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讨论与争鸣86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说文女部两类字的传承与消亡陈海群【提 要】“女”部在说文解字五百四 十部中占比较大,容貌体态类和品性行为类字在“女”部字中占比最大,它们的传承与消亡变化显著,研究价值较高。文章对比了这两类字在不同时期四部工具书中的收录情况,发现传承的字除意义完全保留外,主要受隐喻和转喻的作用意义发生扩大、缩小或转移,消亡的字因经济原则或字形改变而逐渐消失在工具书中。【关键词】说文解字女部 传承 消亡一、引言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字典,兼具学术性与工具性,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全书共收字10516 个,分五百四十部,其中“女”部收字
2、258 个(本字 238,重文 13,新附字 7),约占总字数 2.5%,是占比较大的一部。目前学界在对“女”部字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范围多集中在女部字反映的文化内涵上,如孙汝建(2001)、许结玲(2006)、康国章(2008)主要探讨了“女”部字所体现的古代女性形象和社会地位变化历程;王雪燕、道尔吉(2006),陆越(2008)、郭洪丹(2010)从与婚俗文化有关的“女”部字中探得了古代的婚姻制度与习俗文化。他们对“女”部字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增进了我们对古代女性文化知识的认识。但如章琼(2002)所说“20 世纪的汉字文化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汉字文化的理论探讨
3、;从汉字入手研究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即便是到了 21 世纪,他们的研究仍是属于从汉字入手去探究背后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将立足文字本身,从文字学角度探究“女”部字的历时存废情况,分析它们的特点及变化原因,以便为文字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义。二、“女”部字分类及演变(一)“女”部字分类我们将说文解字中 258 个“女”部字(不包括 13 个重文字)按语义分为九类,含有字数和占女部字数百分比分别为姓氏类12个(4.9%),字号类 20 个(8.2%),婚配类 14 个(5.7%),亲属称谓类 19 个(7.8%),生育类 6 个(2.4%),身份地位类 9 个(3.7%),容貌体态类 5
4、7 个(23.3%),品性行为类 105 个(42.9%),生理疾病类 3 个(1.2%)。(二)容貌体态与品性行为类字演变情况据统计,容貌体态与品性行为类字在“女”部中占比较大,研究价值较高,所以我们以这两类字为研究对象,统计它们在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四部不同时期常用工具书中的收字情况,以归纳文字的传承与消亡情况并分析原因。1.容貌体态类字变化情况比较该类字在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 的传承消亡情况,具体变化如下:1)在四部字典中都有所传承的字有 26 个,分别为婠、媄、婆、娑、娇、娃、嫖、媆、媛、嬥、好、姝、姿、嫣、孅、媱、嬛、姽、妩、媚、婵、娟、姣、妭、
5、要。2)在四部字典中都消失的字只有一个为嬽。3)在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中传承,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消失的字有25 个,为、嫷、嫙、姼、姡、婓、娧、嬮、媌、姛、婐、姂、婜、妜、媥、嬒、DOI:10.14014/11-2597/g2.2023.01.045讨论与争鸣 87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4)仅在新华字典中消失,在其他三部字典中传承的字有娙、嫋二字。5)另有 3 个疑难字无从查证,为、。2.品性行为类字变化情况比较该类字在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 的传承消亡情况,具体变化如下:1)在四部字典中都传承的字共 34 个,分别为婉、婧、娴、娱、妍、媞、嫚、婼、奸、妨、
6、佞、妄、娆、姗、姘、嬬、婪、嫉、妒、嫌、委、妗、娓、如、妥、嫔、嫪、嫡、婞、妯、婺、娄、孃、嬗。2)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字典中消失的字有56个,为娽、婟、嫇、嫢、娕、孂、嬐、姷、嫴、妌、嫥、娹、媅、娎、嫧、娺、姰、媣、嬻、嫯、媁、娋、嫸、娷、奻、嬯、嫈、妟、妎、娝、孎、嬹、嫼、婎、孈、妴、。3)仅在新华字典中消失,在其他三部字典中传承的字有 14 个,为嬾、媠、媿、婬、媮、嫿、孌、媟、姦、娭、娿、媕、媢、嫳。4)另有 1 个疑难字无从查证,为。三、两类字传承与消亡情况及原因(一)传承原因在四部工具书都传承的 60 个字中,意义传承的情况有四种,即意义完全保留、意义扩大、缩小和转移。我们统计得出
7、字义完全相同的字有“姝”“婠”“媄”等 24 个,意义范围扩大的字有“奸”“好”“姿”等 22 个,意义范围缩小的字有“嫔”,意义发生转移的字有“要”“娃”“嫖”等 13 个,具体分析如下。意义完全相同的字得以在四部工具书中都保留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字属于常用字,使用频率高,具有稳固性。如“姝,好也”,自 说文解字以来,“姝”便一直被用于指貌美的女子,如先秦时期的“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乐府诗集陌上桑)到元明时期的“便数尽满院名姝,总输他十分春色”(警世通言),现在仍有许多女性名字中带有“姝”字,以示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盼。意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都可以用认知语言学中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和转喻、隐
