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流变中的母体文化依恋.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889638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流变中的母体文化依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23年流变中的母体文化依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流变中的母体文化依恋流变中的母体文化依恋 娄永红 遵义市第四中学 摘要:类蒲公英意象群是古典意象在台湾新诗语境中的重新生成,并逐步演进为台湾现代诗中的一种潜在结构,关涉流浪与回归双重主题,参与并见证了台湾诗歌话语的建构。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纠缠,类蒲公英意象群在“日统台统西化回归”四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并共同折射出台湾文化的母体依恋。关键词:类蒲公英意象群;母体依恋 在台湾文化脱离与大陆文化的直接交往对话后,台湾诗歌意象发生了变革性的重组和改装,其中折射“飘零”及“无根意识”的意象成群涌现,我们称这一意象群为类蒲公英意象群。该意象群的基本特征为:关涉流浪与回归双重主题,参与并见

2、证了台湾诗歌话语的建构,使台湾诗歌在东西文化的震荡中远离诗学殖民,并最终走上复归之路。该意象群与其他意象群互相编织、缠绕,构成台湾现代诗的基本材料,增加了台湾诗歌中“去国怀乡”的情感密度。正如余光中焚鹤人诗中所说:蒲公英的岁月/流浪的一代在空中。类蒲公英意象群的出现和发生,既是台湾诗文化对母体文化依恋的结果,又是台文化独立生成,将传统逐渐本土化,并最终实现新旧“视域融合”的必然历程。台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诗歌审美还是诗歌视域方面,台诗与中国古典诗都存在着一脉相承的血亲关系。伊格尔顿指出:“历史变化是系统内固定元素之间逐渐的重新组合与重新排列,没有任何事物消失,它们仅仅由于改变了与其他元

3、素的关系而改变了形状。”类蒲公英意象群在中国古典语境中已然沉淀,在台湾新诗中又被不断被挖掘,产生了新的内涵。1895 年台湾沦入日统后,“皇民文学”作为强势话语,要求台湾文学与之同质同构,台湾文坛受制于日统而渐偏离母体。在日文化、台文化、母体文化三者的角逐中,台文化与大陆母体文化的联系逐渐隐去,从表面转入深层,从潮流转入暗流,从公开转入地下。虽然隐去,但始终在场,从未被拆除。陈秀喜我的笔:眉笔是画眉的笔殖民地/双唇是口红的地域。如桓夫信鸽:我回到了/祖国/才想起/我底死/我忘记带了回来。这期间,类蒲公英意象群始终书写着“爱国”二字。蒲公英意象群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微妙关系,在 1949 年后有

4、了新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战斗文艺”一时间风行台湾,与大陆文学遥相对峙。挣扎在两岸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向大陆文化靠拢的计划在短期内又无法实现,台湾诗坛孤绝空前,只得将视野西转,指向遥远的现代主义。尤其是在现代诗社、蓝星、创世纪三大诗社的大力倡导和实践下,“西化”横扫整个台湾诗坛,“西典成为台诗的宠儿和常客”,“现代性”迅速占领台湾新诗视域。西典强势登陆,台湾诗坛重心西移。原本只在圣经中才能读到的符号,在台诗的公共象征系统俯拾皆是。如痖弦的神:神孤零零的,坐在教堂的橄榄枝上,因为祭坛被牧师们占去了。在西化时期,仍有不少诗人执着地追求古典意境,崇尚中国风味,从理论及创作实践上纠正现代主义偏差。我之固体

5、化可看作以余光中为代表的诗人群体与西化的道别书:“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塊拒绝溶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硬。”诗中的“冰”是诗人独立人格和民族节操的外化形态,是回归母体文学的宣告和象征。向传统靠拢,将传统意象及传统文化元素重新组合,类蒲公英意象群与其他意象群编织、缠绕,与其他意象群的相互阐释、相互建构,在新语境中重新拥抱传统话语。通过梳理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类蒲公英意象群在台湾诗歌中的演变线索。“日统”时期,皇民文学作为了强势话语,要求台湾文学与之同质同构,类蒲公英意象群作为反抗异质文学的公共象征系统而存在。“国统”时期,在政治意识形态的严密监视和介入下,“类蒲公英意象

6、群”是诗歌按照自身的方式对话交往、抢夺合法话语的文学载体,逐渐演变为“台文化”中的一种基本意象和普遍结构。“西化”时期,西典意象在与“类蒲公英意象群”二极对立,并互相交叉重叠,相互阐释,从而走出了一条主客体互见相生的生产路子,使台诗在最大程度上呈现了情趣与知性的互融。“回归”时期,“类蒲公英意象群”再度关涉流浪与回归双重主题,参与并见证了台湾诗歌话语的建构,使台湾诗歌在东西文化的震荡中远离诗学殖民,并最终走上复归之路。不同时期,类蒲公英意象群的内涵不同。但有一点却很清晰,在台湾诗歌的流变之中,类蒲公英意象群始终寄寓了台湾诗人对母体文化的深深依恋。参考文献:1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2.2吕正惠.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94-95.3杨匡汉.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63.4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