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滑坡调查及观测 铁路滑坡观测 滑坡是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于多年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引起岩、土体原有的平衡破坏,局部不稳定土体或岩体沿着山坡内部某一面或软弱带作整体、缓慢或急速滑动的变形现象。虽然表现为斜坡整体下滑,但其内部实际上分为滑动局部和抗滑局部,只有当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斜坡才会失去平衡而发生滑动。滑动一般是长期而缓慢的,其发育过程可分为蠕动变形、滑动破坏和渐趋稳定三个阶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多动滑动和急剧的运动。 滑坡的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大规模的滑坡曾掩埋村镇、阻塞江河、摧毁厂矿、中断交通,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如1980年汛期成昆线铁西滑坡使二
2、百万立方米岩体骤然下滑,中断行车40天;1999年汛期金温铁路因滑坡造成两次客车颠覆的重大事故。滑坡是破坏铁路工程建筑物的主要病害之,山区铁路更是深受其害。 一、滑坡的判释、观测 (一)滑坡的判释:地形地貌条件 山坡外表发生连续或不连续的裂缝(地表裂缝,房屋开裂、倾斜,天沟、护墙开裂、鼓胀)凹形坡(上陡下缓),凸形坡(上缓下陡)电杆、树木歪斜(坡面上形成醉林、马刀林等) 在沿河圆顺的凹岸中,突然有一局部土体向河床凸出,凸出地段并见有大块孤石堆积黄土地区高阶地的前缘斜坡的坡脚,易受水侵湿影响而强度降低的地段 山坡或河谷谷坡上的圈椅地貌(圈椅地貌指背后靠山,左右两侧为两条山梁,中间围出一块缓坡地,
3、外形象圈椅状的一种地貌)山区峡谷陡坡地段的局部缓坡地带,单面山的缓坡以及线状延伸的断崖下的崩积、坡积地貌等 双沟同源地形,如沟谷不深,沟间距离约数十米至数百米,沟间山坡多呈上、下陡而中部缓的鼻形斜坡地形 山坡农田变形,水田漏水,水田改为小块田等 地质条件 粘土、砂粘土、粘砂土、黄土、砾石土、碎石土、碎块石土等 沉积岩本身常具层理、软弱夹层,特别是粘土岩组成的斜坡(泥岩、页岩等)变质岩具有节理,易风化,遇地下水、地表水丰富(片岩、千枚岩、板岩)岩浆岩常有原生节理、构造裂缝、风化裂缝 人工堆填土置于松软潮湿地面上或置于倾斜地面上 倾向山外,倾斜度较大,走向与线路交角小于45的岩石具有断层面、节理面
4、、裂隙面 水的作用 地下水、地表水丰富(含天然人工修筑的过、蓄水设备中的水),易渗入斜坡体内斜坡前缘抗滑局部受江、河、湖、海或水库的水流冲刷、水位涨落影响或波浪侵袭地下水发生显著变化,枯槁的泉水重新出水且混浊,坡脚附近湿地增多 人为活动 在斜坡体上、中部堆置弃土、弃碴,兴建工程和放置重型设备等在斜坡体下部刷坡 在斜坡体附近爆破,斜坡受列车震动影响 在斜坡体上开荒种植,破坏山坡地表覆盖层及天然植被 值得注意的是,在识别斜坡是否属滑坡时,应根据上述各种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岩体结构、水文地质及人为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不能仅凭单一因素就草率定论。 另外,详细询问当地居民的感受,也许会大大提高识别滑
