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家原创:论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 尊敬的 朋友: 此篇文章由本站老师独家原创写作,版权归会员所有,普通vip会员无权查看,效劳咨询 :202325-669800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战略设想,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法律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也有很多种途径。不断加强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法制建设;法律内涵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各方面。如何根据我国已经具备的条件,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逐步实现和谐社会的各工程标。具体到法治建设,就
2、是要求把法治的指导原那么和运作机制引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成和运行机制中,有效构建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做到既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现代和谐社会的要求,又符合当前实际的推进举措。 一、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内涵 早在2023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思考的新突破,深刻说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深刻理解这一论断,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促
3、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开展和全面进步,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范畴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民主法治。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扬社会主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扩大公民的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全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才能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
4、局面,才能形成既有对多数人的服从又有对少数人的保护,这样一种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 所谓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的,主张法律至上,用法律制度来标准和管理国定事务,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那么方式。它通过民主程序依据法律来保障社会成员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促进国家各项事业开展。 而法治那么是以民主政治为根底,是民主政治体制中的治国方略。民主历来都是同法治紧密相联的,社会主义民主更是需要社会主义法治来保证,没有法治或法治不完善,民主就得不到支持和保护。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目标是完全统一的。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法治的社会。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
5、政治,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使整个社会具有和谐开展的生机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的范畴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公平正义。没有公平和正义,就没有和谐。这是因为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根本准那么,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是一个政权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重要表达。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说明,严重的社会不公,明显的两极分化,势必导致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阶级之间剧烈的利益矛盾,直至暴力冲突。一旦社会的锋利利益冲突深化成剧烈的政治冲突,社会和谐就随之失去了制
6、度保障。因此,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根本条件。在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加需要公平和正义. 二、和谐社会法制建设的实现途径 法治为和谐社会效劳,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转变法律观念 转变法律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前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法律观念作一个梳理,做出适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转变。构建和谐社会直接要求法律本质观、价值观、功能观和开展观都做出相应的变化。从价值观意义上讲,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最崇高而又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来追求。历史上,我们曾错误地否认法的价值目标,甚至认为公平正义是资产阶级
7、的专利。这是极其错误的。作为公平正义,社会主义不仅不应抛弃,而且更要发扬光大。面对中国法律价值观的现实,我们必须确立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具体说来,必须将公平正义表达在立法和法的适用之中,将其作为法治的根本理念。从功能观意义上讲,以前那种简单地认为法律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念必须改变。在和谐社会中,法律是指引社会行为的标准,建构社会秩序的规那么,裁决社会纠纷的准绳,维护社会安宁的手段,实现社会公正的保障。法律本身的追求就是维护人际的和谐状态。化解纠纷、解决矛盾也就是要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消除引发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从而维护社会的平安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之中,应当深化对于法律功能的认识,进而充分发挥
8、其效用,使法律为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奉献。从开展观意义上讲,应当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开展观,树立起自身协调开展和与社会开展相协调的科学开展观。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上,要既注意法律的适时变化,又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方面,法律必须适应社会开展,推动社会开展,甚至成为社会开展的先导。另一方面,法律不能过于频繁地变化,必须具有适度的稳定性。 (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开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22
9、23年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扩大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阔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并把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担负的这一艰巨历史使命,切实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效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勇于开拓、不断探索、积极作为,深人扎实地做好法制建设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做好农村法制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
10、新农村有着根底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农村各项事务逐步纳入了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了一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制度及运行机制,以法治来稳固这些珍贵的成果和经验十分必要。从当前农村的现状看,近些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普法教育,广阔基层干部和农民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广,开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农民法律素质偏低、农村依法管理能力弱化、依法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比较重视通过 法治
11、来保护和支持农业的开展。美国、法国、日本等兴旺国家以及印度等不少开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到达一定程度后,也将类似“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及农业改革、新农村体制的建立纳入法制化轨道。当前,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实施依法治国根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必须更加严格按照法律办事,依法管理,依法推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即是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这一目标,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
12、立平安乡村、和谐乡村。这些都始终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法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根底性工程,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继续在农村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必须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广阔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开展,用法治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严格依法行政 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人权得
13、到尊重和维护,公民各项根本权利得到保障,政府权力得到合理限定并且严格依程序行使,才能实现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因为,一方面,由于行政部门是主要的执法机构,法律赋予公民、法人的权利能否得到实现,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而颁行的禁止性规定能否得到遵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机关的执法行为。另一方面,行政机关握有强大的行政权力,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具有官本位思想传统的社会,崇尚权力比限制权力的观念在社会中更为流行。如果行政机关不能严格遵守法律,那么其行政权力将很难受到限制,而不受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在对民众的各种社会调查中腐败问题始终高居榜首,这种权力和金钱的分配就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极大损害,
14、它会影响人们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任、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积聚不稳定因素。 (四)完善法律体系 建设和谐社会,要有完备法律体系。有法可依,才能为社会开展提供可遵循的规那么。这表现为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标准系统而无一遗漏。但凡法律制度所应调整的,均应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不同领域的法律制度应当相互衔接,并有机协调;法律制度在执行、遵守、监督中的任何问题均能在法律制度中获得解决的途径;法制有一个调节机制,能做出适应客观需要的相应反映,能进行有效的自我修正。而且这个体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开展和完善的。目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经根本形成,在这种状况下,制定法律与完善法律变得同等重要。行政法、经
15、济法、行政诉讼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社会保障法都需要应对开展进一步完善。而其中尤其突出的就是民商法和社会法方面。民商法可以有效地分配利益,减少矛盾产生。而社会法的主要目与和谐社会中法治建设的新要求就是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平安、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开展,化解社会矛盾,及时救济解决问题,对社会稳定起着直接的影响。 (五)实行司法改革 司法机关是社会争端的裁决机关,是社会公正的维护机关,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会责任。但我们现行的司法体制的根本模式还是建国初期设立的。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推进,司法体制愈来愈无法适应社会开展的需要,于是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要保障司
16、法公正。因为司法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裁决不公正,就不可能平息纠纷,甚至可能使矛盾更加剧烈。而枉法的裁判、不公的裁判,会造成民众对法律的权威性的疑心、不信任甚至蔑视。正如培根所指出的,“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屡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那么把水源败坏了。对和谐社会来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安定的根底。一方面,司法公正真正能够给予民众切实的平安感,使其对其经由正当途径获取的财富产生合理的期待;对于依法享有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受到保障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司法公正真正能够维护民众对公共权力机构的信任,即使公民的权利受到来自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侵害,也可通过公正的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