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223年,我校完成资产过户,清偿所有债务,完善治理结构,并更名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我校适时启动了以“二期工程建设为标志、以迎评促建推进内涵建设为核心任务的“二次创业。从此,学校走上了稳健开展的康庄大道。 在学校“二次创业的号角吹响不久的时刻,在学校迎接省厅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恰好落幕的当下,如何“办改变人一生的高职教育,如何“共同建设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是摆在我们全体师生面前的一项极为重大而迫切的根本性任务和战略性目标。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阐述了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的同时也是比较系统化的一些思路。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实
2、践充分证明,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性正如邓小平所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经验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不仅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要注意处理好一些关系,所有地方、任何单位要实现科学开展,都要慎重处理好一些关系,我校也不例外。 评估结束后,“学院高度重视并十分珍惜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很快出台了相应的整改方案,并将继续千方百计找对策、寻思路来“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开展。根据我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我校校情的了解,我以为,在学校未来的开展过程中,有以下六大关系需要冷静思考、妥善应对,因为它们可能关系到校运兴衰。 一、教育使命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教育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
3、,它不是宗教,它必须关注现实。教育立足于现实,如同树苗立足于大地,才会有生长的可能。因此,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观,这一观念为后世广阔学人所普遍认同并自觉内化成为一种牢固的教育信念。 可是,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许多做法与社会现实的要求格格不入。比方,市场经济的有序开展需要讲究诚信,很多企业很重视求职者的沟通、理解能力以及合作与创新精神,可是,我们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素质了吗。 对于社会的必然诉求与现实的合理召唤,教育要努力地予以照应和满足,而不是疏远和背离。 另一方面,高校“是社会文明的一面旗帜,是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道德良心和文明希望,它不仅应是社会文明与否
4、可以对照的一面“镜子,更是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座“灯塔。可以说,一个国家(地方)的文明程度往往取决于这个国家(地方)高校开展的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尤其是作为高素质人才集聚的高校,它的精神气魄应该高于社会,它的文明气象应能引领现实,而不是“被动适应社会,更不能“主动贴近现实。跟着污浊的社会现实一起随波逐流的高校,是自我迷失甚至自甘堕落的表现。 作为履行着高等教育职能的我校,在如何面对社会现实的问题上,还是要多讲讲辩证法,多一些细致审慎的斟酌的。 二、精神成人与专业成才的关系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校近年来提出了明确而成熟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对于“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这一表述
5、,学校有着权威的官方解释。说白了,“专业成才就是要为用人单位输送合格员工,“精神成人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或者说,“专业成才就是要“会做(专业上的)事,“精神成人就是要“会做人。 根据学生未来成长的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再对照着党和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各项指示,“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然符合人的开展规律,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也符合上级指令以及相关文件精神。 但是,对于学校的这一人才培养定位,我依然想补充两点。第一,建议调换一下顺序,改成“精神成人、专业成才,因为学校的表述容易给人以“专业成才在先、“精神成人在后的理解,而事实上,任何时候使学生“会做人都必须是主要的、首先
6、的教育追求,这一点不应有争议;第二,对于学校关于“精神成人的五点官方解释,我以为很有必要再增加两点,一是“爱心,二是“独立的人格,因为这是一个人精神上“成熟并强大的重要标志。 三、人才培养与专业就业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23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开展的假设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效劳
7、、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关于教育、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以上三个国家权威文件说得非常明确,本毋庸赘言,但需要明晰的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就业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在三个文件中没有现成的直接答案,但对高职院校而言,意义又极为重大。静心思之,这个问题不难解答。 首先,仔细梳理并归纳,可以发现以上三个国家文件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征的综合指向:一是有良好的道德人格和优秀的言行身体素质;二是在所学专业领域内表达出很好的素养或高超的本领。这样的毕业生,才是符合国家要求和文件精神的,也是满足社会各方期待的。 其次,高职人才培养特征及方向理清楚了,接下来又有两个问题:一
8、是在培养高职人才的过程中,专业教育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是人才培养与就业到底是什么关系。 客观地说,高职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要表达出很好的素养或本领,几乎完全依靠专业教育。当然,这不能否认良好的体魄和优秀的理解沟通等能力所构筑的根底性作用和支撑性前提。在铸就良好的道德人格以及优秀的言行身体素质等方面,专业教育显然作用微乎其微,主要得依靠其他方面(式)的教育。 从古到今,靠什么谋生(也就是“就业)皆为民生之本,高职人才培养显然必须直面就业问题。事实上,就业工作在各大高校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就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终极目标。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应
