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教科所创造教育研究阶段性工作汇报 一、抓根底,加强理论研究 高举创造教育旗帜全面培育创新人才XX县区教科所创造教育研究阶段性工作汇报 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自1998年以来,我市就着手探索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教育。六年来,我市创造教育由点到面、由横到纵、由浅入深地逐步开展,具体工作概括为“六抓。 一、抓根底,加强理论研究 为了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全市的创造教育研究,我市教科所创造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工作。首先是界定了“创造、“创造教育等概念,形成了创造教育的概念系统。其次是确立了创造教育的根本思想。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层次,创造教育不仅“引
2、导学生认识世界是什么样子,教育学生会认知,还“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教育学生会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改造世界,教会学生创造,从而造就一大批能够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创造性人才。最后是建立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初步模型。我们对创造性人才的各种外在表现和个性特征,特别是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细化,归纳出创造性人才的根本特征。 二、抓设计,构建实验体系 我市设计的创造教育,是从预定的教育目标出发,通过选择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教育手段,最后到达教育目标的一种闭合的教育系统。这种系统,简称为“五体合一的创造教育体系。 一是构建
3、目标体系。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目标是形成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分别对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内涵进行具体细化:把“创造意识细化成为具有不满足现状的心理,不断追求良好的愿望,爱挑剔、好疑心的习惯等;把“创造精神细化成为远大的志向、持久的恒心、坚决的信心、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耐挫力、敢于冒险的勇敢精神、敢于疑心的批判精神、勇于承担的负责精神等;把“创造能力细化成为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我们又把这三种能力进一步细化,把“认知能力细化成为专注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获取信息能力;把“思维能力细化成为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
4、维能力;把“实践能力细化成为完成某项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设计能力、绘图能力、工具使用能力、物品制作能力、实验考察能力等。这些具体细化出来的内容就构成了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是构建内容体系。教育内容的设置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效劳的。围绕“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胚芽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着手构建“纵向上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推进,横向上从五条途径推行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出了创造教育的学科渗透课程、创造思维课程、创造技法课程、创造活动课程、创造环境课程共五种形态的课程。学科渗透课程主要渗透四个方面的创造教育的目标内容:科学技术开展史;创造实例;科学家、创造家、艺术家等创造性人才的个性特
5、点和思维特点;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对待学习问题,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解决学习问题。创造思维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的交叉训练来打破思维定势,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独特性;通过发散思维、限时思维的训练来打破思维局限,使思维具有多向性和流畅性;通过手脚的协调运动来开发左右脑功能,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配合进行。创造技法课程包括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制作工具的选用方法;学习创造课题的选题方法和创造技法;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程序和科研方法;学习某一种工农业产品,从市场调查到设计开发,最后进入市场应用的根本
6、流程和根本方法;学习专利申报、专利应用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创造活动课程包括五类小型的创新实验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科学梦想绘画活动;创新方案设计活动;技术创造活动;撰写科学小论文活动,我们把这五类小型的创造实践活动简称为“五小活动。创造环境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它包括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与要求:创设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校园环境,包括与创造教育相关的室外标语口号,室内名人名言,校内宣传橱窗,校报校刊等;提供创造创造的条件,包括解放学生的时空,开放功能教室,提供科技信息,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养成创造创造的风气,包括设置“金问号信箱和“金点子信箱,出版奇思妙想和创造萌芽等师生创新作品,开展“点子大王、“小小科学家、“小小创造家等单项评比活动,举办“五小成果展评和科学讨论会等;培养创造性的教师,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