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色的起点读后感有韵的建党史 拿起红色的起点这本书很是巧合,也很是意外,暑夏的一个黄昏,在图书馆陪伴孩子的我穿梭在一排排的书架中,突然视线就停留在了这本书上,翻看了几页序之后,朗朗的读书声伴着红色宣言在耳畔回响,低头看着手里的这本书卷,一幅幅历史画面在我脑海中徐徐铺展 以前的我只是通过历史课本和一些电影碎片化的知道一些简单党史知识,只知道党的“一大会址在嘉兴南湖船上,也一直以为“一大召开的时间是1921年7月1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建党节,通过阅读此书,我才慢慢了解到,原来“一大具体会议的主要阶段是在上海望志路106号、108号(李汉俊公馆),而后又转到嘉兴南湖船上,而“一大的时间是从19
2、21年7月23日开始到31日结束叶永烈先生笔下的文字把我静静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年代,时光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仿佛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风云人物一一描述,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此书给我的最大感触却并不是它的纪实性,而是在于作者对于这些领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通常的“党史读物不同,作者在书中,十分注意观察、揣摩中共“一大代表的性格。正如作者自谓:“我觉察,没有着意塑造,他们本身的性格便是十分鲜明的,一人一貌,彼此不同。例如,写到陈独秀时,其洒脱不羁才气横溢好争辩的形
3、象写得跃然纸上;而当时仅岁的毛泽东那么性格稳重,一副含而不露的样子。作者注意到了像这类材料的细节的真实性,做到了“尽可能少地漏掉能显示出平凡中的伟大的行为和事件,把思想导向内心深处的秘密,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使得领袖人物的“身外的一切附加物都被摒弃,人们互相超越仅仅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美德,使得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时时感到当年活泼在这历史舞台上的历史人物仍清晰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这本书也是近几年来,我阅读兴致最为浓厚的一本书,几天下来,让我慢慢的熟知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中,我们国家所面临的严峻的内忧外患,以及所涌现的一批批新青年对新道路和新思想
4、的不断探寻。“一大使中国改变了方向,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红色的起点,是15个赤手空拳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彻底改变了现在中国人的命运,所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有坚决,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依然成为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初创,一大批共产主义早期探索者的响应,到大批马克思主意者聚首,最后到共产党的艰辛成立。“一大是党的诞生地,也是这本书的开篇,“一大会址的找寻是充满曲折与困难的,起初为了寻找会址,他们每天奔波于大街小巷,找到后,又屡次确定和排查,上级还专门派当时中共一大会议的见证者李达、董必武前来确定,最终经董必武确认,确定一大会址在李维汉家中一楼进行的,从而这才有了我们
5、现在所见到的“一大会址。跟随着阅读,从中我感受到他们对党的热爱,做事的细心和有序性,也修正并丰富了自己在过去从书中或道听途说中所得来的那些凤毛麟角般的党史知识。 党的“一大召开时间,自己一直认为是1921年7月1日。读了此书方知是在1921年7月23日至31日。而为什么我们后来把七月一日定为建党节呢。原来这是毛主席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是由两位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毛泽东和董必武商定后所定,“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再如,对当年参加党的“一大的十五名代表的人生之旅,本书都在不同的章节中一一有所表达。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
6、纲领,虽然不是正式的党章,但包含了党章的内容,规定了党的名称、性质、任务、纲领、组织和纪律,实际上起到了党章的作用,但在一大召开时,由于党处于秘密状态,一大纲领的原件没能保存下来。寻找“一大文献这章节是最为神秘,也是最吸引我的局部,在书中仿佛给你一种历史的戏剧感我们“一大文献最初是在美国发现,这实在是让我匪夷所思,随着这层神秘面纱慢慢的被揭开,原来是陈公博当年潜逃美国时把“一大带了过去,并翻译成了英文版,随后又在苏联找到了俄文版中共“一大文献,更奇怪的是在美国发现的和在苏联发现的文献内容中在第10条和第12条之间都共同的少了一条,是起草者把第11条误编为第12条。还是手写稿中漏写了第11条。又
7、或者是第11条引起很大的争议,付诸大会表决时被删去。尚还有很多谜团尚未被揭开,我想,这个历史之谜,要待有朝一日发现中共“一大文件中文原稿时,才能判定。 在本书中,毛泽东的出现也极大的吸引了我,就在新青年杂志推出一篇又一篇彪炳显赫的雄文之际,在1917年4月号,登出了一篇体育之研究,此文作者的名字是“二十八画生,而这位“二十八画生正是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名字的笔画,正好28画。体育之研究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文章,也就是说,毛泽东的“处女作是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少年的毛泽东便显示的与众不同,先在湖南一师求学,后在恩师杨昌济的竭力推荐下来到了北大,并跟随李大钊在图书馆当了个图书管理员,在北大短暂的时光却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北大的新思想,新文化给他很大的影响,陈独秀,李大钊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探索者对毛泽东的思想根本性转变起来决定性作用。 回首这97年,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不需要担忧战争,不需要担忧未来。但是,现在细细想想,这些都是在各个时期的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受伤,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敌人,浴血奋斗所换来的,这点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 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