5、坡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二)滑坡稳定性判别 在野外对滑坡稳定程度进行判断,主要是通过现场调查,在充分掌握工程地质资料的根底上,可从地貌形态比较、地质条件比照和影响因素变化分析等方面来判断:相对稳定的滑坡地貌特征 不稳定的滑坡地貌特征 滑坡后臂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和裂缝滑坡台阶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陷落不均现象 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草木,无松散坍塌现象滑坡两侧的自然沟谷切割很深,谷底基岩出露 滑坡体较枯燥,地表一般没有泉水和湿地,滑坡舌部泉水清澈滑坡前缘舌部有河水冲刷的痕迹,舌部的细碎土石已被河水冲走,残留有一些较大的孤石 滑坡后臂高、陡,未长草木,常能找到擦痕和裂缝
6、滑坡台阶尚保存台坎,土体松散,地表有裂缝,且沉陷不均滑坡前缘的斜度较陡,土体松散,未生草木并不断产生小量坍塌滑坡两侧多是新生的沟谷,切割较浅,沟底多为松散堆积物滑坡体湿度很大,地面泉水和湿地较多,舌部泉水流量不稳定滑坡前缘正处在河水冲刷条件下 (三)滑坡的观测 在发现滑坡有开始活动的迹象后,应立即进行位移、地下水动态等观测,并结合其他有关资料一起综合分析,判断滑坡对线路危害的程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滑坡的开展及对运输的影响。 1.滑坡位移观测 (1)简易观测法适用于规模小、性质简单的滑坡,通常有:直角观测尺(如图1)。 滑板观测尺(如图2)。直线形观测桩。三角形观测标。 以上四种观测法详见
7、路基病害观测。灰块观测标(如图3): 仅用于圬工建筑物裂缝变化观测。在裂纹上用水泥砂浆做成观测灰块,并在裂纹两端点以红油漆画线观测裂纹延长情况。 (2)布网观测方法建立观测网,用 水准仪、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全站仪等仪器进行观测。 任意方格网(如图4)。适用于地形复杂的大型滑坡。设置时受地形的限制少,便于对一个大滑坡内有几种不同的次生滑坡的观测研究。此方法较为常用。 横排桩网(如图5)。适用于自然坡度较陡、纵向视线不畅、纵向远端观测桩视距超过500m的滑坡。此方法较为常用。 十字交叉网(如图6)。适用于滑体范围不大,窄而长,主轴位置明显的滑坡。但主轴以外的各观测桩只能测得高程变化和一个单向位移
8、值。 (3)建网要求在1:500或1:202300的地形平面图上,详细绘制病害情况,结合现场情况在图上设计观测网,然后在现场设置观测桩。在主滑线附近设置纵排观测桩。 在滑坡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每部位至少需设一处横排观测桩,并且在滑坡体外的不动体上也应设置l一2个观测桩;纵排桩在滑坡体的下缘外的不动体上,必须设一个观测桩。每条观测线上设一个置镜点,其位置一般应在滑坡可能开展范围以外不少于30m处。为防止置镜桩变动,必须在稳定的地方加设护桩。每条观测线上设两个照准点,其位置应以置镜桩上的仪器能清楚而直接看到为准。照准桩也应设在滑坡可能开展范围以外不少于30m的稳定地层上。横排桩排与排之间的距离
9、视具体情况而定,最大一般不超过40m,桩的间距为1520m。对活动滑坡应多设观测桩。 在不动体上,设置水准基点桩。 观测桩、置镜桩、照准点桩及水准基点桩埋设必须牢固。在不易找到桩的地方,桩旁应有明显标志,观测桩位置必须标于地形图上。 (4)建网工作程序: 按建网要求在现场将各桩设置完毕后,按照一定顺序统一编号.建立各桩的履历卡片,记录桩的号数、位置、所在排号、周围地形和地层特点、灌桩的过程和质量等。 整个观测网建成后,作一次全面测量(包括平面和高程),作为今后观测的依据。同时,应测出各纵横排观测线的方位角和各桩的平面位置,绘制在1:500的地形图上。 编写建网说明书,其内容包括该滑坡过去和现在
10、的情况简介、观测目的、采用观测网形式的特点、观测网设置方法、建网的时间与过程以及其他需要记录的内容等。各种桩的履历卡片、建网平面图、建网说明书应妥善保存。 (5)观测: 观测周期:变形较大的滑坡,每月观测12次;变形微小的滑坡,可23月观测1次。雨季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可以52023天观测1次。观测方法及要求: a.整个观测工作应严格按照一般测量工作的要求进行,侧角误差不应超过仪器最小读数的两倍,测距误差不大于1:2022,高程测量误差不大干5l(l为两水准基点间距离,以km计)。 b.观测平面位移量时,在地面上测出位于观测线上的三个点,并连成一直线,该三点的误差不能大于12mm,然后精确量取
