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外汉语教学者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摘 要在世界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跟影响力显著上升,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国家近年来相应派出许多汉语教师,包括孔子学院/汉办,或是其他途径出去的汉语志愿者。这些海外教学者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关乎着汉语推广的进程和前景,也是本文的研究焦点。文章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着重分析研究在泰国的汉语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主要探究教学、文化、生活等跨文化事例并给出解决方案,从外部因素以及志愿者自身等其他方面总结出如何塑造跨文化能力,给出合理建议,本论文以期对汉语国际推广专业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帮助。关键字:汉语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研究一、绪论
2、(一)选题原因及意义汉语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全球范围兴起。每年我国派出大量汉语教师志愿者传播汉文化。这些志愿者大部分是初次接触海外文化,从本土汉文化过渡到另一种文化,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因为语言交流障碍、价值观、生活习惯、气候饮食等细节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各种文化障碍的出现。也有许多没有教授外国学生的经验,在海外学校既要遵循校方内部规章制度,又要完成课堂汉语教学,无形中加大了志愿者的教学工作压力。初次走上教学岗位的志愿者需要面对的挑战除了如何管理课堂,还有调动课堂积极性,让学生们对汉语产生兴趣。在各方面压力与挑战下,海外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海外的教学生活中,如果不能很好地
3、适应所在地生活,将会严重影响海外志愿者的教学甚至自身精神状态,造成志愿者心理上排斥、精神上抑郁或更严重的情况。在前几年的海外志愿者交流中,有多例志愿者无法适应当地生活选择中途回国或者自杀的案例,因此应当加深适应能力研究,发现在海外教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做出应对策略,提高海外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给未来的海外教师更多有效培训与建议,减少跨文化交际问题引起的教学障碍。(二) 研究现状由于汉语教学事业起步较晚,重视度不够高,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很少,关于海外志愿者本身的研究就更少了。最早提出跨文化适应定义、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的是美国人类学家Redfiled,Linton和Herskovit
4、s1,之后西方学者在这片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结果。1955年,Lysgaard提出了名为U型曲线的假说2,他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动态的,要经历刚开始的调整阶段,危机阶段和再次调整三个阶段,对文化的满意程度是不断变化的,就像U型曲线一样。相似的理论,Oberge提出“文化冲击”概念3,指的是一个人在进入不同文化环境后产生的心理上的冲击感受,把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蜜月阶段,刚进入新环境,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到新奇、充满激情,与自己国家所不同的一切都会让人心理上产生好奇感;接着就是挫折期,当你领略完新环境之后,时间长些就会因为异文化和本国文化之间大大小小的摩擦而感到不适,产生焦虑感、孤独感、无力感
5、甚至精神或心理出现疾病;一般志愿者在异国教学时间都在一年以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一直沮丧,所以会出现恢复期,渐渐了解异国文化,比较与我国的不同之处,并试着去包容、了解,求同存异才是好的相处模式;过了恢复期之后,海外志愿者会形成自己的生活与交往模式,逐渐适应在异国的生活状态4。还有学者指出,经历文化冲突之后会经历融合、分离、同化和边缘化四种状态,当然每个海外志愿者在文化适应后都会有对应的不同状态。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跨文化交际学,当时的“文化热”还有对于西方各种文化理论的引入和介绍促进了跨文化交际学学科在中国的兴起。最先在中国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诗胡文仲等学者。中国的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
6、会是199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的,并以此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我国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最初集中重点在外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方面,最突出的是英语教学领域。早些时期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学者多为外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因为这群人最先接触到西方跨文化交际理论,其中也不乏在海外留学或者有访问经历者。我国跨文化交际领域较为有影响的著作包括关世杰的跨文化交流学(1995)、林大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1996)、贾玉新的 跨文化交际学(1997)、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999)。5近几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本专业老师的学术调查研究。或许是因为地理距离较近,文化差异不太大的
7、缘故,赴韩国、泰国的志愿者比例较大,因此有很多专门研究赴韩、泰的志愿者跨文化适应文章。我国学者刘俊振在Mendenhall和Oddou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三维文化适应理论6:自我导向是在不同文化中保护自己、享受自己的状态以及心理健康的状态,能够较快顺应异文化并找出能够让自己快乐的方法,也可以轻松地处理遇到的文化障碍等境况;他人导向是指一个人所应有的关注所在国同事以及愿意花时间和那些人在一起的意愿和想法。如果志愿者有较好的适应性,会比较愿意与当地人交流,融进当地生活;知觉导向是指志愿者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这些能够帮助志愿者理解为什么当地人的行为与自己不同。如在来任教国之前对其进行过了解与研究,
8、就能很容易懂得当地人的行为,并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总之,我国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起步晚、历史短、研究范围窄。由于各国间交往频繁,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学者也加入到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中来,我们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框架和改善策略,不再照搬西方理论。随着海外志愿者不断被派出,关于海外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一定会越来越多,这将会给我们的汉语教育事业带来更多便利。(三) 研究方法本文将着重采用案例分析法,并结合个案、文献分析法、观察法等,对笔者在泰国任教时所遇到的教学及生活上的问题作重点分析,透过这些案例反映出广泛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其中包括对不同文献中问题的分析,文化交际时对各种现象、行为的观察
