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时文选卒有感 近日,我对学校发的时文选粹一书进行了细致学习。在学习中许多句子触动着我的心扉,引发着我的思考,下面我就写出来与各位共勉。书中教育家是“长出来的一文中谈到“日前,XX省教委拟取消“首都教育家评选,对行政指令鸣金收兵。旨在营造首都尊师重教的良好气氛,树立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先进典型评选首都教育家的初衷不可谓不好,但如果无视教育规律,对教育搞指令性方案,按简单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家,那么会导致手段与目标的背离。须知,教育家不是评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是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一猪生九仔,一仔一个样。“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是在真正面对我们老师的评选和学生开展的时候,我们个别教育行政
2、部门却采用了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老师和学生的方法。这何谈遵循教育规律呢。在任何的评选中,我们组织者一定要明确自己评选的初衷,如果评选并不能带动老师、学生真正的提升,我想这种评选不评也罢。前几天和几个同事交流起了某校的一个常规检查标准。在标准中提到每周至少要评选出两个有问题班级进行通报。听到这样的标准我们都在思考,评选问题班级的初衷是什么。如果真正把问题班级向全校公布的时候,对这个班级的老师和学生的最终影响又是什么。如果真的是为这个班级的学生和老师的开展考虑的话,倒还不如评选两个优秀的班级,让全校所有的师生向这俩优秀班级的师生学习呢。 在学校因学生而在一文中,里面涉及了这样的观点。“学生开展是学
3、校的根本追求。教育要淡定、要宁静,要有恒心,需要锲而不舍。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明确,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有鲜活生命的,承担 着祖国未来建设的人。但是现实生活中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压力,以及学校对教师的压力,导致不少本应很有作为的有责任心的老师成了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搞面子工程的工具。他们在疲于应付中渐渐泯灭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在一群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的熏陶下,孩子们又何谈更好地全面的开展呢。正如上面提到的那句话“教育要淡定,要宁静,要有恒心,需要锲而不舍。所以我们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一定要记住在任何改革中都不要因为上级的某些观点就迷乱了自己的心智,要做到沉心静气地对孩子的开展进行长远规划,并且
4、为了孩子的开展能做到持之以恒。 时文选粹给我另一个巨大的感触就是身为教师,我们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做到用经典浸润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有精神的可持续开展的人。“起跑线上读什么一文中说到“思想贫弱,精神就变小了。中国有辉煌浩大的哲学经典,既有精深渊博的智慧,又有轻松幽默的机敏,可提供长久的思想之光。广博的经典书目的阅读绝对能够改变孩子的精神境界,关键是看我们老师和我们的家长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作为一个老师,让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大范围的接触经典书目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在阅读中还有许多引发我思考的话语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千言万语汇成下面的话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5、学做真人。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一定要做一个为孩子终生开展奠基的真教师。 第二篇:读文选有感读文选品人生 品读古代士人内心世界 文如其人,文章展现的是作者的内心。 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文选集,诗文分类的典范和开先河者,以一本书而成为一门学问的少有著作之一,士人学习诗赋的范本。文选的编选者萧统。萧统一生勤奋读书死后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所编选的文选也因此被称为昭明文选。由魏、晋到齐、梁,是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选形式开展并趋于定型成熟是时期,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不同阶段士人的内心世界。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
6、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认识已趋于明朗。文选中的诗文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人身上所共有的相同点,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各自不同命运上的不同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我们就从文选中来看看那些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吧。 一、读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史家风范 (一)背景 1、写作背景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征和二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
7、,与丞相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少卿担任北军使者护军,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表达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社会背景 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时代, 一个气势
8、宏大,蓬勃开展的时代。 经济上,经过高祖、惠帝、文帝和景帝几代人七十余年的努力,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汉初的“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这种普遍的衰败与凋敝转变到汉武帝即位时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繁荣景象。经济的繁荣不仅促进了西汉政权的稳固,而且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与开展,也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底。 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王的措施,使封建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西汉王朝在政治上到达极盛。西汉王朝到达了空前的统一,同时在学术思想方面也强烈地反映出来。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特别是文人志子有着生生不
