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转型与执政党价值体系的重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发生重大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和相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社会价值观的转型。社会价值观的根本变化导致了与党传统的价值观体系产生紧张和冲突。这种冲突是必然的,它呼唤执政党对自身价值观体系作适当调整以实现对社会价值观的规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执政党价值体系的调整是弘扬党德、稳固党基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执政党能否永葆青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 一、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经济制度实现了
2、从完全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开展的转变,经济体制实现了从完全方案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为社会的开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目前,我国符合现代社会开展要求的利益分配格局已初步形成,但利益分配格局中的问题和偏差仍然严重。 利益分配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化向多元化的开展。方案经济时期,我国利益分配的主体结构主要表现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稳定结构形式,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仅存的两大利益分配主体,知识分子成为依附于工人阶级的一个阶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传统的利益分配主体依然存在,但其内部结构却发生了显著分化。如工人阶级中的一局部流向企业经理
3、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等其他社会阶层,同时,在原来的利益分配主体之外,社会还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利益分配主体,如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等。 利益分配方式与分配要素上表现为从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新中国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尤其是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按劳分配成为我国社会唯一存在的利益分配方式,而且按劳分配中的“劳还偏重于“体力劳动的取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的利益分配方式也产生了根本性变革。按劳分配作为现阶段我国利益分配的方式之一仍然还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按劳分配中的“劳的“体力劳动偏向已大大弱化,智力的成份显著加强。另外,除按劳分配外,
4、我国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利益分配方式,如按资分配、按技术分配等,并逐步得到执政党的认可。这同时意味着利益分配的其他要素的迅速崛起。从显性的一面看,资本、技术、管理、风险等成为分配要素,从隐性的一面看,在不少地方,时间、权力、名誉、社会地位等要素也参与了利益分配过程。 利益分配结果从“平均化向“贫富分化的转变。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土改运动、三大改造等运动,中国已成功地抹去了1949年前在收入方面触目惊心的不平等,尤其是剥夺了少数特权者的大量财产。尽管当时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脑体差异和城乡差异,但不管从当时的国家政策还是从社会价值观考察,利益分配结果都以“平均化为取向。改革开放和开展市场经济以来,中国利益
5、分配结果发生了根本性倒转。国家“鼓励少数人通过老实劳动先富裕起来,在这种利益导向的刺激下,我国利益分配结果短时间内迅速出现贫富分化,而且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这种差距既表现在宏观方面,如地域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等,也表现在微观方面,如个人收入之间的悬殊等。 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是市场经济开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开展的表达。但是,我国新型的利益分配格局中还存在着不少负面的因素,完善转型时期利益分配的格局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二、社会结构转型 在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上述调整的同时,我国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结构成份从简单化向多元化过渡。方案经济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是“
6、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是仅存的社会结构成份。这种简单化的社会结构成份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解的产物,也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意识形态和国际背景相适应,它还折射出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现状与现代工业社会理想目标之间的张力。但无论如何,它都不符合现代化社会结构的要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成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方面,传统的社会结构成份发生分化。另一方面,我国还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社会结构成份。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阶层等。传统“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成份已经分化为“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经济地位的结构成份模式,社会结构成份从简单化向多元化过渡。 社会结构的
7、分层标准从单一的“政治标准向复合分层标准转变。方案经济时期,社会结构的层级标准主要表现为政治标准。社会层级之间政治身份不平等程度较高,而经济等其他方面的不平等程度较低。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结构的分层要求。改革开放和开展市场经济以来,传统政治层级标准的影响力不断弱化,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分层标准,如以社会成员占有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原来处于倒挂地位的经济标准在社会分层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分层标准的复合化是市场经济开展的结果。 社会结构的层级位序正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方案经济时期,我国不仅社会结构的主体成份有限,而且其位序呈“金字塔状分布,绝大局部社
8、会成员分布在社会下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层级位序得到了健康开展,而且其分布也较适合于现代社会的结构要求。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经济地位的多层次社会结构主体,而且其位序也开始得到理顺。我国层级位序的分布状态正逐步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处于社会底层的传统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正在逐步缩小,而中间层级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分布状态的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正逐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社会过渡。 社会层级之间的流动机制逐步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方案经济时期,个人身份(如制度性身份和出生身份)以及随生而来的社会身份(如家庭关系、亲缘关系)等“先赋性因素
