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初探关键词 社会信用 信用治理 南平市作者简介:孙雪琳,福建省南平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 ki.1009-0592.2022.12.199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自2022年社会信用体系规划纲要(2022-2022)纲要公布以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加速。在制度层面,信用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法律框架日渐清晰,信用体系相关政策在各地加速落地和实施。近年来各地结合经济社会开展实际,加强信用立法探索和制度实践创新,为实现信用治
2、理法治化积累了重要经验。但是基于我国信用法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地方信用法治制度如何构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面临着一些难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南平市社会信用体系立法及制度实践出发,分析总结信用法治制度构建的难点问题以及实践经验。一、 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难点和问题国家在主导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亦鼓励各地进行制度探索和创新。尤其自2022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组织中国经济信息网建立“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系统,对36个副省级以上城市、262个地级市信用状况开展监测和评估,并对排名倒数的城市进行预警。在一定程度上,压力传导到了地方政府,对信用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产生倒逼和鼓励作用。总体情况来看,兴旺地市信用建
3、设起步较早,先试先行,积累政策、资源、法治、人才等多方位的先发优势,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效。相对来说后开展地区那么诸多问题,如经济相对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多机制的实施对政策推动的依赖性较强。囿于观念、立法、人才、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除了统一信用立法缺失、信用信息开放共享等共享问题,自身受经济社会开展条件限制,在经济根底、资源要素、政策制定以及社会共识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法治建设的推进速度。(一)信用观念方面对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和权威性缺乏深刻认识。除法院、税务、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信用建设重要主体,其他政府部门和大局部民众将信用制度视为行政监管和诚信教育的辅助手段,很大程度还
4、是停留在道德标准而非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那么。很多部门没有真正将信用嵌入业务工作,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信用机制建设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多数民众对信用记录、信用报告、信用惩戒缺乏足够认识,信用工具的市场需求度不高,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为难境况。这些客观上造成信用制度的推进力度不强,社会关注度不高和民众获得感不强的现实。(二)在地方立法方面一些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信用建设的政策性、标准性文件,但多数只是对上级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和部署,对信息管理运用的规定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地方立法权的限制和具体操作方面上位法指引的缺失,市政部門担忧出现纰漏引发担责,这也阻滞了地方信用建设的现实问题。
5、(三)人员和经费方面信用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大工程,对人、财、物的投入要求比较高。机构改革,部门合并精简人员过程中,人少事多矛盾更加突出,推动信用工作全面有效开展显得“心有余而力缺乏。经费方面,由于各部门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固定,既没有专门经费保障,也没有强制性要求,有的职能部门确实囊中羞涩,而有的部门那么是缺乏投入热情。(四)信用信息根底建设方面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政务平台和数据库,但是政务数据不等同于信用数据,政务数据必须经过整合分析和深度加工才能转化成可使用的信用数据,但目前南平信息平台对数据的归集整合共享能力较弱,如信用网站上局部根底信用信息公示栏目尚未开通,自然人数据库尚未建立,数据
6、更新缓慢等,平台建设滞后,降低了机制运行效率。二、南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根据信用建设大数据监测,南平在261个地级市中排名比较靠前,2022年南平居49位,2022年位居78位,1全省排名第三,南平市信用制度完善数量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得分均高于地级市水平。良好的治理成效主要归功于南平近年来持续从以下三方面推进信用制度建设。(一)注重“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信用体制建设南平市委市政府注重信用工作的“顶层设计,建立信用专门机构加强组织保障。2022年南平市信用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常务副市长为组长,30个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统筹推进全市信用建设工作。市发改委下设信用办,专门负
7、责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市信用办会同市政府督查室等部门建立信用工作考核体系,将公示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列为重要考核指标和考核依据,健全信用工作组织保障体系。南平市委、市政府立足本地开展实际,加快建立并发布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为地方信用制度建设提供引领和示范。一是出台整体信用建设规划。南平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先后出台南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22-2022年)和南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分别作为南平信用建设的总设计和具体操作指南,明确信用建设的总体原那么、路径和方向。同时下发关于推进县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导基层信用机制建设,重点加强县级信
