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地区应急物资储备方案 2.doc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928930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地区应急物资储备方案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3年地区应急物资储备方案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3年地区应急物资储备方案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3年地区应急物资储备方案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3年地区应急物资储备方案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3年地区应急物资储备方案 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地区应急物资储藏方案 应急物资储藏规划(2023-2023)为进一步加快环境应急物资储藏体系建设,有效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XX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XX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XX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232023)、XX市应急物资储藏总体规划(2023-2023),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应急物资储藏体系现状 202223年以来,我市各级加大对环境应急物资储藏的资金投入,建设了市级环境应急监察、监测装备器材库,各县级市环境应急监察、监测装备器材库初步建立,重点行业企业环境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库建设和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初

2、具规模。截止到2023年6月底。申请市级拨款建立市级环境应急物资装备综合库1个已在审批中,各级环保部门建立环境应急监察、监测装备器材库8个,按照“资源整合,联动应对的原那么,构建环境应急物资装备虚拟库15个。我市环境应急物资储藏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环境应急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环境应急物资综合调度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局面暂未形成;二是物资储藏种类不全、数量严重缺乏,环境应急综合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三是个别部门和企业对做好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制约了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的实施。 二、指导思想

3、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原那么,贯彻“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沉着应对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职责,努力营造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体制健全、机制完善、标准标准、符合实际的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局面,不断提升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水平和标准,全面增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 三、建设原那么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立足长远,着眼大局,对全市环境应急物资储藏体系建设布局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切实提高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以提高环境应急综合

4、保障能力为重点,按照全面应对、综合调度、灵活高效的原那么,加大环境应急物资整合力度,实现资源共享。 (三)加强管理,标准标准。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和落实各级管理规定和工作标准,不断提高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的标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四)分级负责,分步实施。从环境应急工作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任务,按照事权原那么,严格区分工作任务和职责,落实责任,分步组织实施。 (五)储藏适量,突出实效。立足现有财力,依据环境应急工作实际需求,在充分论证的根底上,按照储藏适量、沉着应对、综合有效的原那么,提高环境应急物资的使用效率。 (六)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积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5、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环境应急物资储藏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以上促下、以点带面,营造职能部门主导,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 四、建设目标 到2023年,按照配备合理、储藏充足、管理有序、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要求,建立XX市环境应急综合物资装备库;按照属地应对、贴近实际、适量储藏的要求,各县级市环保局建立环境应急监察、监测装备器材库,各区环保分局建立环境应急监察器材库;按照自救为主、充分准备要求,全市重点企业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器材库。到2023年,各县级市要建立环境应急物资装备库,全市所有企业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器材库,逐步形成全市环境应急物资装备综合保障体系;依托已有网络建立全市环境应急物资装备

6、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环境应急物资装备监控、预警、调度的动态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物资装备补充、更新、轮换、调运等管理制度,完善环境应急物资装备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与调运机制,按照专业储藏与社会储藏相结合的原那么,整合环境应急物资装备储藏资源,实现区域间、部门间协作联动的综合保障。 五、环境应急物资分类及储藏要求 根据XX市应急物资储藏总体规划(2023-2023)的规定,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分为以下六类: 类(环境应急指挥装备)。即用于突发环境事件现场指挥决策的交通、通信、办公装备。加强维护保养,保持装备良好状态,确保遇有情况能保证现场指挥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

7、确保现场指挥决策上传下达畅通,确保现场处置办公的顺利实施。 类(环境应急监测装备)。即用于突发环境事件现场污染源污染数据和周边环境数据监测的监测装备。严格分类,加强维护,确保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根据现场污染物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环境数据监测工作,为现场指挥决策提供环境数据。 类(环境应急防护器材):即用于突发环境事件现场指挥、处置人员实施防护的器材。按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防护器材分类存放,制定输送方案,加强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第一时间运达事发现场,确保现场指挥和处置人员对污染实施有效防护。类(环境应急处置器材):即用于突发环境事件现场污染处置的器材。按照特殊器材集中存放和通用器材分散存放

8、的方式进行储藏,建立综合调度信息库,制定应急调运方案,确保第一时间运达事发现场,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实施。 类(环境应急处置物资)。即用于去除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源污染的物资。采取专业库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储存方式进行储藏,建立综合调度信息库,制定应急调运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处置物资的处置性能,确保第一时间运达事发现场,最大限度地满足事发现场污染去除工作的需求。 类(辐射应急监测器材)。即用于辐射污染事件现场污染数据和周边环境数据监测的器材。加强维护保养,保持良好状态,确保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有效开展辐射污染环境数据监测,为现场指挥决策提供环境数据。 六、储藏任务 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由市环

9、保局牵头负责,按照部门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原那么,建立市、县(区)、企业三级联动的环境应急物资装备专业库和虚拟库。 (一)环境应急指挥装备 应急指挥车1辆、应急监察执法车5辆、gps定位仪6台、对讲机20部、笔记本4台。 (二)环境应急监测装备应急监测指挥车1辆、应急综合监测车1辆、便携式水质检测仪2台、便携式流速流量测定仪2台、便携式余氯测定仪2台、pid检测仪2台、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吹扫捕集+ctc多功能自动进样器+打印机1台。 (三)环境应急防护器材 防护服8套、防毒面具40个、活性碳口罩1000个、防护手套1000付、防护水靴200双。 (四)环境应急处置器材 10吨

10、贮水水囊10个、网络光缆5000米、发电机4台、移动电站1个、抽水泵4台、探照灯4台、编织袋10万条、铁锹500把、铁镐200把、收油机1台。 (五)环境应急处置物资 活性碳50吨、围油缆500米、吸油拖缆200米、消油剂3吨、吸油毡3吨、磷酸二氢钠50吨、碳酸氢钠50吨、次氯酸钠50吨、次氯酸钙50吨、石灰100吨。 (六)辐射应急监测器材 便携式x-r剂量率仪4台、外表污染测量仪1台、x-r个人剂量率仪6台、多功能辐射测量仪1台、便携式光谱仪1台、手持式辐射分析仪1台。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单位和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要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职,务求把工作抓深、

11、抓细、抓出成效。市突发环境事件领导小组对全市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各市、区政府(管委)、环保部门和有关单位、企业要依据本规划成立辖区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好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动态管理制度,做到定物、定量、定位、定人;健全环境应急物资储藏信息统计和报告制度,定期对辖区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统计,并按要求及时上报,市级每年统计上报一次,县级每半年统计上报一次,乡镇和基层单位、企业每季度统计上报一次;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藏资金保障,严把申请、审查、审批、采购、监管等关

12、口,确保专款专用,符合政府政府采购规章、程序和标准;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征用和补偿制度,确保社会资源征用工作顺利实施,被征用单位和个人能及时得到补偿。 (三)强化督导考核。各级各部门、单位和企业要加强对本地区、部门和单位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的督导,确保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效果,要定期组织考核,要将考核结果与年度工作考核和部门、单位、个人评先争优相结合,奖优罚劣,确保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有序推进,圆满按时完成环境应急物资储藏任务。 内容总结(1)六、储藏任务 环境应急物资储藏工作由市环保局牵头负责,按照部门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原那么,建立市、县(区)、企业三级联动的环境应急物资装备专业库和虚拟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