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样的小学佐晓梅什么才是好的小学?什么才是好的小学教育?著名历史学家傅国涌先生精心选编的过去的小学,会让我们的答案清晰许多。过去的小学全书近30万字,收入了叶圣陶、钱穆、周汝昌、梁实秋、费孝通、丰子恺、金克木等40多位民国时期的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撰写的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文章虽然只是零零散散的记忆,但朴素真挚,对过去小学的课堂授课、学习方式、教师风格、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等均有提及,是40位大家实实在在的小学教育。因此,本书是我们认识民国小学的窗口,会指引我们在看见过去的同时反思当前,也在寻找我们今天的小学教育的可能。教师与教学通过阅读过去的小学一书,我们知道民国学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2、:一是留学归国,二是当地贤学,三是其他学校的教师来校兼教,四是请知名学者来校专题讲座,五是师范和师专的毕业生。教师来源多样不拘,但无论是哪种,均为良师。书中载,著名音乐教育家周大风回忆,他的小学校长曹静渊很懂教育,他早就悟到,聘请教师要防止同一所学校毕业的,或采用同一教材体系的,以免知识上的“近亲繁殖。这种教师来源的近乎苛刻的精选与精致,不得不令今人叹为观止。因此,民国时期的小学教师学养深厚,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精通多个学科且有精辟之论,不但有深厚的旧学根底,而且能够接受融合新学,教学技艺精湛高超,却又不拘一格自学成家的無锡人钱穆,十八岁开始教小学,先后做了十年半小学老师,1914年他在无锡县立
3、第四高等小学教国文,有一夜月照墙壁,他联想到“壁和“臂,然后再联想“避“嬖“璧“譬“劈等,兴奋不已。第二天早上的第一堂课,他不讲课文,而讲昨夜枕上所得,正好县里派督学来视察,进了课堂就不走了,一直听完一堂课才离开。这堂课他没有涉及课文,离题漫述,督学竟然大加赏识,写了一篇详细的报道,登在县里发布的月刊上。辞书编纂家、翻译家黄鸿森也曾描述自己的算数老师刘法道先生。刘先生一、二年级的算术课完全不用课本,只教学生心算,加减乘除都要学会心算,九九乘法表必须背得滚瓜烂熟,稍高年级还要背“斤求两口诀(因为当时社会上采用的是一斤等于十六两的衡器,这些口诀对论斤出售的货物出现重量缺乏一斤或超过一斤而有零头时计
4、算价格颇为方便)。刘先生也是一位严格的老师,然而,学生尊重至极,甚至将刘先生的“细心做习题,就会养成细心做事的习惯,作为做事的格言谨记。政治学家萨孟武也撰文回忆过自己的小学,其中有一段话颇有深意在本书中有过回忆与预言每天上课不过六小时,算术习题在校内做,习字也在校内写,不会有一天习题一百多、叫学生到家里去写的现象。萨孟武在描述自己的小学的时候,还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学生自初小一年级开始,假设就忙个不休,一旦考上大学,必将因为比拟自由,而不读书了。这段话简直就是针对当前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学生不专注学业的教育现状而提前写就的,而萨孟武先生,于1897年出生,于1984年去世。好的教师,才会产生好的
5、教学;好的教师,才能形成好的教育杨振宁小学时的汪老师很是“认真, 梁实秋的小学老师很是“包容,季羡林的小学英文老师很有“妙法,柏杨先生小学时的克非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渺茫的西南风这样的新文艺小说,在小学就为柏杨埋下了文学的种子。著名翻译家兼学者金克木回忆自己小学的学习生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得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二是一听摇铃,不管是否讲完,立即下课。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以学生为中心吧。而今,民国教育开始被广为思念,无数人也开始比照、反思“为什么民国出大师。我想,拥有坚强的教师阵营,进而形成良好的教育质量,是民国教育呈现出久远
6、的魅力所在,这种力量,穿越了时空,在今天的教育人的耳畔回响教学如同耕种,教师好似园丁,要想怎么收获,就先怎么栽种。校园与文化校园是一个空间,一个着眼于文明再造的空间,这,也是一所学校的强大生命力及影响力所在。无论是可见的花树景观、亭台连廊,抑或是歌声悠扬、书声琅琅,校园展示的都是一种办学理念,一种育人气氛,一种环境熏陶这些,都有可能在一个儿童的心中播下奇异的种子。民国时期,科技并不兴旺,教育经费也很有限,但是,校园却能够成为孩子最生动的一份记忆,一份童年经历中永远的风景钟声悠扬钟声的温馨悠扬,好似是一种呼唤,那“当当当的悠长,永远在每一名小学生的心中回响。花香绿树一进校园,大门两侧有两株对称的