9、该就是古人已经说得足够精辟而透彻的那句大学开篇之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从我所了解到的种种情况来看,现在很多人所持的观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有些人根本不屑于或耻于谈“止于至善这样的教育理想,他们甚至认为追求“止于至善反而阻碍就业目标的达成,甚至认为追求“止于至善是空谈和梦想的典型表达,是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典型的书生意气。 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些满脑子成天想着如何“就业而不屑于谈“止于至善式的教育理想的人,才是真正的“近视眼,他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如果我们都能“更上一层楼,以“身在最高层的眼光和心胸去践行人才
10、培养“止于至善的崇高目标,不难想见,这不但不会影响就业目标的达成,反而能起到促进作用。因为,就业目标与“止于至善之间,从来就不存在矛盾关系。 就业首先解决的只是生存问题,如果高校办学只着眼于让学生将来能生存下去,那这种办学的胸怀境界也太低浅太狭隘了。我校既然确定了“教育为人生奠基,办改变人一生的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就必然要有更高远的人才培养追求,那就是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要在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中能生存下去,还能“有情趣高品质地生活。习近平主席在之江新语中就说:“生活情趣非小事。既然“非小事,我们在从事教育实践时,就必须充分重视。总而言之,我校作为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教育和就业率没错,但一定要突破陈规
11、陋见和偏狭思维,在更深入更宏大的层面上去推进人才培养的世纪伟任。 四、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正如一台机器由很多零部件构成一样,学校的运转也是由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后勤工作等环节构成的。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效劳、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任务。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本质的职能,最根本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最神圣的使命。 在世界各国的大学里,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依靠教学工作。所以,教学是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我校自建校以来,就明确了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实践中,学校也确实高度重视教学工作,2023年专门召开全校性教学工作会议就是鲜明的例证。然而,多年来不见好转的一个为难事
12、实是:教学工作经常会受到各种学生活动、比赛、会议等的干扰。甚至,有的活动、比赛还有“尚方宝剑护驾,教学工作只能被迫无奈地让路。问题是,偶尔一次“让路也就罢了,屡次“让路就似乎有点不大寻常了。 因为某些原因,我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效劳一直是个短板。几年来,学校在这两个方面日益重视,加大了投入力度。应该说,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种必须。但是,我们有必要经常自我警觉的是,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千万别像很多知名高校那样,走到了本末倒置之境。最近,浙大就投入2022万元,奖励那些长期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的教师,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他们工作关系长期扭曲后的一种拨乱反正呢。 就教学工作本身而言,也是很有讲究的。教学工
13、作在传授知识技艺和学习理念、实践方法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关心他们的心灵世界,尽可能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人是复杂的、丰富的、综合的高等生物,单一的某些传授和教导总是不够的,也是不利于培养大写且灵动的和谐开展的人才的。当然,立体化的教学工作需要学生工作甚至其他方方面面的协调与配合。 五、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当前,各国高校都实行专业化、模块化教育,而非继续中小学那种普遍的通识化和根底性教育,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必须。所以,中国的各大高校,都在花大力气实施专业教育,以图培养专门人才。 在大学里,几乎与生俱来就有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它
14、们如影随形、相辅相成。高校为什么需要公共课程,而不仅仅是依靠专业课程的单打独斗来组织教学工作呢。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能够构成问题的是,公共课程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应该如何看待。 就课程地位来说,如同中学的重理轻文一样,大学也普遍“重专轻公。相对于专业教育的强大,公共课的力量之弱小在各大高职院校有目共睹。不仅领导们张口闭口都是专业建设,而且局部专业教师骨子里小瞧公共课程,甚至连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热情都大多不如专业课。公共课程、公共课教师在高校的边缘化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考虑到教育生态、现实利益以及前途命运等因素,“重专轻公的现象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重视专业课程,并
15、不意味着公共课不重要,更不意味着公共课可以休矣。公共课所承担的教育价值和长远意义,细细思量,甚至可以说比专业课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在我的身边,却时常传来一些听了“很不是滋味的“声音,比方,有人想“砍掉大学语文课、高等数学课(思政课有中央撑腰“砍不掉),有人认为古典诗词连作为高职选修课来开设的必要都没有,有人鼓吹公共课向专业课低头,甚至直接效劳于专业教育算了说白了,就是在他们看来:高职的人才培养,有专业教育足矣;高职的课程体系,有专业课程亦足矣。至于其他教育,其他课程,都是类似于花瓶一般的可有可无的陪衬与摆设。 听到这些多少有些浅薄、无知和荒唐的论调,心中着实平添了几分寒意,继而油然生发出几丝悲愁。我不理解对某些问题(在我看来实在是很简单的问题)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怎么会那么大。怪不得某位哲人曾经感慨:地上的人心却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相隔遥远。 关于公共课程的价值和通识教育的意义,关于专业课程和专业教育的局限性,我想择取两位著名人物和两位我校学人的各一段话来予以说明,至少这些话可以提供某种程度的启发: (一)爱因斯坦的名言:“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