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朗读者读后感:死了的爱情,走到尽头的人生 第一篇:朗读者读后感:死了的爱情,走到尽头的人生死了的爱情,走到尽头的人生 乍看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是什么好奇心驱使你翻开这篇文章。 看这本书,花了三天的时间。虽不是一口气看完,但也是集合所有碎片化时间,晚睡早起恶补完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小说排版简单明了,是我喜欢的风格,有一直读下去的欲望。可是当翻到末尾,总感觉小说没有写完,汉娜的死让我很悲伤,总感觉她的死有些冤枉,光明就在咫尺,而她却选择永远栖身黑暗。 她和米夏那段美好的爱情穿越了年龄,穿越了时空,在外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他们深陷其中,爱情本来就是疯狂的,是突然的,是毫无征兆的。当他们热
2、恋的时候,谁也想不到后来会与对方分开吧。 一直在想,他们相差二十多岁,是什么让他们相互吸引,爱上对方的。或许是汉娜的优雅,她的干净,她的特立独行,让米夏为之倾倒。 或许是米夏的青春朝气,他的血气方刚,他写在眼里的炽烈让汉娜感受到被呵护的爱意。他们很快在一起了,甚至做了那件事,起初有些难为情,但是谈到爱情好似就不能逃避那个话题。小孩子不懂就不懂了啊,等长大后你会懂的。 处在热恋中的少年米夏为汉娜写了一首爱之诗:与君同心,两心相互来占有 与君同衾,两情相互来占有 与君同死,人生相互来占有 与君同袂, 各自东西不回首。 汉娜第一次对米夏大发雷霆是在电车上。 米夏成心待在无人的第二节电车上,等待给汉娜
3、一个惊喜。而汉娜以为米夏不和自己坐同一节车厢,是完全无视了她。 爱情中的女子都是这样吧,总是害怕被无视,害怕对方不在乎自己。 汉娜第二次对米夏发怒是在一次野外旅行的帐篷里。早上米夏留下一张字条说去买早餐马上就回来。 而汉娜说她并没有见到那个字条,以为米夏抛弃了自己。后来才知道真相是其实汉娜是文盲,她并不认识字条上的字。 其实汉娜的两次发怒都说明了, 她是真的在乎米夏,在乎米夏的感受,在乎米夏对她的感受。 能证明这一点的是,在成为被告后宁可判刑也竭力要隐藏自己文盲身份的汉娜,后来甚至为了米夏开始练习写字。 汉娜给米夏写了好几封信,心里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 可是米夏一封都没有回。虽然他仍坚持给汉
4、娜朗读,可是味道早已变了。 他像是在赎罪,为自己在法庭上没有替汉娜辩白而赎罪,为了曾经喜欢的女人而赎罪。可是,他终究还是负了汉娜。 或许再见到汉娜让他惊喜,而当他近距离接触到汉娜,闻到她身上那种老女人难闻的味道时,她对汉娜彻底没了兴趣,这已经不是他之前喜欢的汉娜。于是,对于这个曾经发疯似的喜欢的女人,他选择敬而远之,想远远地逃开。 或许是聪明的汉娜早已洞悉了这一切,她知道米夏已经不喜欢他了。她可以为了爱情牺牲她最后的一点自尊,她成认了自己是文盲这个事实,为了爱情,她愿意去改变。而米夏的冷酷无情彻底浇灭了这团微微升起的火苗。 汉娜对与米夏的爱情失望了,也对人生彻底绝望了,她再也无法面对监狱之外的
5、生活。冷冰冰,没有爱情,没有温暖,为了防止再次枯萎,她选择了自杀,在黎明前的最后一晚上。汉娜的死让米夏彻底忏悔。生平第一次,他站在汉娜的墓前。小说戛然而止。小说直到最后也没有说这段故事里究竟谁对谁错,给了读者无尽的遐想。 也许是我的视野太狭隘了,如此伟大的小说竟然只是读出了爱情。 第二篇: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的一本哲理性散文集,凝结着她在人生暮年对真理、生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追问。是一本值得深读的好书,希望大家有时机都去看看。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一: 这本哲理性散文集,实质上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探讨。关于人的“灵与“肉,“命以及灵肉的锻炼
6、,还真让我有点小吃惊。开篇就有说道杨绛先生怕“鬼,“鬼其实就是人死后的灵魂。书中也确实记载了好几个关于别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什么“鬼打墙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说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东西,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存在。你还别说,我还真记得,在我们大学教室里,我们可爱的日语老师还真的跟我们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经历,以及后续诡异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我还记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学短信给她,说她给同学们留下了阴影,该老师还当纵在课堂上给我们抱歉了。所以,我也觉得,世界上某些东西我们虽然不相信,但是确实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还有所谓的“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当“灵即理性一面占
7、据上风,便是显示了我们作为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战胜兽 性的时候,当“肉即兽欲占据上风之时,便是显示我们也是动物中的一员的本性。当然,“灵也是说,我们作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层次的一面,“肉即使作为动物本性的一些根本需求和渴望。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是时刻处在矛盾与斗争之中的啊。这个时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兽欲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类文化开展的根根源泉。当然,这个有点跑题之说,不过,也是我突然联想到到一个趣事。 文中还主要讲述了为人一生的修养与锻炼,即是“灵的锻炼,也是肉“的锻炼。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满意,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8、。