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xx坛经读后感新编.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916509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xx坛经读后感新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3年xx坛经读后感新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3年xx坛经读后感新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3年xx坛经读后感新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3年xx坛经读后感新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3年xx坛经读后感新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篇: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在上课时,老师引用的那两首偈语-神秀禅师的“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禅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着的,也是空无自性的,如果真的认为的个实有的佛性、佛心,那就错了,你就得不到、也认识不到真正的佛性和佛心。“本来无一物这不是“一切法空嘛。所以,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境界不一样。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是使六祖慧豁然开悟的一句,也是六祖坛经中的中心句。我觉得最应该搞懂无所住什么。生什么心。所以可以看出,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要把“应无所住的心生

2、出来,不住于情,不住于爱,不住于有,不住于空。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 “佛曰见性,而自性本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我们的心,本就是澄澈而空灵的,只因有了太多不自知的执着,我们的心为自己所束,心灵被捆绑在了地面,不再轻盈。而我认为,这些执着多源自最常有之情感,喜爱与憎恶,因喜爱而生贪欲,因憎恶而有嗔怒。许不能自性常现,但我们能像神秀所言“时时勤拂拭,“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妬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让我们 的心灵成为一面明镜,不被污秽侵染,也不为花

3、所羁绊,映照一切,却不染着。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让我明白人人都有做佛的德性,人人都可能成佛的真理,从而更加坚决了自己学习念费的信念和信心。其中“菩提般假设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说到这里,我想问,既然佛性人人都俱备,人人都可以成佛,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受苦,不能成佛呢。当我读到: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我的理解就是,世人虽有佛性却不能成佛,长期受苦不能解脱,就是因为“世人愚迷,不见般假设。凡人太贪念遮掩了我们的清静佛性,使佛性无法显现,也无法成佛。 六祖以“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不一,不可以说不二就是一)的道理来答

4、复了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无上佛法与那些似是而非见解的分水岭,也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如果问什么是“见道、“破参,对不二法门的领悟与否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禅宗的见性、开悟等等,都可以说是对不二法门的领悟。佛法是不二法门。有两样法就不是佛法。“唯此一真实,余二皆非真。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而且具足完满不欠分毫,还须要去修证吗。自性本不动摇,还需要去“定吗。自性本自清净,还需去律范吗。自性本不生灭,还需要去解脱吗。 “仁者心动。那个动的东西就是你的心,是你的心把这一切联系起来了。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入定时,由于风太大,定不下来,妙峰对 他说,境由心造,是你自己的心没有静下来啊。如功夫专一,只到那一个时间

5、点上不动-本来的那一念显示出来之后,就可以听不见了。内心就是外境,外境就是内心,整个宇宙与我融为一体。 “法那么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以心传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我的心传给你,你以你的心受之,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禅宗的这种传授方式,并不是强迫灌输,不是用什么方法勉强你开悟,必须是自己“自悟自解。“师师密付因为这个法不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得了,所以老师传法时采取秘密的方式。但是,认为其中有秘密,五祖传六祖时传了密法传了“修命的秘诀等等,都是在外面乱猜。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正确的宗与教是一体的,缺一样均不可能究竟。就象我们佛教的义理懂得再多,假设不选择具体得当的方

6、法进行实修实证,我们也绝不会成功。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入佛修了,仍不明白“不二的原理,不肯一门深入,今天认为这个法子不得了,明天又认为那个师傅不得了,或今天以为显宗不行,密法才好,一会儿又反过来以为密法不行,显宗才好,如是等等,都是“一场空的动因。 第二篇:六祖坛经读后感 顿悟人生之六祖坛经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随着这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人性溃败作为共生现象,也威武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这学期有幸通过禅宗文化课程,学习到了六祖坛经,让我对中国道德危机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六祖坛经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是其禅学思想的集中表达

7、,是实现中国佛教思想由外向内转变的枢纽。善恶问题是伦理的核心问题,它评价人类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规定人们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准那么。扬善抑恶是一般伦理思想的根本诉求,是人类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而必须坚持的根本准那么之一。 一、中国道德危机的现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先,个人品德乃道德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今天,这块基石在动摇、在风化、在腐烂。 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有些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有些官员对人民群众冷漠无情,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有的医生吃药品回扣,收病人红包;有的歌唱演员对口型假唱;有的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不教书育人,不

8、为人师表,虐待和性侵学生的现象不胜枚举;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 二、六袓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 六祖坛经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善恶的标准;其二是具体的善恶行为。 关于善恶的标准,六祖坛经认为。/世人心邪,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见。把认识是否符合佛之知见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佛之知见(即智慧)是善的,众生之知见是恶的。人的认识如果符合佛之知见,就是善的,否那么就是恶的。 六祖坛经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标准,其对慈、悲、喜、舍四种具体的善心、善行的规定,在出世的形式中蕴涵深刻的人间关爱之情,显示了慧能佛

