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改主体功能区规划意见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开展方向和区域政策的任务,按照20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开展提供科学依据的要求,现就做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开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标准开发
2、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效劳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开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根底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总体规划、人口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
3、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粮食生产规划、交通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根本依据。同时,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上述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并在政策、法规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二、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那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在坚持实施区域开展总体战略根底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好未来全国人口和经济的根本格局,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效劳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
4、域协调开展格局。 (二)主要原那么。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合理、均衡分布,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和城乡人民都享有均等化公共效劳;坚持集约开发,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开展,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其他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土地、水、气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开展能力;坚持尊重自然,开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前提,开展必须以环境容量为根底,确保生态平安,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城乡统筹,防止城镇化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同时,也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海洋意识,充分考虑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做到陆地开发与海洋开发
5、相协调。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那么,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开发与开展的关系。开展是硬道理,开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的根底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开展的阶段,编制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在大规模开发过程中,既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域,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实现又好又快开展。 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政府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设计和总体布局,表达了国家战略意图,政府应当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根底性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和区域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6、,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定位。 三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从全局利益出发,谋求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最大化,要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全局兼顾局部。 四是处理好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主体功能区要突出主要功能和主导作用,同时不排斥其他辅助或附属功能。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集聚经济和人口,但其中也要有生态区、农业区、旅游休闲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但在生态和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也可以开展特色产业,适度开发矿产资源。 五是处理好行政区与主体功能区的关系。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打破行政区界限,改变完全按行政区制定区域政策和绩
7、效评价的方法,同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也需要依托一定层级的行政区。 六是处理好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要分工协作,相互促进。优化开发区域要通过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产业,减轻人口、资源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重点开发区域要促进产业集群开展,增强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超载人口的能力;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要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屏障和自然文化保护区域。 七是处理好保持稳定与动态调整的关系。主体功能区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禁止开发区域要严格依法保护;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逐步扩大范围;重点开发区域可根据经济
8、社会开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适时调整为优化开发区域。 三、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组成,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编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会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编制,规划期至2023年,并通过中期评估实行滚动调整;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县级人民政府编制,规划期至2023年。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评价国土空间的根底上,确定各级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开发方向、管制原那么、区域政策等。 (
9、一)分析评价。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先要对国土空间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对全国或本地区的所有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作为确定主体功能区的根本依据。分析评价采用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即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主要包括:水、土地等资源的丰裕程度,水和大气等的环境容量,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的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和水源修养等的生态重要性,地质、地震、气候、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程度等。 二是现有开发密度。主要指特定区域工
10、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开发强度等。 三是开展潜力。即基于一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特定区域的潜在开展能力,包括经济社会开展根底、科技教育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和民族等地缘因素,以及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取向等。 (二)确定主体功能区。 在分析评价的根底上,根据人口居住、交通和产业开展等对空间需求的预测以及对未来国土空间变动趋势的分析,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 确定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后,要根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开展潜力,明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开展方向、开发时序、管制原那么等。 国家层面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不覆
11、盖全部国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那么上以县级行政区为根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按照法定范围或自然边界确定;要按照区域开展总体战略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说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开发战略等,明确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原那么,以及市、县级行政区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 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行政区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确定为相同类型的区域,保证数量、位置和范围的一致性。对行政区国家主体功能区以外的国土空间,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原那么,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原那么上以县级行政区为根本单元;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那么上要
12、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位于省级行政区边界、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应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沿海省区陆地主体功能区与海洋主体功能区要相互衔接,主体功能定位要相互协调;对重点开发区域要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开发时序;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但原那么上应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要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三)完善区域政策。 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关键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主要有: 1.财政政策。以实现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为目标,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效劳和生态环境补偿
13、的财政转移支付。 2.投资政策。逐步实行按主体功能区与领域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政府投资重点支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效劳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根底设施建设。 3.产业政策。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研究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及措施,引导优化开发区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开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 4.土地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政策,确保18亿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对优
14、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严格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 5.人口管理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 6.环境保护政策。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域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域要
15、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严格保护。 7.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方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四、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确保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x年9月形成初稿,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经“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评估论证并做修改完善后,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x年全面开展根底研究工作,对国土空间进行专题研究和综合评价;202322年6月,形成规划初稿,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邻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202322年9月,根据衔接意见修改形成的规划,再次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衔接;202322年11月,根据衔接意见形成规划送审稿,与专家论证报告一起报省(区、市)人民政府审议。 (二)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涉及面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