9、,与其他文化交际者的交流访谈。通过到不同地区任教志愿者的真实案例、遇到的障碍,心理变化等反应海外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笔者将遇到的跨文化案例发生的内容过程及处理方法写下来,形成“案例过程”,并围绕这些案例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然后总结出所对应的跨文化现象,提出解决策略,最后总结出适应策略。二、跨文化适应的理论基础(一) 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是一系列学术成立后衍生的一种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性。与跨文化适应关系最密切的则是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学 7。对跨文化交际影响比较大的是心理学,而奉献最大的心理学分支是跨文化心理学,主要研究文化对人的行动影响,包括主流文化和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这对
10、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志愿者海外跨文化交流则要用到跨文化心理学。在语言学中,与跨文化交际学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是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因为它们研究语言的使用问题,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研究有很多启发。这一部分在教学与生活中都会有涉及。与跨文化交际关系密切的学科还有社会学,它的社会身份、社会交往规则都对跨文化交际学有些许影响。社会学与跨文化交际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所探讨的社会团体的感知、刻板印象、偏见等都是跨文化交际学着重关注的问题。志愿者对赴任国的刻板印象、偏见可能会影响正常的交际,海外学生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也会造成一定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二)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内
11、容和方法的观点和冯特的看法很接近,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历,是意识形式,方法是条件控制下的一种自省。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强调组织、结构的原则,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做刺激反应器的被动面。同样,认知心理学也是与临近学科交互渗透产生的物体,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还有语言学。乔姆斯基的心理语言学就是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创立的,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语言教学是一个受心理学影响较大的板块,对语言教学活动的研究必然包括对语言学习者心理活动的研究。语言习得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都离不开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又一重要理论支柱。随着以认知心理学为代表的心理学理论的
12、发展,随着对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对语言习得规律的不断揭示,心理学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学者和研究者所认识。认知心理学出现在本世纪初,是由于行为心理学弱点的暴露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Neosser)发表的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认知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词语,包括感知、表象、思维、记忆在内,是所有认识过程的总称。在海外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出现文化认知。文化认知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与信念”,“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
13、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于信仰的总和,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8为了进行有效友好的沟通,交际双方必须对对方所处的文化有一定认知,所以文化认知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志愿者在海外进行教学生活时,会提前对赴任国的文化进行一定了解,并在自己脑中进行认知加工,当到达赴任国时会再次从脑海中提取对这个国家的固有印象,人文、环境、交往礼节、注意事项等,交际也会是早有准备,不会唐突应对。这就为志愿者的海外生活开了好头,不会在异国他乡遭遇意外打击。由于固有认知难以改变,在来之前往往会对目的国有许多好的或者不好的幻想,若是到达后实际情况与所想一致还比较乐观,若是相差甚远也许
14、会对志愿者造成心理落差,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每个国家的国情、人文、礼节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应一味与自己国家相比较,而应从客观角度审视异国文化,试着包容、接纳,探索其表象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所有的文化都是有趣的,都有它的形成原因,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不应当戴有色眼镜来看它。(三) 第二语言教育常说的第二语言教学是与第一语言所对应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习得第一语言后,在学校、学习机构等正规场所接受的语言教授活动。第二语言教育包括在目的语国家进行学习或异国学生在自己国家学习第二语言。海外志愿者就是对第二种情况学生进行教学的活动。第二语言教学与一般知识性、理论性的教学性质不同,包括对外汉语教学
15、在内。第二语言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注重技能性、工具性的特点。也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和知识,而且这部分教学内容要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加强。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适用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另外,对外汉语教学也可借鉴其他教学过程可学习的地方。本学科就是取各家之长,建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三、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中的案例与分析(一)教学方面案例一:如一次在高二一班学生的课上,班级人数本就少,每次认真上课的也不过几个女生。不知是学校活动将近、学生们无心上课,还是课堂本身没有吸引力,连平时积极响应的几个女生也失去兴趣,嚼口香糖、画眉毛、写其他科作业这就使教师很受打击,
16、不能很好地组织课堂、学生视老师为空气,作为教师的我一度想落泪。案例二:而在另一堂课上,教师运用小卡片、互动小游戏成功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争先恐后作答,举手参加游戏,整个班的氛围的都很好,老师与学生配合恰到好处,学生们也学到了东西。那是最成功的一堂课。分析:在泰国的教学课堂上,学生纪律散乱、经常旷课迟到,即使在教室中也会有听歌、吃东西、化妆、随便走动的现象。这些是泰国学生的常态,不像中国学生有严明的课堂纪律。且泰国学校活动较多,学生动手能力强、爱玩乐,他们像西方学生一样重手工,所以单纯讲课可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应当设计更多游戏丰富课堂,用适合泰国学生的教学方式。老师要意识到学生和自己文化背景不同,不能一味用自己的认知价值来要求学生。应根据泰国人时间观念差的文化,不严格要求他们准时上课,稍微迟几分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具体不同国别不同文化的学生,老师也要灵活地变通教学方式方法,用最适合教学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