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标准化与金融稳定新措施 一、2023年以来银行业不标准经营影响分析 (一)不标准经营使银行暴利受诟病。2023年,银行利润继续实现大幅增长。根据银监会统计,2023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人均利润近40万元,是工业企业的12倍。在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实体经济经营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却实现了高盈利,这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为此,银行的各种不标准经营行为也就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以贷转存、存贷挂钩、以贷收费、浮利分费、借贷搭售、一浮到顶、转嫁本钱等问题饱受责难。近期,又有局部商业银行出于本钱考虑,将逐步停办存折业务,引来广阔金融消费者特别是广阔中老年消费者的不满。实际上,商业银行通过不标准
2、经营而盈利是一种短视行为,它严重损害了银行声誉,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削弱了银行可持续开展的根底。此外,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在追求本钱最小化和盈利最大化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客户满意度以及商业银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商业银行作为第三产业,其利润来自整个经济产业链条的中间环节。如果这个中间环节在产业链条上攫取过多利润,那么实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利润必然就薄。这时,金融将不能促进经济开展,而是制约经济开展。 (二)银行经营业绩上佳却频频再融资。目前我国银行间的同质化竞争日趋剧烈,各银行在扩张过程中资本消耗的速度过快导致资本充足率下滑,使得国内商业银行陷入“依赖利差信贷扩张资本充足率下降再融资的怪圈。与2
3、023年年末相比,2023年9月末,我国14家上市银行中,有8家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最大的下降幅度高达2.96个百分点;有7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最大的下降幅度为2.8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对于银行业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监会也发布了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方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总资本三个最低资本要求比例分别为5、6、8;同时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增加了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随着监管的升级以及资本消耗的加快,商
4、业银行将于2023年再度开启融资阀门。据有关部门研究,如果银行贷款增速维持过去5年14-15的水平,银行只通过减少分红来补充资本,那么“十二五期间国内13家上市银行(不含城商行)的核心资本缺口合计将到达7900亿元,总资本缺口合计接近1.4万亿元。 (三)银行垄断为不标准经营提供温床。银行业不标准经营获得暴利秘诀就是垄断。首先是准入垄断。我国不允许随便开办银行,实行准入制。几大国有银行的市场占比高达80,根本上没有业内剧烈的竞争,且有国家厚爱有加的“呵护。其次,业务垄断。在我国当前实体经济融资仍以银行信贷为主的现实情况下,但凡涉及到银行信贷,几乎都是银行说了算,即使觉得银行的规定不合理,还得进
5、银行的门,看银行的脸色。再次,收入垄断。银行业的利润主要是靠“吃利差带来的。目前,我国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5,1年期定期贷款利率是6.56,利差超过3,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除此之外,名目繁多的手续费也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正是“吃利差和“手续费的双重驱动,形成了中国银行业的暴利,这种“逆向鼓励将不断扩大银行业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我国未来深化经济改革。 二、多重风险影响金融稳定 (一)民间高利贷“泡沫风险。2023年,社会资金紧张诱使民间资金不断弃“实投“虚,一些地方竟然出现了全民放贷现象。还有一些资金雄厚的垄断国企、某些“三高超募发行的上市公司,通过企业银行企业的转贷方式或其它方式
6、,向中小企业和个人放贷,坐吃高额息差。浙江、广东、江苏等民营企业多的省份出现了多起企业主因资金断裂、还不起高利贷而“跑路、“失踪和“自杀事件,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房地产信贷风险。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杠杆率通常比较高,一旦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会很快枯竭,导致房企资金链断裂,并把风险迅速传递给银行,进而传递给整个社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平台贷款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在我国已经存在了较长时间,但真正开始大规模积累是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后。由于应对危机的任务紧迫,加上贷款没有额度管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得以充分释放,随之而来的是平台贷款快速增长。尽管近一年
7、多来,管理层对平台贷款的管控取得了成效,但防范与化解平台贷款风险,对我国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财政风险,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开展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影子银行风险。近两年来,监管较少的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网贷公司以及各类投资公司都行使着准银行的职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被看作是影子银行的组成局部。众多的非银行机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借贷网络,吸收了大量银行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如果不加以控制,区域经济、金融稳定难免受到影响。此外,影子银行体系的开展,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银、证、保分野,模糊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界限,也成为绕
8、开宏观调控、躲避金融监管、进而制造金融和经济不稳定的工具。 (五)跨境资金流出风险。2023年下半年以来,在欧债危机以及叙利亚、伊朗局势等外部市场持续波动的作用下,跨境资金波动随之加剧,国内的跨境资金面临流出风险。跨境资金频繁进出,也反映出阶段性的套利资本流出的风险在增大。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存在着从局部金融风险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转化的可能。 三、维护金融稳定应促进银行业标准化经营 (一)加强银行业信用评级。从公平合理程度看,要促进银行业标准化经营,就有必要将其纳入征信范围,加强信用评级。我国征信系统由企业信用信息根底数据库及个人信用信息根底数
9、据库组成,却没有对商业银行征信,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息不对称,也有失公允。所以,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征信特别是信用评级加以解决。国际实践经验证明,建立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制度是建立现代金融管理制度的根底,对于金融业标准经营与开展至关重要。鉴于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主管机构职责的理顺对行业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2023年12月底,国务院已批准央行作为信用评级行业的主管部门,这意味着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多头监管的格局终于被打破。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应当在央行领导下,顺应国际信用评级行业的改革开展趋势,结合本国国情,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确保本国经济金融平安的信用评级行业
