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的思考.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90652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的思考我国在2023-2023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关于战略主题明确谈到: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思考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德育环境的重建即可由此入手。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问题1外部刺激的多元化。以往学生的思想观念大都来自课本和课堂,如今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数字化时代信息渠道的多

2、元化,社会主流、非主流文化并存的现实、兴旺的媒体信息刺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与大脑。2社会行为的失范,以及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学生很难形成学校预期的判断。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一些成年人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得到的是与学校道德说教并不相同甚至相反的体验。尤其是目前中学生根本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独特的地位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心理。责任心不强,不思感恩大有人在。同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影响,给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3教育的分割与无序、针对性的缺失造成学生观念体系的混乱。在不少学校,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任课教师是负责学生认知开展的

3、,也就是负责智育的,德育或思想道德教育那么是班主任的事情。人为地把德育与智育分割开来,就会使教育变得低效。其实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通常是最有效的德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本应以教书为手段,实现育人的目标。因此在德育活动安排的无序不利于于学生价值观念体系的建构,学校德育的层次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问题的思考与解决1健全教师人格,创立全员育人的大德育环境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是有知识的,有特长的,还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举止言行受人欢迎的人。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全人,即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人格需要人格的儒化,精神需要精神

4、的感染。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当今,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存在较多的问题,固然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有着一定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也往往和教师的德育能力欠缺有着直接关系。一些青少年学生身上存在的许多问题,之所以由轻微到严重,在某种程度上,和教师没有及时发现,或者说发现了却没有及时对他进行教育;再或者说也及时进行了教育但教育方式方法却不十分科学不无关系。归根结底,也就是说我们有的教师对学生道德问题的敏感度不够、感知能力不强和德育培养能力有所技术欠缺。这就要求所有教师都应当具有起码的有关德育的“教育专业素养。因此,无论

5、是从教师开展还是从教育质量提升的角度,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开展能力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要重视其德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在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开展水平的判断时,仅凭其是否能对既定的教师职业标准的严格遵守,甚至是否能对学生乃至教育事业毫无保存、不遗余力地无私奉献,显然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教师工作不应再以“忘我或“无私奉献为最高境界,而应代之以“我与学生同在“我与学生同行“我与学生同长“我与学生同乐的新型师生道德关系。而在教育环境的构建上,许多管理者将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自觉地推到德育教师身上;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德育容易被狭隘地限定为某些教育工作者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进行的专门课程

6、与活动,比方班主任、德育处工作人员的事,而与科任无直接关系。分工明确反而造成了无视德育责任、惯于集体性模式而无视个性化影响的后果。当下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学生学会求知,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包括爱心教育、责任教育、协作教育、挫折教育等等,教师应当成为全员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因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广阔教育工作者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育人职责,切实增强全员育人、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的意识。在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德育实践。每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导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全要把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

7、方面,努力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效劳育人的全员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学校党政领导既是全员德育的领导者、组织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引领者。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的全员德育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协调各责任部门,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努力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另一方面要与全体教职工一道,共同参与全员德育实践,并发挥应有的典范示范作用。从教育环境构建上,尤其从教师评价体系确实立与实施上,应立足于教师专业开展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为其提供时机、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品德开展的教育目的、承担普遍德育责任是所有教师都要服从的前提,我们应该在校园创立全员育人的大德育

8、环境。而教师德育观念与技能的获得一方面要靠对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研修去解决,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校德育的实际训练去提高。因此应在制度上建立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与教师开展中的德育专业标准并积极进行有效的培训。这才是全体教师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2实现德育生活化目标,让德育回归生活目前,中学教育的弊端就在于未认清德育的本质,德育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道德知识,而是使人形成自觉为善的品行。学校的德育只在课堂上传授,缺乏与内容相关的具体情境,学生没有情感体验,就很难将学到的知识升华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因而学校应将德育生活化,把德育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德育生活化,就是要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它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让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密切相连,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准。我认为实现德育生活化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合理构建校园环境,注重德育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隐性渗透。校园环境是一所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是一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