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悬差经验教学法.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77792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悬差经验教学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悬差经验教学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悬差经验教学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悬差经验教学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悬差经验教学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3年悬差经验教学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悬差经验教学法:文学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根底课。然而就文学理论这一课程的性质而言,理论性强,概念术语多、学科知识更新快,历来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中文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笔者通过对过往教学经验的总结,针对学生教学反响的问题,提出了“悬差经验教学法,并以“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教授为例,进行了对这一教学法的说明。关键词:文学理论 悬差 教学方法文学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根底课。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说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文学的根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是文艺学下设五个分支中的核心局部。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

2、和艺术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作、科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文学理论这一课程的性质而言,理论性强,概念术语多、学科知识更新快,历来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中文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学理论教程改革,笔者针对学生兴趣程度、课堂接受效果和课后理论应用等问题,以学年教学反响表的形式,对中文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据统计,根据年级、专业知识范围广度、阅读量的差异,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兴趣度也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学院开设课程早,自身的阅读量有限,对专业知识的涉猎面窄,所以理论越显艰深难懂,相对地学习兴趣也不大;

3、而高年级的学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视野不断开阔,已经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作品分析,而必须借助于理论的支持,来到达对作品的深度把握,这种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诉求自然地提升了对理论的兴趣。2.反响表的意见栏统计结果说明,教学方法和课堂气氛是问题最多的环节。一般来说,中文专业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单纯地进行理论到理论的推演,单向度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反而使学生对理论产生枯燥、无趣、脱离生活等误解,从而产生腻烦和逆反心理。如此看来,照本宣科而缺乏拓展,理论滞后且忽略对当下文学现象的关注,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脱节的老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更达不到预计的教授效果,教学方

4、法的改革可说是迫在眉睫。3.确切地说,文学理论课程更应该是一种方法论课程,它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术语,而是要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启发他们去把握和鉴赏文学作品,让“灰色的理论焕发生机。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设置这门课程的动机和效果之间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差距。五成的学生反映,即使很认真上课,甚至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遇到新的文学现象时还是觉得束手无策。而有20的学生反映,仅靠课堂和教材提供的理论分析作品,切入角度单一,理论储藏缺乏,已经造成了学习、研究时的极大困扰。以往的教学评估,往往错误地将教学的过程局限在课堂范围内,而对课后的理论转化不够重视。这次的调查结果对文学理论

5、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的方向加快课后理论的消化吸收,减短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时间。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教学改革成功的第一步,而制订改革方案、改进教学方法那么是更加重要的环节。根据反响情况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文学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的成败系于能否引导学生体验文学理论的重要性,通过主体的内在需求提升对理论课程的兴趣;能否驱散照本宣科的沉闷,活泼课堂气氛,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摆脱“灰色理论的成见;能否将理论作为一种方法教给学生,而不仅仅是一堆概念、术语的堆砌。为了适应新的要求,笔者通过对过往文学理论教学经验的反省、分析,总结了一套“悬差教学法,笔者拟以“布莱希特戏剧中陌生化理论的教授为例,将教学过

6、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下文中进行介绍。一、悬差阅读长期以来,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处理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教学方法:一是教师讲解理论或者照本宣科、泛泛而谈,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均觉如坠云雾、抽象难懂;二是虽然在提出理论之后,也引用文学现象加以佐证,但颠倒了实践与理论的逻辑关系,导致理论先行的意味非常明显。以上两种错误方法的运用,均源于未能正确理解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任何理论无不源于具体实践,并在提出之后经实践活动的不断检验和确证得以逐步开展、日渐完善。实践是理论生成的源泉,理论作为对实践的归总和提升,又给予实践约束和指导。因而,学习理论的第

7、一步也应当回归到实践当中,从现象本身引导出理论,而不是用现象来辅证理论。基于此,在“悬差经验教学中,第一步骤即是进行能够触发理论的文学文本阅读。以“布氏戏剧陌生化理论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挑选的是布莱希特戏剧作品伽利略传。通过课前布置对伽利略传剧本文本的预习和课上该剧光碟的放映,学生对文本有了很深的感性印象,为理论的引入打下了良好的根底。我们知道,中文专业的学生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做出的经典定义可说是耳熟能详:“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局部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表达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

8、感得到陶冶。然而,布莱希特主张的“表达体戏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亚里士多德式传统戏剧的驳斥和颠覆。因此,笔者在戏剧光碟放映之后,鼓励学生调动以往的阅读经验,找出伽利略传一剧与传统戏剧的感性悬差。在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提出了布氏戏剧的特别之处,诸如戏剧的每个场次前都有幻灯说明,往往将剧情提前预告观众;又如演出过程中,类似于“画外音的、与剧情无关的评论性的台词频繁出现;再如,第十节戏中的“狂欢场面与整个戏剧情节没有必然的关联,歌手们的歌唱构成了戏剧情节之外的另一种“叙事声音,就像一个清醒的旁观者所作的表达性评说,这和传统戏剧严整的情节结构完全不同等等。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几乎穷尽了在感性层面

9、上能够体验到的各种悬差,并且逐渐不能满足于自己有所感知却无法言明的状态,这时一种对理论强烈的诉求被激发出来了。在这个阶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虽然在本文所示的文本范例中,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实际文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经验反差,应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但是,由精心选择的文学文本出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却是任何理论的教授前提,从这个角度出发,悬差经验不啻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方法。二、理解悬差有了第一阶段感性体验的铺垫,在第二阶段中,笔者针对学生们的疑惑进行了文本解析,对“悬差的产生原因、实质、最终希求到达的目的进行说明,使学生在理性层面上对伽利略传这一文本有深入、透彻的把握。经过单一文本的解读,笔者紧接着引申出布莱希特的戏剧主张,以幻灯表格形式介绍了“表达体戏剧与“戏剧性戏剧的差异:戏剧性形式表达性形式舞台化身为“事件舞台表达事件舞台把观众卷入故事之中舞台使观众成为观察者消耗观众的能动性唤起观众的能动性使观众产生感情使观众做出判断使观众经历事件使观众理解事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