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开(中央电大)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内部资料国开(中央电大)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内部资料 (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备注:试卷代码:1183; 资料整理于2023年3月30日,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行政管理本科学员期末纸质考试用。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A)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那么。A.政府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A.利益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的分配。B.权威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的集中反映。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
2、根本特征不包括(B)。B.系统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那么。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BC)。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BCD)。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BD)的导向。B.观念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C)。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 三、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
3、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那么。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4.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4、答: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
5、成的。 2.公共政策的根本特征。 答:(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标准,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核心工具。政府的政策要符合统治阶级维护和稳固现行政治统治的需要,要表达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一个理想的政策过程,根本包括了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和调整等多个环节,不同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对政策的质量发生作用。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6、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政策过程诸环节的变化,同时也将导致政策及政策体系的变化。为保证政策机制的运行,我们需要注意政策内容、政策过程与环境之间的整体作用。 (3)超前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到达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政策的超前性,不仅是保证政策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合理分配社会利益的有力保证。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按照权力主体来划分,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从内容上看,政策体系中的各项政策,也有不同的层次关系,可划分为总政策、根本政策、具体政策等。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
7、系的,但不同类型的政策之间并非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的。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现代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由政府职能的日益拓展所决定。 (6)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表达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它的标准作用,与社会上一般所讲的道德标准不同。它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因为政策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思想。 (7)公共性。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或解决公共问题或公共目标的,是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也是公共政策形成与发挥作用的逻辑根底。 3.
8、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依据我们的理解,公共政策的根本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三种。 (1)导向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开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答复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即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最正确分配? 4.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
9、利益? 答:在通常情况下,以下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根本一致者。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利益分配的主体。政府显然愿意把社会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现实中常有这种情况,那些口头或外表拥护而实际上反对政府偏好的人,也同样会从政府手中获得同等的利益,甚至更多的利益。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开展方向者。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要求必须明确谁是政策的受益者。对于任何一届政府来说,大力开展社会生产力总是第一位的。判断一项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开展。不言而喻,其行为表达生产力开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10、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根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一般来说,在特定时期内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5.公共政策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 答:公共政策学科首先在美国形成并获得巨大开展,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曾指出,公共政策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是因为美国“确实具有适合公共政策学生长的土壤。所谓适合公共政策学生长的土壤是指当时的美国社会所具有的三种特别因素:普遍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接受政策
11、替代方案的文化。正是这三种社会文化因素构成了公共政策学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 (1)第一个因素是普遍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行为主义的研究浪潮在美国流行开来。两股力量推动了行为主义在美国的开展。一股力量是一批祟尚实证分析的犹太学者为美国政治学研究注入行为主义活力。另一股力量是一些财团通过出资支持对美国的政治行为进行研究。 (2)第二个因素是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美国的社会问题日趋增多。政治学家、科学家和学者们一方面对政府的错误政策提出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也提出要对公共政策的制定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 (3)第三个因素是接受政策替代方案的文化
12、。日本学者在考察美国总统竞选中选民的投票倾向时,发现美国人具有从“党派投票倾向向“问题投票倾向转变的文化。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答: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
13、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我们认为,假设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防止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
14、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局部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局部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根底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三)利益分配的根底及其动态性。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根底是社会利益的增进。如果仿照经济学的语言做一个类比,分配社会利益是分蛋糕,而这种分蛋糕的根底就是做蛋糕。所以公共政策的实质之一是如何增进社
15、会利益。人们既会关心分配前的状况,也会关心分配后的结果,以及假设干其他的分配以外的问题。 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根底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在社会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过程取向,是与这种利益取向完全一致的。 (1)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何种社会、何种政府,它们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
16、足他们的利益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其政策从根本上讲自然是为少数剥削者的利益而制定的,它与剥削阶级的价值取向一致。而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要维护无产阶级和广阔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2)利益整合。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认为,所谓社会是为获取共同利益组成的协同事业体,因而各社会成员在通过建立社会及其相互协作以增加利益时,具有互相一致的利害关系。至于社会总体所获得的利益,如何向每一个社会成员进行分配,却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利害关系上相互对立的态势。所以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利益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 政策本身所反映的利益关系,是通过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上,人们已获得的利益和想要得到的利益之间总是存在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