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气候变化研究述评自从气候变化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国际政治议程以来,有关气候变化研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著作不断涌现。尤其是在美国学术界,其研究起步之早、出版学术著作之多、研究视角之新,都为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总体上来说,虽然美国学界现有的著述表现出不同的研究路径和多元的观点,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们又具有共同的特点和研究偏好。出于分析的需要,本文暂且称其为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美国学派。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无意就美国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梳理,而是遵循“问题导向型路径,分别就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国际气候机制、能源问题与气候变化、伦理与全球气候治理、气候变化与国家和国际
2、平安等几个领域,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一关于美国气候外交的研究早在冷战时期,时任美国国务院海洋与环境科学事务高级参谋的戴维沃思(David A.Wirth)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强调,面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的潜在影响,国际社会应当加紧将应对温室效应提升到外交政策议程的高度。由于当时人们仍然疑心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性,无论是在美国政策界还是在学术界,该问题仅仅处于“争议阶段,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冷战结束之后,随着气候变化的科学性依据说服力的增强,以及气候极端事件的频发,国际社会开始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谈判,力图实现有效的全球气候治理。而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在国际气候谈判
3、中的立场无疑至关重要。就在这一时期,研究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论著也开始出现。由美国环境政治学家保罗哈里斯(Paul G. Harris)主编的论文集气候变化与美国外交政策是这方面颇有代表性的成果。该书主要就美国国内政治和对外气候政策进程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例如,加里布林纳(Gary Bryner)在国会与气候变化政治一文中专门就国会于19881999年期间对美国总统关于气候变化的建议所做出的各种反响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布林纳认为,总统和国会之间的权力分立前者谈判国际条约而后者批准条约并且通过立法来实施是造成美国陷入国际气候谈判僵局的重要原因。国会之所以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犹豫的态度,局部地
4、是由于考虑到支撑美国经济现状的预防性原那么,而这是化石燃料行业的强大游说活动造成的。再者,国会的分权和分裂的结构也导致了它应对环境问题能力有限,国会议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也对美国气候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尼尔哈里森(Neil E.Harrison)通过借助“双层博弈分析模式,探讨了国内因素对美国国际气候谈判的影响,他指出,“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的重要性甚至比不上美国的一次选举。雅各布帕克(Jacob Park)认为,除了白宫和国会,商业团体和关注环境问题的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也对塑造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施加了重要影响。如果说上述学者偏重于研究国内因素对美国气候政策的影
5、响的话,那么米歇尔贝特西尔(Michele Betsill)和保罗哈里斯(Paul G.Harris)那么是以国际因素为出发点,研究了国际气候标准对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贝特西尔通过分析美国参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进程发现,国际气候变化标准实际上迫使美国去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合法成员这一问题。面对国际气候标准的压力,美国不得不调整气候变化政策以提升其国际信誉。哈里斯甚至认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最重要的国际气候标准已经在美国产生了内化。此外,安德烈亚斯米斯巴赫(Andreas Missbach)还以经济学中的法国“调节学派(French regulation
6、school)和公共决策模型等理论,分析了美国采取特定的气候变化政策及其政策工具选择偏好的决定因素。不可否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不可防止地使美国社会在短期内承担经济本钱。而在遥远的未来,减排的收益又不太明朗,这就使得制定一个成功的气候政策变得困难重重,甚至有人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的渐增持观望的态度。即使美国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共识在增强,但是在选择何种最正确行动路线的问题上,美国国内仍然没有取得共识。斯坦福大学能源与可持续开展研究工程主任戴维维克托(David G.Victor)2023年出版的气候变化:激辩美国的政策选择一书提出了三种政策选择:一是作为一个现代、富饶的国家,美国有能力适应气
7、候变化,言下之意是美国无需采取任何减排行动;二是敦促美国应当重新接受京都议定书,但前提是要对京都议定书进行修订,以提高其成效;三是建议美国自行采取单边行动,在国内“自下而上(bottom-up)地创立一个低碳排放技术市场(意即从各州政府到联邦政府),这与“自上而下(top-down)的国际协议(从国际层面到单个国家,如京都议定书)形成了鲜明的比照。目前看来,继续游离于国际气候治理机制之外显然不利于美国国家形象的改善。相形之下,第二和第三种观点成为美国必须面对的政策选择。一般认为,国家对物质利益和相对权力的追求是国际气候协定难以达成的主要因素。然而,洛伦卡斯(Loren R.Cass)那么对上述
8、看法提出了质疑,指出物质利益和相对权力位置并不能够充分解释一国国内和国际气候政策的演变,标准性争论(normative debates)也是解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一个不可无视的因素。卡斯在其著述中分别选取了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气候政策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比照分析他发现,除了行为体的物质利益、大国相对权力排序之间的互动等因素在塑造三国的气候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外,国际标准性争论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国内标准性争论也对三国的气候政策偏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卡斯还提出了在一国国际和国内气候政策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两种标准性争论:一种是“谁应当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负主要责任;另一种那么是“指导全球减排的
9、一般原那么。这些争论处于国际气候谈判的核心,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与美、英、德三国的国内及对外气候政策立场融为一体。一言以蔽之,只有将观念(标准)因素同物质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一国应对气候变化时的内外政策选择。卡斯的研究突破了现实主义单纯以权力、利益来解释国家对外政策的局限,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测一个国家在面对类似于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性公共问题时可能做出的政策反响。二关于国际气候机制的研究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创立有约束力的气候治理机制,使相关国家参与到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中。自1990年国际社会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委员会(INC)具体负责公约的谈判和制定工作以来,先后通过了一系列的声明、宣言、决议、协定等成果。这当中,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因而,早期美国学界对国际气候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这一公约展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