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开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从江县秀塘壮族乡为例秀塘壮族乡位于从江县西南部,总面积178.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00亩,宜林面积2万多亩。辖13个行政村,有1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1所卫生院。截止2023年底,全乡农业人口1773户共7696人,其中壮族人口约7210人,占总人口数的93.6%。农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第二、三产业非常薄弱,202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102.69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2.0%;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79元,同比上年增长7.5%;人口自然增长率7.5。是一个典型的省级欠兴旺乡、少数民族乡。 近几年来,秀塘壮族乡全乡上下在
2、上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单位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统筹推进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各项工作,着重做好事关全乡开展大局的项目规划和建设,壮乡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国内外开展形势瞬息万变,秀塘壮族乡在经济社会开展中也凸显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民族经济开展瓶颈突出,地区开展后劲缺乏。1、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不能适应产业化开展的要求。全乡80%以上具有一定文化根底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中的几乎是老人和儿童。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传统农业,对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项目实施难度较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拟困难,影响农业结构调整
3、步伐。2、产业“低、小、散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秀塘乡开展的主导产业主要是农副产品,除了水稻种植以外,主要有松杉等经济作物,近几年来这些作物的种植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要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种植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全乡人均耕地仅有0.58亩,农民生产经营都是零碎、分散,不易形成规模化。这对产业开发、科技推广等都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也会因为“低、小、散而提高了本钱,同时管理较为粗放,组织化程度偏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收入。3、低收入农户比例过高,扶贫攻坚任务艰巨。10个民族村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占30%以上;效劳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的根底设施未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
4、开展形势的需要,各种公益事业的开展缓慢。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整体开展能力偏低。1、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人民调解、治安保卫等群众团体绝大多数形同虚设,或者是有机构无人员,或者是人员由村支部和村委会干部兼任。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不够强,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较弱。2、基层党务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知识结构不够全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缺乏紧迫感、危机感,谋划和落实能力比拟弱,推动开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比拟缺乏。局部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滞后,党员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开展。3、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一些村干部思想保守,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工作方法陈旧,开展能力较低,在带着群众开展经
5、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清、路子不明、方法不多、步子不快,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开展。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开展问题突出,直接限制了本村其它根底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的开展;与此同时,因为活动经费无法保障,党员活动得不到有效保证,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开展和基层组织建设;村级后备干部缺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松散,选人用人难度加大,出现了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的局面。三、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滞后,文化开展无力保障。随着社会开展,内外因素的变化,在开展经济的同时,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建设正逐步被淡化边缘化,壮族民族民俗文化正面临着遗失的危机,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
6、作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对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的经费投入缺乏,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资金投入上存在较大的缺口,这就导致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不能得到持续、有力的资金保障,工作缺乏持续性。同时在政策落实、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缺乏系统性以及机制保障,文化根底设施建设滞后。四、人才队伍建设缺乏规划,培养力度亟待加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秀塘壮族乡现有壮族干部3名,占在编制数的11%,其中正科领导干部1名,科员1名,副科级干部1名,副科及以上干部占3.7%,以上的比例有较大的差距。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培养和锻炼缺乏健全的机制,对年轻的民族干部培养缺少系统的教育和培训,缺少设立交流、挂职锻炼的平
7、台,干部交流也仅局限在民族乡镇、民族部门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干部视野的拓宽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导致了他们提升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开展水平的能力受到了制约。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开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结合民族乡经济、社会开展形势及需求,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的开展,就必须从以下方面着重加强:一、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民族乡经济开展。扶贫开发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开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战略。在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资金、技术帮扶的同时,更应该在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彻底摈弃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思维方式。各级财政应当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
8、民族村给予重点扶持和帮助,加大投入夯实根底设施建设,竭力改善农村交通、教育、农田水利等根底设施,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为开展农村经济奠定坚实根底。继续加大异地脱贫力度,引导少数民族村向中心村和中心城镇集聚,推进城镇化建设,并在资金、建房用地、物资帮扶等方面予以帮助。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应按照统筹安排和帮扶原那么,与民族乡民族村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口支援。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市场信息调研,把市场需求产品反响给群众,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产品,引导壮乡群众增收致富。二、依托民族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民族特色产业。要充分利用好自身民族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民族风情游,同时
9、要大力培植生态经济、开展绿色食品产业,加强生态保护,保持山区原有的天蓝、水清、山绿,环境优美的村容村貌,使之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竭力打造集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农业欣赏、休闲为一体的精品旅游,让更多的人到壮乡来旅游观光,以此形成产业,推动旅游富民。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助推民族乡经济社会开展。民族乡镇大多地处偏僻的遥远山区,思想还不够解放,难以适应时代开展的要求,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展的最大障碍。要想摆脱贫困,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因此在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资金、技术帮扶的同时,更应该在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彻底摈弃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思维方式
10、,改变面对落后心安理得,面对差距怨天尤人,面对竞争不思进取,面对困难畏惧退却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激活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要把群众的“被动致富的观念向“主动致富的观念转变。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其一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要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方案,把有文化、懂技术、工作热情高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工作质量。其二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改变培训方式,加大教育培训的工作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乡村基层干部科学开展、致富群众的本领,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
11、先进性。其三要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切实发挥农村广阔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抓好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创新发挥作用载体。按照因人制宜、发挥专长的原那么,继续推行党员承诺制度,为每名党员设岗定责。其四要开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效劳能力。立足现有,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盘活现有资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收。同时,要按照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立适合本村本地开展、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项目,通过示范引导,联村开展,不断做强做大,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五、加强机构和制度建设,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传
12、统文化受到了急剧的冲击,民族文化也在开展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加强保护壮族文化已经迫在眉睫。首先,要有方案有步骤地组织机构和人员对壮族文化进行收集、总结和研究,特别是要不断搜寻和保护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对少数民族文化要在政策保护、资金保障上要落实到位。其次,各文化职能部门要继续强化文化事业单位功能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活动,有方案、有步骤地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发扬和继承壮族文艺、民族音乐、纺纱织布工艺、编织工艺等文化荟萃,积极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壮族民俗风采,在民族地区乃至延伸到县、州、省,扩大壮族文化开展的影响力。最后,要不断拓宽文化事业开展的载体,推进文化产业化。以节日文化
13、、广场文化、文化下乡、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艺评比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推出开展平台和载体,使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实现多途径、多形式、出效果。六、强化培训吸收,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民族乡镇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后继乏人的现状还普遍存在,因此,要在民族村中把年轻的、责任心强的、思想追求进步的那局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吸纳进党的队伍中来,为基层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为村级班子建设培养后备力量。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带着群众脱贫致富。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公务员以及事业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加强对民族乡制定少数民族后备干部近、中、远期培养规划,确保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得到重点任用,对他们进行多部门跨乡镇加以锻炼,加强外出挂职锻炼和学习考察,使之能适应新形势开展的需要,更好的效劳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开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