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比方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其实,也就是我们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面,老先生还收录了一些注释。其实就是一些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的记录。其中有一篇,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在北京给夫人做帮佣的阿姨口述了自己的悲惨一生。经历饥荒,抗战,大革命,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小时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长大后辛苦劳作,外出务工养家,结果遭受丈夫不忍寂寞,无情被勾引,身体背叛,随后默认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实,还一直坚持在外赚钱养家。真的是如了她自己那一句话:一辈子只知道劳作,赚钱,存钱,省钱。年轻的时候为了赚
9、25块养家的钱,后来失去了家。女人啊,这是为什么啊。不过,也有个体会就是,妻子和丈夫不管怎样还是要在一起的,长期别离总会有问题,最终得不偿失。当我说出这番感慨时,连在一边玩网游的蒋公子都马上附和道:“对,没错。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二: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阔读者所熟悉,
10、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到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假设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到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局部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局部都是书的附属
11、局部,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局部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方: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文明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书的前言局部,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防止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面对将来不可防止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
12、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的思维模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思考这些问题好似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比方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律。但后来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必须推翻。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补充。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己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
13、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算命先生可能不知道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现在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适宜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必须经过磨练
14、,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走到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可以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三: 自己对杨绛先生,一直很敬重,老先生有着很好的人格素养。但是,知道在文字的世界里,“文不如其人相对于“文如其人更为成立:写出好作品的人未必好,做人足够好的又未必写得出好的作品,杨先生就属于后者;其实本来,也就不该将人和作品混为一谈,况且,好坏的标准在各人心里并不一。说实话,杨先生的这本书,让我比较失望。
15、之前是偶尔看到周国平先生荐辞里的高度评价,才十万火急的要买来看的。周先生的评论显得夸张。书实为一般,前面思考的局部,说实话,思想性较低,我没有得到任何启发,在我看来都是很平凡的见解(当然不排除本人悟性较低以致未能理解杨先生的深层意图);后面注释局部,亦实为平凡无趣,一回想,其实那个时代的多例文人,写出的散文,都是带了矫情的笔调,没有出奇,只是自顾自的怜喜,是真正的起“雅兴来“把玩文字(这类文人一般具有殷实的经济根底,故能起雅兴,例如林语堂、周作人、苏雪林、凌叔华;而萧红、鲁迅等那么是另一类;张爱那么是独一例),杨先生此书虽出在当世,但其行文思路依旧沿用了那个时代的特色。每个人的思想根底不一样,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千差万别。我只是觉得,好的可读的书愈加的少了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因为文化革命的迫害,杨绛先生在几乎是在一个女人最美好的时期吃了很多苦,到了可以安享晚年时,又不得不“我一个人想念我们仨,尽管如此,她却从未在书中抱怨过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就算是写回忆性质的文章,也只是淡淡地,以客观得近乎旁观的视角来记录所经历的一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