9、教思想中的伦理走向。烦恼,指生命中的各种杂染;毒心,指杂染中的毒害之心;尘劳,指对外境的贪求;虚妄,指主观的妄念;三毒,即贪、嗔、痴;愚痴那么是指生命中深层的心理愚昧。以上这些,乃是六祖坛经关于恶心、恶行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不仅将生命行为与其恶果联系起来,更将生命行为与1起心动念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行为动机对道德善恶的决定意义。 三、六袓坛经对人性与佛性问题的论述 一般伦理学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时,常常是从人性论的角度介入问题。而六祖坛经的论述,表达慧能的伦理思想是从人性上升到佛性,又从佛性落实到人性,即人即佛,即佛即人。正因为人性即佛性,所以说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内在性。人性、佛性是清净的,是

10、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切众生得以解脱成佛的依据。这种人性即佛性的观点,说明道德行为的终极根源、决定动机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内部,或者说,在生命内部具有先天伦理道德的律那么。 六祖坛经的这种论说,表达了慧能伦理思想的深刻性。因为对人性存在状况的估计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前提,道德修养的目标可以实现到什么程度,是受人性可能性的制约的。正因为人具有先天的佛性,所以人能够通过一定的修养,于世间不染,并终致成佛。这样,慧能的这种伦理思想,不仅是一种超越性的伦理思想,而且是一种先验自律的伦理思想,它通过1人性与/佛性的终极融贯,把伦理修养最终归结为个体内在生命力量的自觉自悟了。 五、结语 尽管是少数人的现象,但千

11、里之堤毁于蚁穴,道德的丧失,就意味着人性的沦落,就是佛性的泯灭和蔼恶标准的模糊化。社会上那一套具有狼性的游戏规那么、价值观念轻而易举就可以控制一个人的心灵,成为他思考和行动的背景。假设适宜的情境出现,他的狼性就会表现出来,使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 我们现在已经置身于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社会。风险不仅来自于人的活动和科学技术无法控制的负面后果,还来自于社会人心的被败坏。任其恶化下去,风险何时转化为危险,根本难以预测。有理由相信,我们社会的自我拯救能力并没有衰竭。而从什么地方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得从什么地方开始。通过学习六祖坛经无疑能为我们重塑和升华佛性,完成对社会人性的救赎。 第三篇:坛经读后感

12、坛经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坛经的书籍,在看了之后,感觉心中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全书共分为自序品、般假设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这几局部,它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何以为经。何以为论。根据佛教的习惯,只有记录的释迦牟尼言论的书籍才可以命名为经,而后人所有的感悟只能命名为论,举个典型的例子,比方我们所熟知的唐三藏,去西天取的是经书,而后回来自己有所感悟,写出的书,命名为成唯识论,这也可以说明坛经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的研读一下。 在第一局部自序品中,主要讲述的是慧能大师对自己的介绍以及得法的因由。大师在这一局部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

13、读到这一句时,我的感触很深。那么,这句话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理解成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个决定的时候,都应该能做到不多取,不舍弃,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事物能做到不执着,顺其自然。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真正做到不执着于任何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特意要想着顺其自然的话,那这本身又是另一种执着了。另一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人人平等,人的本性都是清净的,都是纯洁的,只要你有了佛心,就能成佛。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出生都是善良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一颗向善的心,我们都可以成为善人的。我

14、们看佛经是为了要解开苦闷,从而得到快乐,要把学到的佛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句法那么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那么什么是以心传心呢就是我把心传授给你,你要用心去接受。这种传授的方法并不是强制你接受某种思想,而是要你自己去用心领悟,也就是需要自悟自解。我们现在学习的课程都很难,老师传授给你的东西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的,并不是要去死记硬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领悟老师教给你的东西,融会贯穿。 在第二局部般假设品中,法师提到假设识本心,即本解脱,个人理解就是要真正的快乐起来,就要认识到自己内心,按照自己的真正想法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开心,快乐,得到真正的解脱。比方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身边有很多的诱惑

15、,我们到底是被诱惑吸引,还是抵抗诱惑,向着我们心中的目标前进,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就去怎么做,不要在意其他人的想法。 在第四局部定慧品中,有这样一段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假设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假设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迷惑,说禅定智慧有分别的、其实禅定智慧是没有分别。禅定是智慧的体、智慧是禅定的作用。智慧运作时,内心湛寂不乱、禅定便在智慧中。正当禅定时,心中清楚明白、智慧已在禅定中。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定慧平等学习受持。学习的人、不要说先习禅定后发智慧,或由智慧引发禅定、因为两者是不同的,有这样见解的人、便是见得真理有二相了。口中说好话、心内不善,空有定慧的言说、而禅定智慧是不均衡。如果心口都是善的,表里如一、即是定慧均等。自己明白去舍己利群,诤论先后的,即同凡夫。不断诤论的,增长我法二执、不离我、人、众生和寿者四相。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是,我们要做到禅定和智慧的平衡,禅定个人认为代表心中的善念,而智慧那么代表才学,两者要平衡的开展,否那么我们所掌握的才学将会变成消灭人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