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对面子的解构与重构大全.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856074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对面子的解构与重构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23年对面子的解构与重构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23年对面子的解构与重构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23年对面子的解构与重构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23年对面子的解构与重构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2023年对面子的解构与重构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对面子的解构与重构范文大全 第一篇:对面子的解构与重构面子是中国人日常话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 一个词,它作为人们对社会关系的一个常识性理解,规训了人们的社会行动方式。面子作为一种主观的感觉和体验,在所有文化中都是存在的,它可以意会,但又很难确定其指代的对象。我们认为任何从中华民族特殊性角度对面子的理解都具有本质主义倾向,是我们反对的。任何试图从脸面问题切入来解释社会结构性因素的企图都会冒着简单化和颠倒解释顺序的风险。也就是说,理解面子这个词语有助于理解社会关系,但是不能立足于面子来解释社会结构,面子不是社会结构关系的解释变量。面子研究的回忆 南京大学的翟学伟教授致力于中国外乡社 会和心理研究,对

2、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做过详细论述。在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翟学伟,2023)一文中,他对面子如何进入学术视野以及脸面研究的历史脉络有过很好地梳理。为了与他的文献回忆加以区别,防止重述,我力图进一步对前人的研究加以理解和归类,以便从我自己的角度对面子问题加以探讨。 (1)面子的本质主义研究面子这个中国人 的日常用语进入文本的时间是19世纪末,由美国传教士史密斯(a.h.smith,1894)在其著作中首次把它作为中国人的首要性格特征。由于面子这个概念是在传统的本质主义研究大行其道的时代进入文本的,因此,史密斯在当时的主流话语环境中开展出自己的概念。他显然认为中国人本质上具有某类共同的性格(智

3、力)特征,并试图用这些特征来解释社会结构性因素。今天看来,它在理论上是有巨大缺陷的,所以这一类型的分析对面子的解构与重构吴凯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挑战传统的面子研究,指出它们具有本质主义和整体性的错误倾向。我们反对把面子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解释变量,认为它只是被社会建构的一种意识和行为,具有片段性和多元性特征。我们认为权力等级是造成中国人面子意识和行为的根本原因,而 文化为之提供了传播的环境,语言又是其传播的渠道。关键词面子解构重构语言文化权力等级吴凯,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2202320233本文系南京大学“985工程二期工程“全球视野中的中国人口与开展的局部成果152社江会苏社学 在现代西方社

4、会思想研究中已经很少了(当然也不是没有,如bellcurve一书)。在他之后,许多中外学者也是从本质主义立场来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的,例如鲁迅试图从中国人的性格本质上来解释面子,林语堂认为面子统治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一些西方学者也把面子当作左右中国人行为方式的价值观或者力量。他们的研究有一些共同之处:首先都深受史密斯话语的影响;其次都坚信中国人具有共同的民族性格(爱面子);第三都把面子当作一个普遍共同的存在,对它的社会和历史构建过程没有深入挖掘;第四都有意无意地从民族性出发来解释中国的命运,面子被当作一个社会结构的重要解释变量,但是对面子在社会结构中被理解和构建的方式那么不太涉及。鲁迅在其杂文中

5、就总是有意无意地从中国人的劣根性出发,来切入社会结构,在他笔下似乎所有中国人天生都具有同样的性格缺点(林语堂也差不多)。所有这类有关面子的研究,我们都可以称之为面子的本质主义研究,因为它们把爱面子看作中国人固有的民族特性,并且用它来解释中国人的行为甚至社会结构。社会理论研究开展到今天,对普遍主义以及本质主义的叙事和解释方式已经有了很多反思和批判。如果对这些批判有所涉猎,我们会体会到这种研究的缺陷。这类研究可以被看作面子研究的第一阶段,针对这种本质主义倾向,我们的观点是:面子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中是被重新构建并被个体重新解释的,根本就不存在连续不变的、统一的中国人的面子观(今天被推崇为有面子的