8、用机构设置和数据归集信息报送等工作机制。二是制定信用信息归集和管理规那么和标准。南平市行政许可和行政处分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实施方案南平市法人公共信用信息指导目录南平市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指导目录等,对信用信息的归集、披露和使用及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规定。三是针对重点领域开展信用监管和效劳。南平市历来注重食品平安和生产平安等问题,针对食品药品、企业生产、工程建设等方面专门出台南平市食品药品平安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22-2022)南平市企业平安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南平市建设工程责任主体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实施方法(实行)的通知等,增强了信用条款的引导性、约束性和鼓励性。2022年南平市环境保
9、护和能源节约、生产领域信用制度信息量进入全国前十位。(二)全面夯实“数据根底,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南平市政府近几年依托“放管服改革,梳理权责事项并把政务信息整合与共享作为工作重点,持续深化政务信息平台建设,为信用监管机制建立提供重要的“数据根底。首先,依托市级政务数据库和政务数据会聚共享平台,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全民征集、资源共享、标准管理、不断完善的原那么,2022年建成南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联通17个部门和省级、国家信用平台,发挥数据归集、数据监测、数据分析功能,形成覆盖全市的信用信息征集记录和查询应用网络。截止2022年底实现与45家市直部门137套业务系统对接互联,同时支撑38
10、个国家和省上27个接口效劳,打破“信息壁垒,会聚行政审批、信用效劳、市场监管、公共平安等10个重点领域1.3亿条数据,初步建立“一人一档和“一企一档数据库平台和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可为市发改委等40 多家部门提供数据共享效劳。然后以“互联网+放管服云平台和网上公共效劳平台为延伸,拓展信用制度空间。当前南平已建立“五级一体的“互联网+放管服云平台和网上公共效劳平台,将原先35个部门88个业务系统横向打通,924项行政审批可网上预约,487项实现“一趟不用跑,901项实现“最多跑一趟事项,企业投资审批和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至原先的三分之一,真正让线下“一窗办理,集成效劳,线上“一网办通成为现实。“互
11、联网+政务效劳体系逐步建立,为信用监管提升了拓展空间。(三)创新监管机制,发挥“信用+治理的实效1.建立企业信用承诺制度。助力“放管服改革,南平市在“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改革中引入信用管理理念,将信用承诺、信用预警嵌入工程的前期工作、审批流程、中介效劳等环节,由事前审批为主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缩短企业投资工程审批时限长,解决企业登记设立繁琐等问题,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的动力。2.开展信用公示制度和守信鼓励。南平市鼓励政府部门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公示,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另一方面能够起到正向引导和反向倒逼作用,促进市场主体诚信经营。企业书面信用承诺和失信行为会通过“信用
12、南平等网站进行公示,便于加强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政府部门加大对市场主体承诺内容的专项检查和曝光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对守信主体(个人、企业)的表彰和鼓励,如守信主體在行政审批构成中可享受延时效劳、绿色通道效劳、“容缺预审效劳及贷款优惠政策等,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共有73家信用示范企业获银行信贷授信约58亿元,融资本钱减少约1.5亿元。3.创新联动执行机制。根据南平市政府、市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南平市构建城西社会完善执行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推动信息共享,建立部门协作配合和联合惩戒机制。当前依托信息平台建设,南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市县两级推行“一次抽查、全面体检
13、、综合会诊工作机制,实现“一网督办抓落实,企业和监管部门双减负。以健全失信企业联合承接平台为着力点,截止2022年底,全市工商房源银行等部门对企业实施联合惩戒358户次,一网统一归集公示抽查信息比例达100%。4.建立溯源管理机制保障食品平安。食品平安问题是中国民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南平立足传统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以保障食品平安和品质,加强品牌建设为信用制度创新的着力点。自2022年南平市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平安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启动农产品质量平安溯源管理体系建设,到近年来南平“一品一码社会共治系统和“武夷山水品控平台的建成,茶叶、食用菌、水稻、竹笋、畜禽等农产品生产、流通的每一环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卫星监控等技术,形成“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闭环,客观上为产品的质量提供了信用保障,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如浦城大米启用团体标准的同时,在种植、加工等关键环节实时监控,通过后台远程将实景画面,相关信息录入追溯信息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2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力度的同时又满足了及企业和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参考文献:1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报告2022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2郑雨萱,王树瑜.创品牌,浦城大米飘香米N.闽北日报:农村版,2022-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