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19世纪英美文学作品看美学和文学翻译的内在联系【】十九世纪的英国处于维多利亚时期,也称为维多利亚文学时代。由于工业上的全盛,以及英国国力增强,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这一时期文学主流是小说,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也是整个欧洲现实主义的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有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托马斯哈代,萧伯纳等。本文从19世纪英美文学作品看美学和文学翻译的内在联系。【关键词】十九世纪;英美文学;美学进入19世纪的后30年,英国小说依然活力不衰,题材范围继续扩大。梅瑞狄斯的利己主义者细致地分析了英国绅士在婚姻问题上的虚妄的自信;劳瑟福德在皮市巷的革命里写相信“异议派教义的手工业者,勃特勒在众生之路
2、里写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冰冷无爱的家庭生活,威廉莫里斯在梦见约翰保尔里思念举行1381年起义的壮士,又在乌有乡消息里描绘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小说的艺术性也有新开展:梅瑞狄斯的文采,勃特勒的犀利,莫里斯的用古朴以求新鲜,吉卜林的活泼和嘲讽,都使英国小说更加丰富多彩。 一、19世纪英美文学评析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浪漫主义一代宗师。他表达了那个不朽时代的激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他那普罗米修斯式的孤独的对抗意志,在欧洲人的精神生活中非同反响,以致改变着“社会结构、价值判断标准及文化面貌。长篇叙事诗唐璜(18181823),拜伦的代表作,共16000余行,或可称为诗体
3、小说。虽因诗人早逝而未能最后完成,但它仍以深厚的思想容量和无与伦比的独特风格代表了浪漫主义时代欧洲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将人物唐璜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绝少虚伪做作,对恋人总是倾心相与,并不朝三暮四毫不怯懦,关键时刻表现出英雄气概缺乏坚决信念,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易于随波逐流。唐璜为诗人对人性的理性分析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其性格的二重性再好不过地表达了现实世界里生活的多样性和道德的复杂性。英国文学的特点代表作家:亨利菲尔丁(17071754),18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与笛福和理查生一起成为英国近代小说的创始人,特别是他那些被称为“散文滑稽史诗的小说,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作
4、,而汤姆琼斯那么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汤姆琼斯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社会挖苦小说,融史诗性与滑稽性于一身,集各种小说之大成,对后来英国长篇小说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汤姆琼斯道德寓意的核心是“德性高贵的原那么。从本质上讲,小说表现了对当时英国进行社会改造的要求和对新的道德标准的呼唤。它对道德的关注点不在某个阶级或某个人的理想,而在于对人类标准的阐释。作者赋予汤姆琼斯的主题思想主要是批判贵族社会中的伪善文明、肯定符合启蒙学派民主观念的“自然道德。19世纪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吼叫山庄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爱情小说。它的令人震撼之处就在于作者把自我放弃式人物希克厉的极端爱情,因爱成恨和为爱复仇表达得犹如暴
5、风骤雨般猛烈,令人回味无穷。希克厉自小被父母遗弃,幼小心灵中就种下仇恨的种子。老欧肖把他带回吼叫山庄收养,但老欧肖的儿子亨德莱嫉妒他受到父亲的宠爱,对他倍加折磨,并且竭力阻挠妹妹卡瑟琳与希克厉相爱,致使仇恨的种子在希克厉内心生根发芽。而卡瑟琳虽然深爱希克厉,却因为他社会地位低而选择了自己并不爱的埃德加。这令长期备受折磨和煎熬的希克厉万念俱焚,在极度伤心和怨怒之下、在风雨之夜离开了吼叫山庄。几年后,希克厉成为有钱人,重返山庄,开始他的报复行动。他疯狂地爱着卡瑟琳,却又痛恨她的背叛,为此他报复与她相关的所有的人,魔鬼撒旦般的影子越来越强烈地闪现在他身上。正像他对卡瑟琳所说:暴君把他的奴仆折磨得好苦
6、,他们并不站起来对抗,却把怨怒发泄在比他们更下贱的奴隶身上。亨德莱、亨德莱的儿子哈里顿、埃德加、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蓓拉、埃德加与卡瑟琳的女儿小卡瑟琳以及希克厉与伊莎蓓拉的儿子小林顿都成为他的报复对象或工具,就像撒旦为了报复上帝而迁怒于所有人类一样。二、美学和文学翻译的内在联系在翻译19世纪英美文学作品时应看到美学和文学翻译的内在联系,19世纪的欧洲,无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还是文学艺术上,都是一个十分辉煌的时代。19世纪欧洲的主要国家相继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和流派,从而给近代欧洲文学带来了繁荣景象,也标志着欧洲文学的成熟。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借文学作品来
7、表现对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以及对社会邪恶现象的不满和愤怒之情,他们习惯于从自己的历史和西方基督宗教文化传统中获得启示和创作灵感。西方宗教文化的神秘主义元素还丰富了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内容和表现手段。由此可见,西方宗教文化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精神支柱。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以基督宗教的平等、博爱观来倡导浪漫主义思潮中民主、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原那么。小说在英美文学领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文学即人学,而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纵观十九世纪许多英美文学小说,很多主要人物的性格都极为相似,并呈现出类型化的特点。在经典