6、事在过去可能是很没有面子的)。面子这个概念应该被消解,被解析为具体情境中的具体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行为。(2)面子的社会建构研究之后,一些中外 学者对面子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这些研究把面子置于社会互动关系中加以思考,它们不再强调脸面观念源于中国人特殊的民族性格,而是人类共有的某种心理感受。戈夫曼(goffman,1955)对面子的定义是:“在特定的交往中,按照社会其他成员对其社会价值的假设(期望),一个人有效展示的(自身)正面的社会价值。面子是按照共同接受的社会属性描绘的自我形象。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承担某种职位或者角色时,社会对他(她)的价值(作用、职责)必然产生某种期望,只有在行动中满足这类

7、期望时,他(她)才有社会价值(面子)。这类研究摆脱了以前的民族性格取向,从社会建构主义角度来分析人类对自我的评价和塑造。它们试图从人类互动的客观情境中理解行动者的主观心理感受,从而对面子作出科学的分 析。何友晖(ho1974)根本上接受了戈夫曼的思想。他认为面子以个人地位为根底,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获得或者失去。占有某个社会位置的人如果不能满足社会对他的要求或者期望,就是丧失面子,同时就严重影响了他在社会中的有效作为。个体在与不同的社会主体互动时,对面子的体验是各不相同的。他分析了赢得面子和丧失面子的不同的社会机制和社会情境,认为面子行为不是个人决定,而是在相互接触的人类群体中产生 的。所以爱面子

8、是人类普遍的现象,“面子应该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对这一类研究,我们可以称之为面子的社会 建构研究。它们试图在社会互动中寻找一些普遍的规律,用来解释面子获得或者失去的机制。社会建构研究的优点是在社会互动的情境中来解释面子,指出了不同社会主体在体会面子时的差异性;它不再把面子观念归结为某个民族的特性,而是力图从具体的人类行动中理解它。我们认为,这类研究的缺点就在于它们寻找产生面子行为的普遍统一的社会力量,认为在这种力量构建的社会情境中,个体必然以同样的方式产生自己的面子行为。这种传统的理性和科学的研究取向无视了二个问题:(1)个体对文化和所处环境的主观解释(2)文化横向的高度多元化和纵

9、向的不连续性。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个非洲部落很有面子的事在西方社会可能就是很没有面子的事,在30年前的中国很有面子的事目前可能很没有面子,在同一个社会中某个人感到有面子的事会让另外一个人感到没有面子。所以,这种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方式寻求建立面子(观念和行为)的普遍和统一的解释模型-在今天这样一个群众文化主导的信息社会(多元、片段、差异、信息快速传播)中是困难重重的。 (3)面子的宏观结构研究如果说上面的研 究侧重于微观社会情境中的面子观念和行为,那么另外一些学者那么从社会的宏观层面切入面子研究。例如,翟学伟试图论证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对面子思想的塑造作用,又力图用中国人的面子观来解释中国人的行为模式

10、以及宏观社会运行方式。他主要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俗中寻找面子观念的源头(翟学伟,2023),又从脸面观念出发研究中国人的行为模式(规律)。最终,他试图从个体行为模式上切入,研究社会建构方式,他认为:“真实社会的建构是社会个体运用行动策略同现存的社会结构相权宜的产物。它在中国日常153江苏社会科学202223年第1期 社会中以个人权威(权力)、道德品质(人品)、礼尚往来(人情)、连带关系(面子)为根底建构起来(翟学伟,2023)。他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文化决定论研究,主要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中推演出目前的面子观念(行为),再推进到社会的结构层面。我们可以把这类研究称作面子的

