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深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93957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深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深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深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深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深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年深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深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和社会开展等各个领域和诸多环节,包涵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次。它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开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小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概括。财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调节部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财政部门在新形势下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一、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效劳中的责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范围极其广泛的领域,包括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保护、文化娱乐、公共平安等诸多方面。从财政支持的角度讲,主要是为农

2、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一是明确农村公共效劳财政直接投入的范围,对于那些市场无法提供、私人无力承担或不愿投入的农村社会效劳,以及根本的农村公共效劳和公共产品,应由政府直接投入,承担起提供效劳和公共产品的责任。主要包括农业根底设施,农村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保护,公共平安,贫困人口的救助等应由政府直接投入。二是对那些市场和社会具备一定条件,可以界入的农村公共效劳,可以由财政投入局部资金,提供局部公共产品和效劳,并通过政府公共效劳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机制的完善,为市场和社会介入公共效劳创造条件和提供公平的环境。在政府制定具体政策、确定公共效劳人员资格(如农村医务人员、代课教师、各种农业技术人员

3、等)、并监督农村公共效劳和公共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市场和社会可以界入局部农村公共效劳,提供局部准公共产品,可以由民间组织承担局部公共效劳职能,以弥补政府公共效劳和公共产品投入的缺乏。如农村道路建设、中小学校舍建设、具体的医疗效劳、文化娱乐、荒山改造、慈善事业等,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农村公共效劳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效劳的保障范围。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不兴旺地区提供均等的公共效劳和公共产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为农村提供公共效劳,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投入保证社会成员获得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表达社会公平原那么。中西部地区由于财力有限,不能完全保证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的投入

4、,其缺口局部应由中央政府承担,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公共效劳的缺口。中央应根据地区经济开展水平、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地区财政收入水平等有关数据,制定地区财政收支平衡指标,确定地区财政应承担的公共效劳支出水平,然后,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公共效劳平均水平,确定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数额。同样一省区域内,由于同样存在经济根底、地理条件、资源情况的差异,因而也存在财政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的不同,存在着本地区农村公共效劳水平的不同,需要省市级财政通过本省市范围内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以及农村地区公共效劳和公共产品投入的缺乏,使本地区农村人口获得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改善本地区农业生态

5、环境和农业根底设施,提高落后地区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从而缩小与兴旺地区的差距。 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弥补政府资金的缺乏 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公共效劳开展的需要,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渠道共同投资,可以拓宽投资渠道和效劳范围,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提高公共效劳的效率。首先,引导社会和个人投入农村公共效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开展,积累了大量的乡镇企业和个人财富,有能力为农村公共效劳投入资金,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乡镇集体和民营经济投资农村公共效劳,如可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道路、文化娱乐设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乡镇卫生院根底设施建设

6、等方面,以扩大投资渠道,弥补政府资金的缺乏。其次,合理利用国债资金和外国政府贷款,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和发行国债的力度都很大,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开展和根底设施的改善,但由于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不大,出现了城乡差异扩大的局面,因此,在目前地方财政困难,用于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方面的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从外资和国债转贷资金中拿出一局部,用于农业和农村根底设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农村乡镇卫生院根底设施改造,以及农村教师、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以改善农村教学、医疗、科技效劳和根底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效劳的质量。再次,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福利赞助和捐赠,在国外,社会团体和

7、私人赞助及捐赠是社会公共效劳开展的重要筹资渠道之一,国外一些有名的公司和企业家,对社会公共福利和慈善机构有数量可观的捐赠,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共福利的效劳开展。近年来,我国也接受了一些国外和国内社会团体及个人对教育、卫生、社会救助的捐赠,但由于这项工作起步晚,各种配套政策、管理措施和宣传力度都比较滞后,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及时制定有关政策和完善管理制度,标准捐赠、接收使用行为,并加大宣传力度,使我国的公司和企业家增加社会责任,积极参预各种公益活动,提高我国企业家和公司对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 四、加大农业根底设施投入力度,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底环境 一是大力加强农业重大工程的建设,

8、搞好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一些重大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工程,要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制,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要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山区综合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农业开展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大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解决贫困地区人畜吃水困难,推进农村平安饮水工程建设速度。三是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支持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XX省在“十一五期间,分期分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四化和“四改工程,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底环境。 五、加大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效劳体系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展 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占

9、财政支出的比重,保证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国债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用于农业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二是要利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三是要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效劳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通过社会化效劳组织联系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环节的桥梁作用,调动社会资源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搞科研,培养“公司农户、“科研基地农户等多种科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开展模式,培养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开展。四是加快开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展。XX省于20

10、22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各地根据地理位置和传统产业以及各类技术人员情况,依靠农村基层部门和农村能人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进入了快速开展期。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的集团化、产业化开展,将分散的农户和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效劳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村的社会公共效劳能力。 六、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卫生投入比重,保证各级政府卫生预算支出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的速度,并保证各级政府卫生投入向农村公共卫生倾斜。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管理,提高医疗效

11、劳水平,XX省已经制定了实施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规划,中央和省财政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效劳网络的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的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资的平安和有效使用。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步伐,加大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支持力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重点解决好农村五保户等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问题。四是严格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建立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认真总结试点工作以来一些有效的做法,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简便有效、农民认可的筹资方法。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将提高补助标准所增加的资金最大程度地用到农民身上,以要防止出现基金透支,防范基金支出风险。 七、

12、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条件 一是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强化中央、省、市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支出责任,改变长期以来重视大专院校,轻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方式,改变基层财政负担本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方法。中央和省级财政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问题,使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子女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时机。二是政策上对农村居民给予支持,对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子女在城市上学,给予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时机,禁止向农民子女收取各种名目的入校费用,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三是大专院校招生时,应适当降低贫困地区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增加中西部农村地区招生数量,为农村地区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第7页 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