔2840米,常年接待登山者与游客,现代化的咖啡厅让人备感舒适;到达海拔4830米的道格拉垭口,上百座登山遇难者的衣冠家,在凌乱的石堆中看上去像一片乱葬岗,气氛开始变得凝重起来;南坡珠峰大本营海拔5350米,从这里出发,登顶之路才正式开始;再往上走,深不可测的冰石裂缝遍布脚下,头顶的冰塔摇摇欲坠,进入雪崩高发区、云雾弥漫的山坳、时速超过100公里的大风地带,危险程度增加,遇难的人数随之上升,攀登路上开始不断出现遇难者的遗体。“在珠峰大本营,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相当于北京的50%,越往上氧气越
7、稀薄。队友受伤,你愿意不顾危险,脱下氧气面罩,伸出援手吗?海拔8000米成了一面镜子,把每个人照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自私、欲望、急躁、无助都会被放大。那些盛行于海拔8米、80米、800米的道德法那么在8000米高度前统统失效。登上珠峰,你会看到什么?答案是你会看到一切,因为你面临的是死亡。2022年11月17日黄昏,耿华军完成了这篇短文。和往常一样,他点击了“发送就睡下了。第二天早上起来,耿华军随手点开了微信,惊喜地发现文章爆了。“很多人找到我的个人微信号想加我,我不通过感觉不礼貌,通过了不回复感觉更不礼貌。但我根本回不过来,朋友圈一两天就到了5000人好友上限。星球研究所的第一篇
8、“10万+就这么诞生了。在此之后,耿华军决定为硬科普加上人情味。这个专注科普的公号,定下了“地理知识+人文感怀的路数和基调。随后3年,公众号的选题范围越拓越宽。星球研究所的口号最初是“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自然风光,后来“自然二字去掉,改为“探索极致风光,因为人文风光也加了进来。再后来又改为“探索极致世界,不只是探索“风光了,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容才是真正的主题。历经3年打磨,星球研究所收获了200万粉丝,头条文篇篇“10万+。耿华军分享“爆款文的写作心得:“科普也需要想象力,新旧理念的碰撞,不同领域的融合,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我想呈现出自己的一些思考感悟让读者收获认识世界、解构万物的新方
9、式。狂热的地理迷写地理的耿华军不仅从没登过珠峰,甚至没多少时间背着行囊行走于大江大河之间。他把自己地理知识的获得,归功于一种提炼、学习的能力。虽然出身文科,但耿华军写科普,也蕴含着浓厚的理工科思维。星球研究所办公室入口处的那张世界地图,是团队自己处理数据,自己设计制作的。办公室另一侧落地书柜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类书册。“每写一篇文章前,都要花大把时间读书,读地方通史、地方志,读与土壤、植被、岩石、冰川、河流、湖泊相关的专业书。只有当历史脉络、地理信息都烂熟于心,再砍掉旁枝,理出主线,文章才能生动有序地串起来。耿华军这份坚持不解、细致谨慎,不仅出于自小培养的学习习惯,更出自耿华军对地理的狂热喜爱。他很喜欢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姚檀栋院士说过的一句话:“地理学天生具有审美特性。广袤的荒野、险峻的山峰、皑皑的雪地,人们很容易被这些美丽的景色打动。而耿华军那么痴迷于“地理的大格局。“探索脚下的土地、浩瀚的宇宙,这本来就是人类天生的欲望。当你多了解一寸脚下的土地,你就会对这个世界,多一份敬畏感、亲切感在里头。创业第三年,星球研究所的团队开展到25人,已经初具规模,但耿华军仍坚持自己撰稿,公众号每10天才更新一次。“和做管理相比,探索一座山峰、一条河流、一片汪洋、一座城市更让人回味无穷。(刘一宁荐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