11、观测桩到三点联线的垂直距离,即为该桩单向累计位移值。测得纵横两个单向位移值后,再通过计算或作图而求得平面位移的方向和位移值。 c.高程测量应尽量保持前后距离相等,用塔尺抽尺读数时必须摇尺,每一观测桩往返两次的高程差不应超过3mm。 e.每次观测完毕后,必须立即对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复核,并分析各桩的位移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到现场核对。 f.如观测时发现滑坡产生急剧滑动或某一局部滑动加剧,有可能危及施工或行车平安时,必须立即报告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事故。 (6)位移观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将所有观测的结果,即每个观测桩的纵横位移量,用坐标法点绘于平面图上,然后将各排的位移点连接起来.得观
12、测桩位移图并确定移动范围。将每排桩中位移量最大的桩连线即可分析出滑坡滑动方向。 滑坡周界确实定。假设观测桩设置合理,那么有的观测桩会移动而有的不动,那么未移动的观测桩与相邻移动的观测桩之间的地带即可确定为滑坡周界。如每排观测桩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较大位移量,其方向与滑动速度都各不相同,那么说明存在几个不同性质的滑坡,应分别绘出其主铀方向与滑动周界。 每次观测结果用不同的颜色或线条在观测位移图上加以区别,以便于进行比照。某一观测桩的平均位移速度为 vi=(ai2-ai1)/t式中 vi第i个观测桩的平均位移速度(mm/月);ai2,ai1第i个观测桩两次观测的位移量(mm); t 第i个观测桩两
13、次观测的时间(月)。滑坡受力性质确实定: 滑坡主轴断面上某两个相邻桩的平均位移量s为 s(lx-lsh)/d式中 s滑坡主轴断面上某两个相邻桩的平均位移量(mm/月):s为+表示观测桩在受拉地段,s为表示桩在受压地段; lx主轴断面上两个相邻桩中靠近滑坡下缘的观测桩的位移量(mm); lsh主轴断面上两个相邻桩中靠近滑坡上缘的观测桩的位移量(mm); d主轴断面上两个相邻桩的距离(m)。 假设滑坡的所有地段均为受拉,那么滑坡属牵引式滑坡,假设滑坡的上缘地段为受拉,下缘地段受压,那么滑坡属推动式滑坡。 滑动面形状的判断:由于滑坡系整体滑动,滑体的滑动完全受滑动面形状的控制,当滑坡仅有一层滑面时,
14、纵排上某一观测桩的垂直位移矢量和水平线的夹角,常可反映该桩下部滑动面与水平线的夹角(均顺滑动方向量取),即 tan桩高程变化量/顺滑动方向位移量 当观测桩升高时,角表示滑动面向上翘的角度;反之,那么角表示滑动面向下倾斜的角度。 根据角的变化规律,就可判定滑面的形状。圆弧形、直线形或折线形,相应可初步判断滑面发生在均质土中或岩层层面上。 2.地下水动态观测 水对滑坡的形成和开展有着重要作用。要掌握了解地下水与滑坡滑动的关系及排 水工程的效果,就需要对地下水进行动态观测,并且通过观测水位水质的显著变化能得到滑坡即将活动的预告。 (1)观测工程。收集降雨、气温等气象资料,对应观测水位、涌水量、水温及化学成分等。 (2)观测方法及要求: 利用钻孔、泉眼、试坑、水沟等进行观测。观测孔应布置在滑坡供水的主要含水层上。观测孔的数量在每相似条件下(如同一含水层),不能少于3个孔。观测孔可利用地质勘探孔。观测钻孔用不同口径的套管(塑料管、钢管、铁管、竹管)加固,它由花管、管身、管盖三局部组成。花管段为进水处.故应将其设于含水层中并加金属过滤网。在孔底及管周围填以砂砾,上部套管外围那么用黏土填入并捣实,孔口加盖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