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视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从构建贯穿古今中外的时空视域;创设双元互动的动态视域和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的多层视域的视角,就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多维思考,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多维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概括,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本文就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多维的方式、平台、渠道、手段,进行
2、多维思考。一、构建贯穿古今中外的时空视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在整合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精髓的同时,能坚持正确的判断,能融会贯穿而不忘记根基,能博采众长而不迷失方向,可以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1.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当代西方兴旺国家大学德育的内容,尽管各有自己的特色,但根本上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很少用抽象的、纯理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工作中。在实施途径上,西方兴旺国家始终把学校看作用来争取青年一代的“重要政治工具。因此,学校德育目标不仅是能力、道德与
3、价值观的判断能力的教育,而且是“灌输思想信仰的重要阵地。为了使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得以实现,他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德育实施途径。(1)正式课程正式课程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德育。西方兴旺国家在课程设置上都列有专门的德育类课程。如英国的政治课、宗教课;法国的道德公民课、哲学课;德国的伦理课、社会课;美国的社会研究课、职业道德课;澳大利亚的价值观课等。由此可见,开设正式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各国共同的作法。不过,不同国家在德育课的侧重点上有不同。(2)隐形教育隐形教育是指采用不那么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NV澳渥勒1970年提出的。他认为校园生活
4、与课堂教学共同组成了大学生活的整体,而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在校的大局部时间,因此应采取措施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校园生活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揩宿舍、操场、食堂、图书馆、校风、学风、社团等,所有这些都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品值观。(3)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作为指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排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减少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的事业,最早出现在3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里。现在,心理咨询在大学教育中已经得到迅猛开展,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局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大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4)社会效劳社会效劳是指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效劳,以培养学生的
5、社会责任感。社会效劳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如美国大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效劳有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效劳、慈善工作等。社会效劳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联系的时机,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使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具体化,成为国外大学德育的重要途径。由以上分析可见,西方兴旺国家重视大学德育工作并直接管理和督导,一改以往放任的状态;同时注重德育的渗透性、多样化与完整统一性,强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强调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德育工作者,是人格的典范。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xxx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
6、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古代先贤给后人留下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并具东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1)克己自省、迁善改正的修身自得方法修身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概念,修身意为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儒家经典大学突出的记述了“修身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意义。人之所以要修身,一是为去物欲所蔽,修养人性之本善;二是以修身为本,实现儒家的“内圣外王的价值目标。儒家育人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对修身自得方法,强调了两点:一是克己自省;二是迁善改正。孔子认为克己自省是完善人格,到达道
7、德至高境界的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他特别强调“克己,用社会道德准那么自己约束自己用。而“迁善改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克己、“内讼、“正心、“诚意等进行反省内求方法,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2)身体力行、躬行践履的实践示范方法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育人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宋朝朱熹提出,知善必须表达于力行,只有经过道德实践人们才会真正认识道德理论的合理性。他认为,行是知的完成。只有能力行之知,才是“至知。明代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其观点虽有以知代行、混淆知行差异的倾向,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道德修养中知与行应该是统一的。明末清初王夫之特别强调“行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王夫之非常赞赏中国典籍中的一句话:“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他认为,在学、问、思、辩、行五者中,“第一不可容缓,那么莫如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典范示范在古代道德教育中效用是十分突出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