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天元在天元空间思考人生文 贾方舟一位美籍华人吴裕祥在他写的一本书谁有权谈论宇宙中说:“渺小的人啊,你们被限制在宇宙的一个如此之小的角落里,是因为空间的窘迫而争来打去?抬头看看广阔的宇宙吧!把心胸向那里去延伸,把野心向那里去征服!去那儿抢地盘!这位美籍华人以其“从美国硅谷走出的科学手记,试图对传统思维方式挑起一场革命。因为在他来看,传统封闭的思维方式不知扼杀了多少生命的冲动,不知束缚了多少代、多少人的成功梦想!于是他在对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系列权威和公式的拷问中,试图破解宇宙的悬疑,建立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能够在宇宙层级上思考问题的艺术家屈指可数,李天元很可能就是这绝
2、无仅有的艺术家中的一个。当然,他对宇宙空间的兴趣不是来自于科学本身的探索,而是借助于科技手段实现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在人类长期以来只能以肉眼所见的现实中,我们对自然、生命的认识已经十分有限,自从人类以科技手段拓展了宏观和微观这两个恢弘视野,我们才对自然乃至人自身有了更多、更清晰、更精确也更全面的了解。当人类有能力站在月球上回望地球时,宇航员会对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的诗句做出这样的修正:“低头望明月,举头思故土。因为当人类做出这样大跨度的空间移位,就必然会改变自己的视点和思维方式。李天元曾试想:“从800公里以外的太空观察一个人的肖像,这可能吗?把一个肖像的局部用电子显微镜放大3万倍又
3、是什么样子?正是出于这种神秘未知的诱惑,天元开始对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产生浓厚兴趣。他在这一领域的最早作品李天元肖像2001.1.11.TSS,就是在获得高科技的技术支持下,完成了他宏观、微观与现实三位一体的艺术设想。这一作品独特设想和成功制作,彻底扩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他不再是一个只知一脚踏在大地上做定位思考的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借助科技所具有的时空自由度,使他彻底摆脱了从一个恒定的现实视点上看世界的局限,他可以借助GPS把自己悬置在宇宙空间的任何一个移位上审视自然、审视人类,也可以借助高倍显微镜审视生命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局部。当他把悼念父亲的悲哀泪水用显微镜放大500倍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
4、一个类似宏观中深不可测的冰岩景观。他就是用这种全新的图像作为“李天元肖像的一局部来诠释自己对父亲的深厚情感。李天元为我们提供的这个新视角、新形式所具有的新颖性和深刻性,如他所说,“它开展了人们的视觉和心里感受,就像在我们面前又翻开了一扇窗子,使我们能看到个新的世界。并且确认自己的感觉的真实性和普遍性:“自己的感觉就是这世界的一局部,就像众多哲学、宗教,同时来解释世界,这个世界才是完整的,因为没有什么学说能说明一切;个人的感受就是全人类的感受之一。正是对感觉的自信,使李天元永远处在对新形式的追逐之中。当天元带着这一无限拓展的新视野重新回到画布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新思考。彩色斑
5、斓的宇宙星空缀满大大小小的“陨石,这些陨石又被幻化成一个个人的形象。于是“人变成太空中的“漂浮物,而当这些“漂浮物集结、凝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便是一个巨大的云团,密密麻麻的人群宿命般地聚集在一起,让我们感到人的渺小,生命的脆弱,命途的多舛迄今为止,人类事实上还没有真正主宰自己的能力。人定胜天只是一种理想,在很多情况下,听天由命才是我们人类被注定的命运。李天元用巨幅画面所展现的芸芸众生图,让我们感到的正是这种生存的焦虑、不安的征兆和人类未来的不可预测。李天元显然敏感到被都市化的现代人这种挥之不去的生存忧虑。都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隔膜。他们生活在自己“产品的包围之中,越来越
6、远离自然。而与上帝的疏离.更使现代人失去了精神的避难之所。尼采为此痛苦万分,他在宣告“上帝死了的同时,也指出了其“死因:是“我们杀了上帝,我们是他的谋杀者。这“死因多么令人胆战心惊!他还暗喻上帝死后人所遭遇到的精神困境:“太阳已经被消灭了,夜已降临,天愈来愈黑,我们在无尽的虚无中犯错。地球松脱了太阳.我们被剥除了所有稳固的支撑,我们前仆后跌,步履踉跄。这位极度敏感的哲人也许将现代人的精神问题过分地夸大了,但问题的存在却无疑是一个事实。李天元的近期作品所展现的正是这种“地球松脱了太阳.我们被剥除了所有稳固的支撑的感觉,他曾追问:“科技的开展是让人们更痛苦了还是让人们更快乐了?这个疑问所反映的正是
7、作为一个现代人所遭遇的精神困境,也是李天元在他的作品中所思考的中心。事实上,美国学者诺尔曼布朗已经答复了这个问题。他说:“人类今天仍然在继续创造历史,却不曾自觉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自己的不幸福不快乐才能终止。事实上,人类今天的所作所为,似乎正在使自己更加不幸福不快乐,并且还把这种不幸福不快乐称之为进步。李天元说,“艺术是思想的预感,“绘画是沉思,是自身凝视而产生的力量。而他的艺术所揭示的正是他的“沉思和“预感,正是由“自身凝视所产生的力量。那种把人类命运置放在宇宙空间中的沉思,是一种对人类生存更为深远的忧患意识,更为宏大的生存叙事。李天元是一个勇于创新的艺术家,他
8、从不在风格的意义上建立自己的个人面貌。他不断从新的生活中汲取新的感受,创造出新的形式、新的图式和新的作品,不断刷新他已经取得的成果。他像一个不畏风险的拓荒者,永远站在最前沿,永远不停步,因为他面对的永远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如他所说,“对于开创性的艺术家而言面前是没有路的,他的每一步都是开始。在他看看来,“世界上唯一能永恒的就是变化了,而艺术中真正的危险便是一成不变。基于这样的理念,李天元在艺术上走的永远是一条不归之路。对话李天元Q:您作品中丰富的题材和灵感是从何而来?A:其实我一直关心的只有两个问题,一是作品中的双重性和矛盾性,二是作品中整体与个体的逻辑关系。我早期的作品以油画为主,很多主题和内