7、一人多高的桂花树,教师办公室前一桃一柳,教室附近有花草,屋后有葡萄架春日桃红柳绿,夏日葡萄累累,秋天桂花飘香(洪绍炳)“每年举行菊花会,陈列诸国名种二三千盆,内有浅绿色花朵,尤引人注目。其中有些是学生自己种植的。学生家长及各界人士多来参观(史学家吴相湘)。校歌童谣民国的小学,校歌非常普遍地存在于各个小学中。上海的位育小学的校歌是这样的小小门庭小小楼,颜色绿油油。小桌小椅小图书,布置在上头。别说地方小,许多问题供研究,啊!研究,研究,对面是谁的花园,路上有何人巡守?小手小脑小朋友,会想会寻求。做小工人读小书,还玩小皮球。别说年纪小,打起精神齐奋斗,啊!奋斗,奋斗,幼时在校中活动,长大为国家奔波。
8、除了校歌,民国时期的校园里,回荡着各种童趣、童真的童谣小学生唱着放学歌离校,唱着慰劳歌慰问,唱着春之歌活动,唱着放假歌结束一学期的生活制度大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重要组成局部的学校制度建设,在民国时期也不乏完善可供我们今天学习与参考的阐述。教育家汪达之受陶行知先生的委托,担任晓庄师范在苏北的特约中心学校新安小学的校长。新安小学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方案大纲的详尽,即便在今天,也有着极强的可借鉴性与操作价值这些钟声、古树、童谣、校规、校训、对联、制度与要求都在参与教育的过程,构成了一个个学生心灵操练的场所。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校园里与一花一草一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对话,被美熏陶,被美浸染,被美开启這样的小
9、学,这样的校园,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却清晰地镌刻在了那时候小学生的记忆中著名出版家范用,在看到了自己的校园被消灭掉后,制作了一个校园全景模型送给母校,我想,这是一个孩子眼中的小学,也是他心中的小学,更是梦中的小学课程与教材近些年,“民国老课本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作为民国时期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民国老课本再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的风貌,也为当下课本和教育提供了另一种视野。因此,目前国内最新的统编教科书中,也有民国老课本内容的选用。课本作为课程的核心材料,在民国时期的小学,人们的记忆是这样的著名报人徐铸成,1914年在家乡江苏宜兴上小学,用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初小第一册,开头
10、几课:“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鸡犬豕科学史家许良英1925年在浙江临海一个山村入学,清晰地记得一年级第一课的课文是:狗,大狗,小狗,大狗叫,小狗跳。还附有图,这引起我强烈的读书兴趣。江苏高邮的小说家汪曾祺也说,那时的语文课本有些篇目选得好,虽然一年级的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却有咏雪这样的诗,那一年他虚岁七岁,已能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他说后来写小说、散文用的方法,也许就是从这里悟出来的。课本只是课程的一个方面。今人对于民国老课本的思念,更反映了人们对于民国课程的思念。民国时期,小学的课程很不局限于课本,相对来说是很开放的,国语、算数、常识为必修课,其他作为选修课或称活动课。下
11、午一般不开设必修课,体育、音乐、劳作、戏剧、舞蹈学生完全有时机“各择其好、各选其美、各得其趣、各悟其妙、各享其乐。与生活结合,更是民国课程的一大特色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生活课与“急救课。“生活课的内容涵盖很是广泛,有防火知识、夜遗尿、某些食物不能共食、废物利用、怎样洗澡“急救课也非常实用,对于溺水急救、避雷击、地震逃生、洗芋防痒、火场逃离、人工呼吸这些都有当场的操作练习。而今我们熟悉的“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等等,都可以在民国的小学教育中找到原型,在过去的小学中找到影子。小学关乎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小学不仅是知识的启蒙,更是人格的熏陶与训练,是全方位的人的教育,是精神成人的起点。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每每读过去的小学会聚的这些文字,每每体会这些“过来人的讲述,每每咀嚼这40位大家的“摆事实,必要沉思良久一个人的成长,童年时的教育是关键性的。而书中所概括的传统教育也渐渐隐没于历史的深处,想到书中的这些满头白发的作者回忆起自己的小学、小学老师、校园,几十年过去了,仍旧饱满,似有回音,我想,这就是民国小学教育的神奇力量。过去的小学是镜鉴。不仅是溯既往,更是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