11、宏观结构研究,它立足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来探讨宏观的结构性问题。这类研究的优点在于探讨了宏观社会力量 对面子观念和行为的作用,不过它和上面的建构研究有相似的问题。这类研究还没有充分注意到个体对文化习俗在特定情境中的主观解释过程,而是过于看重传统文化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塑造作用。它的另外一个缺乏之处是对社会的物质性力量探讨缺乏,例如,面子感受是如何被地位不平等、权力关系等等所塑造的。他的第三个问题是对历史的间断性关注缺乏,似乎今天的社会和20230年前的社会还相差不大。按照斯瓦德勒尔(swidler,1986)的观点,个体并不是被动地为文化所控制和塑造,而是主动的理解和运用文化。符号、习俗、传统、

12、价值观等等都是个体在世界中行动的工具,个体对这些文化工具加以选择,应用到自己的社会行动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说,个体不停地对文化、制度、经济等社会力量加以解释,并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做出行动选择。因为个体的主观解释,所以试图在相似的社会力量中确定相似的面子观念和行为是困难的。我们在研究面子的形成过程时,应该注意文化的多元性、历史的不连续性以及个体的主观性。我们应该更多地在今天中国的社会权力关系中,而不是从文化传统中,来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和行为。面子观念和行为本质上属于微观人际互动 过程,但它又被宏观社会所制约。上面的归类并不是绝对的区分,各种类型的研究之间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我们只是区分各个类型

13、更倾向于强调什么。例如翟学伟教授致力于微观行为研究,但是他特别强调这种行为背后的文化力量以及它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力量,所以我们认为他更偏向于宏观文化和社会结构研究。对面子的解构 传统上,对面子的社会学研究都试图开展某种普适性的解释模式,挖掘出一些确定的规律。这种企图固然有其价值,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更倾向于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讨论面子观念和行为,我们认为面子本质上是一种话语,反响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社会互动关系)的理解;在不同的社会结构(环境)中,它又会被行动者各自重新解释。面子观念和行为不能只是从文化传统中寻找原因,它也是被社会现实所塑造的。(1)从语言角度理解面子意识的传播面子 这个

14、词语能够长久流传,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必然有它让人印象深刻的特性。由于它的出现让使用者用一个词语就能表达深刻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假设,面子这个词语是在某种偶然的场合被提出来的,而在当时的社会中,它应该很简洁又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关注的问题,有其社会文化背景。 我们可以用模因理论从语言传播角度来分析面子这个词语的群众化过程。“模因(memes)一词由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 (richarddawkins,1976)中首次提出,它是基于基因一词仿造得来的,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作为语言的根本单位,模因象病毒一样,可以感染别人的大脑,而且寄生于受感染者的大脑中,通过受感染者

15、在语言交流中向其他人传播。这种病毒逐渐规训受传染者的行为,还推动他们去宣扬这种行为模式,所以模因的核心能力是自我复制、传播和规训人的行为。简单说,模因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它表现为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时尚服饰、器具制造等的模式。模因不只是有语言学上的意义,更有社会学上的意义,可以用来解释文化的传播和对人的行为的规训作用。我们说,面子一词是一个模因。它能够非常简洁和形象地表达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所关注的问题,所以一进入语言就能满足交际、交流的需要,因此作为语言模因而被广泛接纳和复制。模因理论认为,模因作为文化的基因,通过模仿将一些思想或意识加以传播,并代代

16、相传下来。但是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模因在表现形态上会产生变异,如受传播者往往只是了解这个词语,但是并不能清晰的界定面子到底是什么。由于受到这个词语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面子问题,并且站在个人角度对它不断的加以诠释,影响自己的日常行为。如果说确实存在面子行为的话,不同个体也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方式来表现这种行为的。面子意识一方面影响人们对自我的评价,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在目前这样一个片段化,高度差异性的社会中,个体的行为和观念是不可能被某种统一的民族文化思想所塑造的。所以,我们说,面子这个词语推动很多人意识到面154社江会苏社学 子问题,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但是统一的中国人的面子行为模式是不存在的。 受当代文化研究的影响,我们还可以从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