9、容都有重叠和矛盾,一张作品中经常有两或三个毫无关系的内容叠加在一起,形成冲突。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上具有多重矛盾,同时充满了活力让我印象深刻,东西方文化以及中国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冲突表达在价值观和意识方面。我那一时期的作品大多都是表现时代带给我的感受,也许这也与我有时很平静,有时又很剧烈的双重性格有关。在近期的作品中,我主要以微观元素进行表达,用摄影的形式表现如空气、我自己的细胞等。微观世界中,隐藏着非常重要的信息。我的很多作品都与食物有关,每天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元素不可无视,于是我对转基因小麦和非转基因小麦进行拍摄。在进行宏观表现时,那么会选择宇宙或某一整体。宏观和微观之问有其内在的联系,这
10、种联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此希望能够以艺术的语言将宏观与微观的最根本形态共同呈现,同时也可以揭示生活中的某些道理。Q:您的作品创作过程经历了怎样的转变?A:在刚毕业的那两年,我的创作根本都很贴近生活,并有着对未来的期待和不确定性。后来,我使用很多胶条,将两层画面结合在一起。当时对创作主题根本不会有太多深度思考,脑海中一旦有想法,就会把用画面呈现,偶然性非常强。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点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很多的中国人都来不及思考,面对各种信息的冲击,人们的根本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而进入到新世纪,我的作品就与宏观、微观开始挂钩,包括使用摄影手段。在2000年,我购置美国卫星拍摄肖像作为艺术品
11、,用显微镜将眼泪、汗毛这些肉眼难以觉察的事物放大,研究这些真实存在的“景观。在当时中国的艺术界,我可以说也是第个使用高科技手段来实现艺术的第一人。近期,我的艺术作品开始与科学发生关联。我有一个智能艺术小组,组织来自自动化系、雕塑系、装潢系、绘画等系的研究生,进行了很多跨界方案。Q:科技手段对您的作品有怎样的影响?A:信息时代随着数字艺术的开展,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及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了很大改变。我研究的信息艺术主要是强调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参与,有很强的互动性。一方是艺术品的创造者,方是艺术品本身,一方是观众,这三者为互动关系,同时互相感知,互相影响。Q:您如何看待新技术与新艺术之间的关系?A:如今
12、我们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是虚拟的网络世界,技术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感知的能力;二是现实的生活,作为世界中的个体进行感知。新的艺术创作更要注重人的体验,这样的作品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和互动性。新艺术会与更多的人发生关系,甚至不懂艺术的人也可以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乐趣,来理解艺术给人带来的自由与快乐。以艺术的方式让人们进行更多的思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将思考和理念变成行动,而新技术能够将人的传统思维解放,进行更多交互行为。Q:您的“天体创作是怎样的一个方案?A:天元空间站是我设想建在太空中自由开放的艺术工作室,以地球为故土,用卫星等作为媒介,通过宏观、微观、现实三种不同的视角,关注人的生存处境。离开地球思
13、想,在太空中“画风景。随着技术的进步,艺术家离开地球去思考对自身以及传统的理念会有根本的改变。这时民族、国家、地域等传统将会被打破,人们会在个更广阔的空间生存。而生活的环境、空间、时间,都在影响着艺术家的思维,以及对他人和外界的根本认识。从艺术史的角度讲,这是在一个更开放前瞻的角度,把很多的可能性以一种最自由开放的方式展示。Q:这最终会带给人们怎样的思考?A:我认为摄影、读图的方式很重要。我们从事物的多重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看,所得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看的方式一旦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丰富。能多角度了解世界的不同种可能性。我认为,人们固定地处在某一环境、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的了解容易产生
14、偏差。而如果换一种角度,离开地球去思考,可能对自身的了解产生新的结论。Q:您参与过的展览哪一个最为深刻?A:1995年在瑞典哥德堡美术馆参加的变化中国前卫艺术展,要求每位艺术家以自己早期的作品与目前的作品进行比照,很多当代艺术家都有参与。而另一个美术馆正在同期举行主题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上海青铜器展,古老与当代的交锚,观众能体会出中国文化的变迁,展览的思路非常独特,还吸引了当时的瑞典皇后和王公大臣参观,是个很有意思的展览。Q:您如何看待外界对您作品的种种评述?A:外界对我的作品如何看待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传递怎样的信息和理念,那样的形式是否更有创造性。Q:您近期有哪些方案和活动?A:7月14
15、日我会参加米兰国际双年展,展览的主题为“设计之后的设计和人类的智能圈,为期十余天。我会与清华的智能艺术小组共同进行。展览的互动性很强,可以现场与和观众交流。为此,我们还研发了几款软件,其中一款可以把现场拍摄的照片随机组织在同一画面里;还有一个即将在APP stor吐架的“会拍,主要用于艺术创作,可以个人发起摄影,也可以邀请朋友及社会的每个人参加。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一个主题,以图片的方式共同创作,同时强调互动与分享的关系。让这种智能工具成为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作品解读李天元的摄影作品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有和无的存在关系,并且在宇宙自然的背景中关注个人生存的意义。他用摄影去表现自然的某种形态,并能客观精确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表现人和自然的物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