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羡林任继愈先生给青年学者的启示: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先生不仅人品高尚,学识渊博通达,治学之德亦能垂范后世,而且他们的爱国报国之情令人敬仰。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更是身处高校的青年学者学习的典范。关键词:季羡林;任继愈;人品;学识;治学;爱国作者简介:王建宁,男1976-,陕西洛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文化翻译,工作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3)-19-0190-02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自我完善为根底,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一个人要
2、想有所作为,须“先修身而后能。当下中国青年一代,尤其是青年学者较为熟悉的两位著名学者季羡林、任继愈先生就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学习典范。一、人品高尚,让人高山仰止二零零九年七月十一日,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季羡林、任继愈同日辞世。两位先生不仅学贯中西,享誉中外,人品上都是德高望重,让人高山仰止。中国民主同盟蒋树声主席深切缅怀两位先生,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广学坚守的读书人。季老和任老就是我们的典范他们在做人和做学问上,从来都是惟人惟学,惟人在先。1p1季羡林1911-2023,山东临清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德国哥廷根大学研究
3、生,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创立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著作等身、学富五车的季先生,晚年坚决请辞“国宝、“国学大师、“学术泰斗称谓之举,不仅让国人看到了虚怀假设谷、淡泊名利的大师风范,更为后来人树立了学习的典范。季羡林先生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境界就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4、王岳川认为这是季先生“夫子自道。2p161任继愈1916-2023,山东平原人,1938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哲学系,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师从汤用彤、熊十力、贺麟等著名学者研习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5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64年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1987年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在做人的方面也同样是我们的楷模,尤其是做学问人的楷模。他待人真诚平和,不慕虚荣,平易近人。任先生一生,总是把做人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据新华日报上赖永海的文章吾师任继愈,任先生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做人品德是他一生恪守的“四不原那么,即“不赴宴、“不过生日、“不出全集和“不当挂名主编。
5、二、学识渊博通达,为世人艳羡古人说:“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季羡林、任继愈先生学问立身,并胸怀社会苍生,以辉煌的业绩、卓越的建树报效祖国。季先生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留学岁月,写下留德十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经历了清末、民国、大革命、抗日、建国、文革的大师在年轻时代的一段求学经历。1936年春,年轻的季羡林远离故土,却满怀强烈的求知欲,选择印度学作为他的主修方向。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创造。3然而,学习梵文,也并非一帆风顺。这是一种在当今世界的语言中,语法最复杂的古代语言,形态变化之丰富,同汉语截然相反。季羡林感到了困难,但他却下决心要征服
6、它。4p59-61他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终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他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拟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多种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他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翻译了大量梵语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并撰写了大量的研究著作。任继愈先生早年追随汤用彤、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贺麟等学术大师,从事佛学研究。任继愈先生创立了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无神论学会。任先生在学术上的重要奉献包括: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佛教。他先后发表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
7、传播和开展等论文,在中国学术界开辟了佛教研究乃至整个宗教学研究的新方向,并因此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肯定。5p22二在当时思想界普遍认为“中国无宗教时提出“儒家宗教说,即中国的儒教就是宗教。这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基奉献。三、治学之德,垂范后世据中文维基百科,自1978年至2000年,季羡林先生培养了5位硕士和5位博士,总共指导了9位研究生,其中王邦维在季羡林先生指导下读了3年硕士、5年博士。据黑龙江新闻网报道,季先生去世后,北大教授谢冕讲,“季先生非常平易近人,穿着朴素,非常低调,不太爱出头露面他做学问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这就是他生活本身。在担任北大副校长时,衣着朴素的季先生被一名刚报到的新生
8、称为“老师傅,并替这位学生照看行李。这在北大被传为佳话。任继愈先生于1978年起开始招收宗教学硕士生、博士生。任先生要求学生们必须回归原典,一本本地阅读先秦诸子原著,读完一本书就得写读书报告,并且交由他亲自批改。批改完之后,他还要找学生一个个面谈。1982年起开始主持编修中华大藏经。在此过程中,从做选题、写提纲到审读点校,他总是亲力亲为。据采访过他的记者称,任先生当时仍然每天早上四点起床,读书著文。并且讲他自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晚上九点就休息,早上四点就起来,以保证他的工作时间。在如今这个颇不宁静的学术界,我们更应当好好地体会任先生的治学之德。两位先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修德守身,
9、淡泊名利,却把道德文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今天这样一个迫切需要重拾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转型社会,发扬前辈之风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深深爱国情,拳拳报国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大儒的履历中,有着太多的不同,又有着数不清的相似,以学问报效祖国那么是他们不约而同的人生目标,这是他们勤勉治学、勤谨做人的动力所在。1935年,季羡林以交换研究生的身份到德国留学。海外苦读十余年,祖国之思日夜萦绕,亲情之念越发悠远。尽管已经在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还是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美好的异国恋情,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任继愈先生曾经在我的追求一文中写道:“我深信探究高深的学问
10、,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从此,我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在任先生一生为学中,他正是将这种爱国情怀、这种对国家前途的忧思深深融入了学术研究之中。两位先生将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系一身,虽历经坎坷曲折,始终怀抱深切的爱国热情,持守信念与理想,追求真理,不改初衷。“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两位老人虽已驾鹤西去,但他们人品高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并身怀爱国报国之情,堪为中国青年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尤其是身处高校的青年学者为人、治学、报效国家的楷模。参考文献:1 蒋树声. 惟人惟学 惟人在先深切缅怀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先生J. 群言,2023,(8):1.2 季羡林,王岳川. 与季羡林先生对话中呈现新思想J. 山花,2023,(13):161.3 季羡林. 留德十年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4 闫志刚. 季羡林:留德十年J. 留学生,2023,(4):59-61.5 胡绍皆,黄奎. 修辞立其诚 无意著东风访任继愈先生J. 中国宗教,2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