8、英美文学作品中,作家笔下的许多个性和行为特征非常鲜明的人物都有原型可溯,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追寻和透视这些人物的原型,真正理解作家的创作目的和意图,深入了解和透视它所表达的西方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从而体会到作品的趣味和内涵所在。而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根本的或显著的特征,艺术家“体会到并区别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有系统地更动各个局部原有的关系,使特征更显著更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在翻译19世纪英美文学作品时,美学和文学翻译的内在联系追溯作品人物的类型,找出其所表达出的、根植于作者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中的深层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家创作意图。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语构词法生造的一
9、个新词。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就是审美主体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看到或视而不见,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堵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主体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即在诗歌文学表现意象和语言上摆脱业已确立的传统,标新立异。但假设对其进行追溯,那么可回到西方诗学的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新奇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新奇进行论述,他在修辞学中强调语言与情节的不平常,认为将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寻常和奇异,才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淡,使读者具有新奇的快感。19世纪浪漫
10、主义诗人的论述中,都对“新奇备加欣赏。黑格尔的多部著作中对新奇感有着相当深刻的论述:只有当主体与客体尚未完全分裂而矛盾开始显现的时候,即人在客观事物中发现他自己,发现普遍的、绝对的东西时,新奇感才会发生。人一方面把自然和客观世界看作与自己对立的,自己所赖以生存的根底,把它作为一种威力来崇拜;另一方面人又要满足自己的要求,把主体方面所感觉到的较高的真实而普遍的东西化成外在的,使它成为观照对象。可以认为,对黑格尔而言,新奇感是艺术起源和开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艺术的开展是不断维持新奇感的过程。因此,“新奇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陌生化的特点: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给审美主体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在什克洛夫斯基
11、看来,陌生化是一个纯粹的美学概念,因而很少考虑陌生化产生的社会效果;而对于布莱希特,陌生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形式与结构层面,成为参与、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并非形式主义者所强调的“唯陌生而陌生,而是希冀借陌生化到达对事物的更高层次、更深刻的理解和熟悉,陌生化不仅仅是制造间隔,制造间隔只是一个步骤,更重要的是消除间隔,到达对事物更深刻的熟悉。其次,什克洛夫斯基认为,美不在于对外在事物的逼真描绘,也不在于表现了作者一定的心灵情感,而在于文学性所显现出来的诱人的艺术魅力。陌生化那么是文学性获得新奇美感享受的根本。布莱希特那么在“美是生活的命题
12、上继续前进,他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显现,是客观存在在艺术中的本真显现。我们认为,翻译的陌生化概念是他们两者的有机结合。首先,翻译的陌生化不仅是一个美学概念,也能产生社会效果。陌生化是翻译的审美特征,但其结果不仅是对源语文本的更高层次、更深刻的理解与熟悉,陌生化的文本不仅仅是制造审美距离,更重要的是让审美接受者对文本客体更深刻的理解和熟悉。其次,对文本本真的理解和熟悉能启发审美主体的语言文化异域性(theforeign)的意识,有效地反映和揭露被非陌生化偏见或习惯所蒙蔽的源语文本的现实,改变审美主体的思维定势,引导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对被非陌生化的世界进行审美和判断,获得对译文文本的本真认识,这正是对被非陌生化掩盖下的本真文本的一种挖掘手段。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源语文本的独特发现和译文文本的表达,译文的异域性无疑会引延长审美接受者感受的时间和难度,引起对文本的注意。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在原作所指向的艺术空间里创新。所以,翻译修辞的出奇出新与陌生化的艺术主张是一致的。结论:翻译所面对的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性即源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构成了翻译陌生化审美的前提。这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保存,使对译本的陌生化审美成为可能:它使审美主体和接受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感受新知和新奇,到达陌生化的效果。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注意美学和文学翻译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