9、是决定其阶层地位的主要因素,社会层级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制度性樊篱。这种“封闭性社会层级结构不仅难以谈得上公平和合理,而且还严重限制了人们通过努力奋斗获得向上流动的积极性和动力。改革开放和开展市场经济以来,开放性社会流动机制在我国正逐步形成:尽管各社会阶层的位序是稳定的,但作为某个阶层的个人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先赋性因素在社会分层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它不能抑制个体的“获致性因素。凭借个人的努力、聪明和时机等,社会成员有其向上流动的渠道,而且这种流动时机是普遍性的、开放性的。 三、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社会价值
10、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大致表达在价值观主体、价值取向、价值评价标准和价值目标等向度上。 价值观主体从单一性价值观主体向多元化价值观主体转化。方案经济时期,在党的高度集中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消灭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价值观主体的存在,而且通过对社会强有力的政治发动和社会改造运动,个人作为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地位遭到压制,集体作为价值观主体居于个体之上。集体价值观主体表现为执政党等政治性组织,它们反复通过不同的途径发动和改变社会,使其价值观与自身价值体系完全整合,社会完全成为被集体价值观主体发动的工具。改革开放和开展市场经济以来,我国价值观主体结构明显呈多元化趋势开展。集体作为价值观
11、主体仍以其特有的号召力和权力给社会以较大的影响,然而,它对于社会个体的影响和关联已显著下降,社会个体日益成为社会价值观主体结构的核心。市场作为一种开放的、平等的、竞争的利益实现机制,唤醒了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社会价值观主体结构多元分化是市场经济开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开展的要求。 社会价值观取向从单一价值取向向多元价值取向开展。建国后的三十多年,由于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就连无限丰富与复杂的思想价值观念也被人为强制地高度统一。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代表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整个社会被硬塞入一个“重义轻利、“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专列中。极端单一的价值取向难以符合现代社会开展的要求,阻
12、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和开展市场经济以来,我国价值取向迅速多元化。从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社会价值取向呈“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缺乏主导的特征。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外乡与西方等价值取向同时并存于社会舞台。价值取向多元化本身是市场经济开展的结果,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开展的特征。但是,多元价值取向中不可防止地存在一些消极的成份,这给执政党在以社会价值多元价值取向为前提的条件下,建立起主导性价值取向提出了要求。 社会的价值评价标准迅速从义利价值标准向功利价值标准转化、从绝对评价标准向相对评价标准转化、从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化。方案经济时期,重义轻利一直是一项主导性价值评价标准。“大公无私、
13、“公而忘私、“狠斗私字一闪念等等,将“公无限度地放大,而将“私尽可能地缩小。“公、“集体成为社会绝对单一的评价标准,任何与之对立的行为都被戴上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的政治“帽子而遭受打击,并在意识形态上对之进行贬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标准发生了根本性转化。随着市场经济政策的不断推进,“义被不断地淡化,而“利那么得到不断的强化,甚至到了极端的地步。随着社会成员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日益功利化。与此同时,社会丧失了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不同的社会层级、职业团体以及个人各有其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相对化。功利化的价值评价标准为个性的解放提供了条件,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为社会开展注
14、入了动力。但是,这一价值评价标准也必须得到合理的引导。极端功利主义的开展将导致社会、集体乃至家庭缺乏应有的凝聚力,降低社会的整合能力。 社会价值目标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理想化走向现实化。方案经济时期,在执政党强有力的政治发动下,社会价值目标与执政党价值目标完全整合,并将党的终极价值目标在现实社会中强制推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感召下,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共产主义现实化运动,为遥远的理想目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结果是理想落空、社会蒙受巨大的损失。改革开放和开展市场经济以来,社会价值目标迅速多元化和现实化。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在社会所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小,时间也越来越模糊。相
15、反,市场经济的开展使人们的主体意识、利益意识、效率意识等迅速觉醒,社会个体越来越对自身价值目标具有清醒、现实的认识。将超越时空的价值目标现实化的做法是有害的,同时,丧失远大价值目标的社会也最终必将走向畸形。调整党的终极价值目标与社会现实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执政党价值体系调整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社会价值体系的变革为社会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但是,社会价值观体系多元性和无主导性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就一方面要求重构执政党传统的价值体系,同时又呼唤对社会价值体系以适当的规导。 四、执政党传统的价值体系及与社会价值体系之间的张力 党的价值观体系是中国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认识
16、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认识总结,有其科学性、先进性和革命性的一面。具体地说,党的价值观体系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为人民效劳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等向度上。但随着时代的开展,它也存在着落后于时代开展的方面。这就必然导致两种价值体系的张力。 集体主义精神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于个人与社会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原那么。共产党以谋求社会的普遍开展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它必然以集体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原那么,因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原那么表达了效劳于社会,以谋求社会的普遍开展为职志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这一艰苦创业过程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