10、开展道路。以此同时,利用各种措施增强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意识,促使其标准经营。管理层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应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硬约束,推动将其经营行为列入信用评级的指标中,并将信用评级结果与其获得经营信誉、经营业绩相结合,成为考核、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业银行也应减少对外部评级这种他律机制的依赖性,变他律为自律,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创造条件,运用内部评级法,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更多评估,提升内部评级的比重。最后,还应尽量扩大信用评级结果的运用范围。将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结果与新业务准入、资本充足率要求、重大投资工程许可乃至对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和开展的控制,以及对高管人员的考核和管理等重大经营事项联系在一起,提
11、高其对信用评级的重视程度。另外,还需要大力开展证券市场。资本市场中“用脚投票的规那么以及对自身股价波动的关注必定会增强商业银行对自身信用评级结果的重视程度,更不用说评级的好坏还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的融资能力,也能够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命运。 (二)加快银行业市场化改革。首先,准确把握银行业开展基调。银行业应当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稳健和标准公司治理,调整开展速度,转变经营开展方式,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进稳健经营,实现稳健开展;准确把握效劳方向,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放到重点在建工程、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为实体经济提供有价值的效劳;做到“有扶有控,限制对“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的信贷投入,促进实
12、体经济沿着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科学开展。其次,应加强经济资本约束。银行应真正认识到经济资本的实质,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为此,商业银行应明确经济资本约束的目标,高度重视资本的有限性和高本钱性,在经营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风险及其资本占用,将收益与风险和本钱相统一。同时,商业银行应积极调整资产结构,从内部挖掘开展潜力;进一步加强融资管理,包括合理规划自身资本结构,选择适当的融资工具,积极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降低融资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度。再次,大力加强民间金融机构的开展。要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办事,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尽快制定出“新36条实施细那么,鼓励、引导和标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
13、效劳领域。还应重点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租赁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开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让存贷款利率完全由市场来决定。随着银行间竞争越来越剧烈,存贷款利率才能朝着均衡方向开展。这不仅能够保护广阔银行客户的利益、降低银行绝对定价权优势、消除银行业暴利,还有助于银行业增强为实体经济效劳的能力,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开展。 四、维护金融稳定还需其他多项改革策略并举 (一)货币政策应适时适度预调微调。金融稳定的实现是由货币政策的调控要素与中介传导共同决定的,因此货币政策的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也能起到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2023年2月18日
14、,央行决定,从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2023年首次下调存准率。此次下调,就是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具体表达,有利于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维护了金融稳定。 (二)进一步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积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不断创新调控工具和手段,防止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比方,管理层已经针对商业银行制定了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四大监管新工具,并出台了差异准备金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可以有效实现对银行信贷投放的有效管控;而对
15、于影子银行体系的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等,可以通过特种存款、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风险防火墙等制度,加强对理财产品、信托方案的监测和调控,实现比较有效的管控。 (三)扎实做好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处置工作。要切实加强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监测分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日常金融风险监测,依法标准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强化重大金融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强化银行、证券、保险业日常风险监测,加强金融稳定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重点监测分析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活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敏锐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理各类风险事件,防止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四)建立健全金融危机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尽早甄别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利于决策者提前作出政策反响,降低危机损失。构建早期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要识别系统性风险及金融脆弱性,还要将其按政策影响程度排列;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危机跟踪监测指标体系,还要建立危机监测长效机制。只有将技术和制度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保证金融危机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正常运转。 (五)尽快择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人民银行在2023年1月上旬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防范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而且还能够促进银行业有效市场化和有序竞争。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