9、息的欲求激情、想象力和创造性。8文人士大夫们充满信心地想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份自己的奉献,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以著述史记为己任,是很自然的。 文化上,秦灭六国之后,推行焚书坑儒政策中国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浩劫。汉朝建立后,对文化事业实行了搜集整理政策,使其获得了较大开展,学术渐渐复兴。大量的文献搜集为司马迁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司马迁的创作提供了便利。 对外关系方面。在削平诸侯割据势力的同时,各种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也逐渐建立和完备起来,封建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这对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能把视野扩展到大宛、朝鲜、匈奴、西南夷等遥远地区,首创各民族地位平等,为树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10、国家的概念提供了客观条件。统一的国家,辽阔的疆域,四通八达的道路,使司马迁有可能畅行无阻地游历全国,考查地理形势,了解风俗民情,搜集遗闻轶事,而这一切对他写作史记的帮助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二)我眼中的司马迁 1、对于生命的价值 当我捧起文选讲读这本书时,看到这篇报任少卿书,尽管以前已经学过,但是我还是把他仔细得看过一遍,当中的语句仍然给我很大的鼓励,至今读来仍是激情澎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他对生命的独特看法。书中也写到古代大多数人的观念,即为了名节而死。当时司马迁为了李陵之祸而受牵连,接受了最侮辱的腐刑,但他没有像世人当时认为的一样为了文人的气节而自杀。
11、而是选择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 2、文人的另一种气节 当时他面对的是什么。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像池中的芙蕖一样在污泥中挣扎出一身的冰清玉洁,但说到底还是逃不过那些狂蜂浪 蝶,流言蜚语。有怨如何。无怨如何。疑我谤我如何。忠我信我如何。说到底不过一场虚空,何况他又非为了别人千载的赞誉而活。他只叹他还想“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那么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只要心怀着这个愿望,他就可以为了他的大业而活下去,他可以任天下人肆意辱骂,他可以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但只要
12、这颗心还在跳动,他就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千疮百孔的尊严跌落尘埃,这颗偏执的心唆使他像剑一样挺起他的腰杆,高高的抬起他的头颅,纵使身为下贱,身有残缺,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凝视天地,俯视大地,问心无愧。“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这是文选中报任少卿书中的一段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司马迁以他的
13、才学,以他的坚持到达了他的愿望,最终成为的倜傥非常之人,成为了史之王,史之圣。 文选中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形象,对当时古代士人内心世界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二、读文赋习陆机的文学理论 (一)背景 1写作背景 陆机生于吴景帝永安四年,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出身在东吴显赫的贵族世家。祖父陆逊出将入相封侯(华亭侯),父陆抗官拜奋威将军、大司马(国防部长)、荆州牧。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陆机与其弟陆云被俘,后释放回乡,苦读十年,于太康十年(289年)被征召入洛,入洛以后,拜见太常张华,张华说:“伐吴之役,利得二俊,陆机、陆云开始了在晋朝的仕宦生涯,在
14、洛阳颇有文名,晋八王之乱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被任为前锋都督,因受到牵制,手下将领又不听军令,导致河桥一战,兵败被杀,并夷三族,时年四十三岁。陆机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上的奉献,被高度肯定。 2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以前,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创作, 根本上遵循儒学的文艺观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文艺观点就占了统治地位。公元220年,魏国灭了西蜀,同年,权臣司马炎篡政,建立了晋朝,280年灭吴。290年,晋惠帝登基,社会复又动乱。陆机就处在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可是魏晋的文学创作却与两汉有了变化。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父子两人,
15、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小觑。魏晋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华美、壮大,而且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说人总是要死的,而文章却可以流传千古。然后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人辈出,这些文人貌似反儒家,反传统,不拘小节,其实这表象,是逃避迫害的手段,但追求个性自由是一致的,形成一种“名士风度。所以,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点接近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陆机,就处于这样的文学气氛之中。 (二)我眼中的陆机 1陆机的内心世界 在读文选讲读中陆机的文赋时,我被陆机的文采所折服,同时也看到了他内心世界的一些变化。文赋写作的时间,大致是在陆机入洛之后的元康末年到永康初年期间。此时太康诗歌余响尚在,陆机从对前人作品的阅读鉴赏和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因此而论作文之甘苦和其间的利病得失。他在文赋序中说: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论,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并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陆机于261年生,303年兵败被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