8、喻机制解释。事件域认知模型是指“一个基本事件域包括行为和事体,行为由很多具体的子行为构成,事体由很多个体构成,动作和事体又分别带有很多典型特征或分类信息。”(王寅,2007)随着认知视角转移,认知事体范围变化,意义范围也随之发生扩大、缩小和转移。转喻是指同一域中基于相关性利用某一部分激活其他部分的认知方法,如部分对整体的激活、原因对结果的激活等。隐喻是在不同域中基于相似性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如由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投射。意义范围扩大实际是由下层语义转为上层语义,由部分概念转为整体概念,如“奸”原指奸淫、私通这一行为,后从行为动作扩大指这种性状,即狡诈、虚伪,如“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衺
9、”(墨子辞过),进而用于指具有这种行为特征的人,如“故佼众者誉多,外内朋党,虽有大奸,其蔽主多矣”(管子明法)。意义范围缩小是在认知模型中由个体表示事体,认知事体范围变窄,认知视角下移,上层语义转为下层语义,整体概念表示了部分概念。如“嫔”本义泛指服侍他人的妇女,后变为专指皇帝的侍妾,古代皇帝地位至尊,服侍皇帝的妇女是所有侍女中突显程度最高的部分,最易被人们记住,因而突显度高的意义取代其他意义,意义范围缩小。意义的转移包含两种情况,如果是在同一语义域中,可视为转喻。如果是在不同语义域中,可视为隐喻,部分词义的转移是由隐喻和转喻共同起作用而形成的。“娃”本义指目圆而深的美女,后认知视角上移,受转
10、喻影响,意义扩大指具有这种特征的少女或姑娘,如“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篮采桑叶”(陆龟蒙陌上桑)。少女多是可爱的,将这一特点投射到其他语义域中相似的事物上便产生了幼童、儿童的用法,这是隐喻机制所起的作用。(二)消亡原因讨论与争鸣88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在不同工具书中消亡的字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因遵循经济原则而消亡,二是因字形变化而消亡。经济原则是文字在使用阶段需遵循的规律之一,具体表现为部分字因使用频率过低而被其它使用频率高的同义字代替或被异体字兼并而直接消亡。如“嫼,怒貌”,现在表示“发怒”义时多用“怒”,“嫼”使用频率逐渐下降,最后“怒”行“嫼”废,类似的字还有孈、等。字形变
11、化主要包括义符或声符的改换、义符或声符的省减与合并两种情况。义符或声符的改换属于汉字为保持其意音文字作用的积极变化,意音文字本应遵循形音义统一的原则,但现在人们已经很难从字形中寻找义符或音符与意义的直接联系,为了降低汉字表达职能的负面影响,部分字的义符或声符发生了改换。通过改换后的义符,我们能更直接地理解字义。如“婬”“嬾”“媮”原是含有贬损女性意味的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表示女性负面形象的字脱离性别限制,改换义符为淫、懒、偷,仅表示状态、动作本身,原来那部分字便消失在字典中;声符的改换反映了汉字读音或构件表音功能的变化(李运富,2007),如“娭,戏也,从女矣声,遏在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12、中注“按此音非也。篇、韵皆许其切。”由于声符“矣”不能准确标音,于是用“喜”替代“矣”作为声符标音,“嬉”存而“娭”废。义符或声符的省减与合并主要是受汉字简化作用的影响,部分复杂的笔画或部件发生省减与合并,使得汉字朝着简化易写的方向发展,便于人们书写与记忆。如嫿-婳,孌-娈、嬹-兴,姦-奸等,这些字形复杂的字逐渐被简化字取代而消失在工具书中。总之,将说文解字“女”部字中的容貌体态和品性行为两类字与不同时期常用的四部工具书对比可以发现,传承的字除因使用频率高意义完全保留外,主要受隐喻和转喻的作用意义发生扩大、缩小或转移,消亡的字因经济原则或字形中的义符、声符发生变化而逐渐消失在工具书中。“女”部
13、字中这两类字反映的文字变化情况基本符合汉字结构演变的音化、义化规律和文字作为使用工具需符合的经济原则,探究这种文字演变规律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汉字发展与使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参考文献段玉裁 1988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郭洪丹 2010 通过说文解字女部字透视古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 3 期。康国章 2008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殷都学刊第 4 期。李超颖 2016 说文解字女部字的意义类属、文化意蕴及编排体例,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第 5 期。李运富 2007 论汉字结构的演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2 期。刘伟唯 2012 说文解
14、字女部字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陆 越 2008 女部汉字与婚俗文化,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 6 期。苏庆红 2009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孙汝建 2001 从女旁汉字看中国古代妇女的形象,汉字文化第 3 期。王雪燕、道尔吉 2006 从说文女部字看上古婚姻制度的变迁,汉字文化第 1 期。王 寅 2007 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徐中舒 1986 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许结玲 2006 从说文解字女部看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语文学刊第 13 期。许 慎 2015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张素凤、杨 洲 2008 汉字演变中的理据重构现象,河北学刊第 4 期。张玉书 2001 康熙字典,中华书局。章 琼 2002 二十世纪汉字文化研究评述,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词典编辑室 2005 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004 新华字典(第10 版),商务印书馆。(通信地址:330022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