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语教学中开展以读促写活动的策略明瑞丽【摘 要】本文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基层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就中学英语教学中开展以读促写活动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本次讨论。首先,我们对以读促写的定义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中学英语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与思考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在基层英语教师面对相似问题时,本文能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以读促写一、以读促写的定义以读促写通常是指英语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通过对相关阅读文本的充分利用,使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篇章结构、话题信息、词汇语句等做到了然于胸,并通过特定的教学活动将这些知识迁移应用到写作中,以实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终目的。英
2、语阅读与写作之间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阅读是相关知识的输入,写作那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输出,我个人认为,阅读输入是写作输出的前提,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到达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教学任务的科学布置,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对阅读文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提高其阅读鉴赏能力,增强语感,并为之后的英文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得以有效提高。二、中学英语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与思考1.导入导入是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科
3、学、成功的教学导入可有效激发青少年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为一名基层英语教师,我认为,只有掌握教学导入的相关技巧,才能确保导入内容具有切实有效的积极意义,才会促进学生良好學习动机的产生,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导入形式有很多种,如歌曲、图片、视频、问答、测验等。但无论教学导入是以何种形式展开,其目的都是为了在正式的阅读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开展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教学活动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导入与友谊相关的诗歌、谚语或英文歌曲,并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友谊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
4、本堂英文阅读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相关内容导入时,应注意把握导入时长,一般3至5分钟为宜。2.读前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要对阅读文本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并设置与阅读文本紧密相连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读前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目的的寻找答案,加深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程度,加快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速度。阅读问题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效率。3.读中读中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这个环节当中,学生除要通过阅读文本的学习,掌握全新的单词与句型,
5、学会欣赏英语语言的美感,还要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了解到本单元的话题信息,为读后写作积累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所教年级学生的能力与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多使用图表、视频等相对直观,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为学生设置阅读任务,尽可能的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信息输入的效率得以有效提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视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另外,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以意识的降低语法的讲解频率,应将教学活动的侧重点放在对阅读技巧和策略的传授上,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关注文本本身所包含的话题
6、功能,使学生深化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内化吸收,更好的获取文本信息,为单元话题写作做好充分的语言储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与写作水平。4.读后在学生了解文章的话题信息后,教师应对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单词、词组与句型进行一下最后的总结,并对阅读文本的篇章结构进行勾勒,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另外,带着学生对所总结出的单词、词组与句型进行复习,为学生的单元写作提供知识储藏,丰富其语言表达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5.写作练习写作训练水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布置篇章结构,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态度,也是学生阅读学习成果的直观表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以及对文本知识的内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写作练习通常分为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在开展课堂写作训练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例如采用填空或翻译等方式降低写作难度,并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减缓学生写作时的焦虑情绪。参考文献:1姜宏,鄂玉荣,孟菲.“以读促写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3(19).2刘烨.“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根底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2(05).3左年念.外语作文评阅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