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谐社会和法制建设 。新的世纪我国致力于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必然要求加强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性,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法律保障。法律对于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激发社会活力,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法制建设 202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将构建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并且将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为稳固党
2、执政的社会根底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开展进人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表达了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在现代法治国家,和谐社会更多的要靠健全完善的法制来保障,和谐社会应该是崇尚法治的社会。法制建设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又是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开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当以法制建设为导航,引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全面实现。 一、法制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
3、用 一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本质上讲,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开展的社会。因此,构成和谐社会的根本要素,不仅包括经济指标,还应该包括其他所有相关的非经济指标。其中,法制建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可以说。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根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开展都离不开法制建设。经济建设的目标需要法律来确定,科技
4、进步的成果需要法律来保障,各种经济主体以及社会各成员之间的矛盾也要依靠法律来调适。因此,只有建立在法制根底之上的和谐社会才能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和健康的开展。 三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 法制建设在推动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法制建设的推动。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文明、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的社会。这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成熟的法律制度加以确认和推动。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将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 四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离不开法制建设提供的强有
5、力保障。一方面,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需要法制来保障;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需要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会公众依法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良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强化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对于危害国家平安、破坏经济建设、扰乱社会秩序、侵害公民权益等各种破坏社会和谐的违法行为,也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予以有效打击和惩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制环境的设想与思路 一坚决维护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不允许存在法律以外的特权,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
6、武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也就是说,法律在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政党和政府及其成员必须模范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政党必须依法执政,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决不能以政策取代法律,否认法律的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备尤其重要。我国是一个以成文法为主的国家,有重视法律和典章制度的传统,只有法律制度健全,才能有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法律不完善,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7、。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封建集权和人治强权思想时有表现,人们已经习惯于强迫命令,习惯于惟命是从,这就需要法律来调整。有法,人们才能知法、懂法,才能依法,才能有法律的意识和观念,才能建立法治社会。我国处在一个大转型、大开放、大开展的时期,各种问题、矛盾、冲突层出不穷,有时甚至交织在一起,靠过去简单的方法已很难处理,这就需要法律从各个方面加以引导、制约和监督,使问题解决得迅速快捷,使矛盾处理得圆满,使冲突能及时化解,使全社会能正常有序的良性开展。 三必须做到依法行政,创造良好法治环境行政机关在国家机关中对社会和经济开展影响大,与公民关系最为密切,因而行政机关成为权力最大、机构最多、人数最众、重要性
8、最强的机关。这就决定了行政机关在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重大意义。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法制环境的关键环节,是依法治国、创造良好法制环境的重点和难点,究其根源就在于“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职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有利于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也有利于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就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权的存在和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得与现行法律相抵触
9、。具体来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才能存在,而且职责和权力永远是统一于一体的。行政机关的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未经法律授予而行使行政权就构成了无权限或无效,即行政职权的存在必须合法。另外职责和权力是不可分的,法律授予行政机关职权,实际上是赋予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责任,行政机关必须尽一切力量保证履行。因此,行政机关的职权是一个行为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放弃职权,不依法行使职权,就是不履行义务,就是失职,就应追究法律责任。第二,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并且不得超越法定权限。如无法律依据,行政机关不得剥夺或限制公民的
10、权利,也不得为公民设定或增加义务,否那么就构成违法。同时,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不得超越法定权限。第三,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法律规定的行政程序是行政行为的方式和步骤,它影响着实体权利、义务的合法性。如果行政程序合法,其行政决定可能合法,如果行政程序违法,其行政决定必然违法或无效。可见,程序合法也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第四,行政机关所有违反法律的行政行为都必须予以撤销或改变。法律包括实体法、程序法,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只要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对所造成的损害国家必须承当责任,必须撤销和改变违法的行政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
11、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四确保司法公正,促进法治社会的全面进步司法历来都以公正作为自己的理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法治进程中,司法公正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司法公正是国法律正确实施的根本保证。现代法治社会,仅有完备的法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法律制度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被切实遵守,被正确实施才有生命力。法律能否被正确实施,最主要、最关键的是取决于司法机关能否做到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只有按照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司法权,确保司法公正,才能保障法律的统一实施,才能使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不受侵害,才能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法制环境;其次,司法公正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在现代法治社会里,司
12、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的正确适用,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合法权益。由于司法最终解决纠纷,决定了司法是保障人民权力,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当弱者受到强者的欺凌,当社会的良知受到恶势力的践踏,受害人能够寻找的伸张正义的地方就是司法机关,司法机关是保障公民权利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屏障。再次,司法公正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制环境的根本要求。司法公正有利于人们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有利于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直接影响社会民众对法治认同与否及认同程度,影响着社会成员依法办事与服从法律的状况。为实现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必须坚持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系列根本原那么。其一,公民在法律面
13、前一律平等,这是公民的一项根本权利。这一原那么要求司法机关必须忠实于法律、忠实于事实,决不能因人办案、看人办案。如果裁判不公,首要的就不能平息纠纷,甚至可能使矛盾更加剧烈,使社会缺乏平安、自由和秩序,也必然导致公平、正义的丧失和社会的混乱,这样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其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正确运用法律的一条根本经验。以事实为根据,就是只能以客观事实作为惟一依据,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以法律为准绳就是要严格依法办案,既要严格执行实体法,又要严格执行程序法。其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司法机关的职能就是根据法律公正处理案件,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如果司法机关不能独立行使职权,任人
14、插手,任人干预,那么司法机关将成为实现个人意志的工具,根本谈不上什么司法公正。其四,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分工负责就是按照法律的授权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力,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互相配合就是在各负其责的根底上,通力协作、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通情报,共同完成法律赋予的任务;互相制约就是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同时,要互相监督,发现错误,及时有效地加以纠正。加强法制宣传,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宣传,不断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治建设的有机组成局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法制教育,普及律知识,在全社会形成“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法治环境。普
15、法工作要表达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的宪法原那么,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宣传效果。要通过严格的执法和司法活动,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要切实推进“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在全社会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学习教育,加大法律知识培训力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努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能力。增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自觉性。法治实践是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增强普法效果的最正确途径。普法工作要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在开展普法工作的同
16、时,要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法律虽然要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强制力的作用。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民普遍知法、自觉守法应该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以确保法律得到更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六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根底、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标准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人无信而不立,国无信而不强,诚信是人类社会所崇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是维护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秩序的重要基石。而现阶段我国信用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其根源就在于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