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融入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胡金扣 摘 要:立足于河北省内高职院校,随着中国经济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要阵营,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艰巨使命。高职院校在为各行各业推送优秀的专业人才的同时,也会面临学生因政治导向和社会价值观的缺失而为学校、企业、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思政的作用举足轻重,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有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输送质量也会有显示提高。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一、引言 习近平
2、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见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二、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路径 圍绕“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一)坚持“三全育人”的育人宗旨,挖掘“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元素 思政教育涉及多方面,而在职业素养方面,各个层次的思政教育又存在着差异,作为高职教育,始终要把“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放
3、到核心位置。“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高职学生在思政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二)将“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融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 要确保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效,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学校是大环境、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是主渠道、校园文化是第二课堂,所以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是思政教育的渗透。1.学校是大环境,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1)高职院校正确认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不再是单纯的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思政的教育不应该与专业教学分离开,专业技能教授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政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应该贯穿到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
4、。同时不能将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与专任教师分离开,教书与育人就成了两个独立的存在,这样违背了“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宗旨。(2)高职院校要做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者 制定有效的促进机制和反馈机制,制定加入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在课程建设上,鼓励一线教师、辅导员和思政课程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建设相应课程资源,通过教师观摩、分享、探讨,总结好的经验,真正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反馈,针对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做到纠、辅、查。做到推进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路径中。2.教师为主导,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1)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政水平和德育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
5、在于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政水平有助于更好的开展课程思政。教师通过引导来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的看待问题。(2)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企业经验 作为“工匠精神”最主要的传播者,注重教师企业实践,掌握企业最核心的前沿技术,同时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3)教师应自觉融入课程思政 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地位,教师的授课目标应该认真结合学生的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依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做到润物细无声。3.学生为主体,决定人才培养的成效。(1)采用导师制,注重思政教育的培养 师徒的传承本来就是一种文化,采用导师制,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拉近,潜移默化中进行
6、课程思政的内化。(2)重视企业实践,把实践课程融入“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 与企业共同开发实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观察企业内部员工是如何体现工匠精神的,并在每个实习环节践行工匠精神,逐步养成专心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的优良品质。(3)校园文化是第二课堂,同样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平台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的第二课堂,提升校园文化,营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集体氛围,感知良性竞争和团队的重要性。(三)从课堂出发,开展课程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更加系统化、精细化 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意识的融入爱国情感、工匠精神、课堂自信、良性竞争等思政教育思政课程和专业
7、课程的结合,但是要想全面的系统的融入到课程中,需要将思政元素更加细化,和专业课程融为一体。三、结论 高职院校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路径的推广,能够从学生、学校、企业、国家四个方面产生社会价值:学生层面,整体素质增高,适应行业的需求,德才兼备,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层面,面对“中国制造”背景下对高级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企业层面,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层面,要实现“中国智造”,必须在高职院校培养数亿计的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