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礼、仁、学”视角下的文人士大夫传统民居建筑研究_张慧.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195732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仁、学”视角下的文人士大夫传统民居建筑研究_张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礼、仁、学”视角下的文人士大夫传统民居建筑研究_张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礼、仁、学”视角下的文人士大夫传统民居建筑研究_张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5大众文艺在全球文化趋同的形势下,席卷而来的是西方建筑思潮和建筑文化,其中民居建筑尤甚。全球化和地域文化的相互碰撞,使中国在吸收西方建筑技术与文化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开始了传统建筑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文人士大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在古代民居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们同样是民居建筑建造的主导者,其具有的知识体系、文化修养、艺术审美等形成了一套民居建筑营建方法。民居建筑与人的心理行为存在着密切联系,建筑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最为体现,即儒家思想“礼”与“仁”。孔子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其中“礼”与“仁”是其核心观念,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所尊重的理

2、想人格。论语中的“礼”与“仁”,二者相辅相成,“礼”是外在的约束,“仁”是内在的修养,“礼”与“仁”需要在“学”的过程中与人的生活、生命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深远影响。一、“礼、仁、学”(一)“礼”在春秋贵族礼观念中,礼是贵族的规范,但是孔子将礼的规范推向到了平民,认为礼仪规范中包含的精神价值是人类的价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礼仪中的器物也开始被简化,而行为上的规范逐渐增加。“礼”不仅被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还被视为正确对待父母与朋友的行为规范。因此,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儒家思想的“礼”观念被带入到了一定的场所中,通过仪规典章传授给大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渗透到各个领域

3、。(二)“仁”在论语中,“仁”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状态,在这里“仁”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爱人者为仁,“爱”不只是爱有血缘亲情的人,也要广泛地爱他人;不只代表关爱,也有着和睦和谐的广阔内涵;尊礼者为仁,以规范、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每件事最终都归于“礼”,达到仁者的境界。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以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有德行者为仁,“仁”强调着心理、情感的真实性,强调对外在礼节仪文遵循的统一。“仁”作为一种内在人格,有着专一且恒定的品质,具体是指在面对外界事物时,理性、欲望与自身情感三者能够处于一种合理的比例范围内,避免主体产生过激或不当的行为1。(三)“学”与“礼”“仁”“学”具有

4、基础性,它为个体的创新和融会贯通提供材料。“学”作为一种意义符号,其自身的内涵与性质也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在不断“为学”的过程中,孔子有了对“礼”和“仁”的自觉。“学”是对自身的塑造,孔子对“学”基本内涵的解释不仅是对礼制知识的掌握,还将礼制视为行为准则。在王权衰落和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如何将礼制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孔子对“为学”的权变性思考,于是提出了“仁”的范畴2。因此,“仁”不仅是孔子“为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为仁”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仁”的精神贯注到对“礼”的学习之“礼、仁、学”视角下的文人士大夫传统民居建筑研究张 慧 尹肖倩(河北

5、工业大学,天津 300132)摘要:“礼与仁”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其所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是传统民居建造的制度与原则,二者的实现离不开具有充分能动性的“学”。文章将从“礼、仁、学”的视角对文人士大夫民居的平面布局、建筑型制、建筑结构以及建筑装饰进行分析,探究“礼、仁、学”的思想内涵对传统民居建造理念的影响,挖掘文人士大夫民居建筑的场所精神和其所包含的空间意蕴,保护与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关键词:“礼、仁、学”;文人士大夫;传统民居建筑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02-0205-03文化综合206大众文艺中,强调实践过程中发自内心的自

6、觉精神。所以,“为学”不仅是心存“仁”,还要将“仁”视为“学”的境界和所要达到的理想人格,与对社会伦理制度的自觉遵循密不可分。“礼”和“仁”都是实践性概念,“学”作为实践的另一种表述,二者需要在“学”的基础上实现。对于“礼”来说,“学”有着识记的认知意义,也有着价值、精神的认同与落实3。“仁”是内在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孔子将这种心理状态和情感扩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出“学”所蕴含的重要性。二、文人士大夫的构成与特征(一)文人士大夫的构成本文中的“文人士大夫”一词采取广义的定义,主要指古代的知识阶层或者有文化的精英阶层。此外,还可称这类人群为“士人”“士大夫”“文人”和“儒生

7、”等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是独立的社会阶层,他们的构成复杂,涵盖多种身份,其构成主体主要为在学校就读的各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如秀才、举人等,国家官员、从事各类文化活动的老师、学者等。他们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联系、巩固了阶层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那个时期的思想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文人士大夫的特征古代文人士大夫将儒、释、道的精神追求作为他们的理想人格和人生追求。这里以儒家思想为主,探究“礼、仁、学”在文人士大夫的人格和审美形成过程中的影响。1.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驱动下,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其中以儒家和道家为主。儒家文

8、化认为君子是理想道德的化身,他们加强个人的道德标准,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表现出一种高尚的人生艺术追求,并且严于律己,行为举止等皆有“度”,将礼仪道德贯通于日常生活中。因此,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其日常生活追求的一部分。2.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理念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审美,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学”为度,追求的审美具有伦理道德,这种特征是建立在道德自由和审美自由的结合之上。对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理念,在“成于乐”、“游于艺”中隐含了一种自然朴素的追求,二者皆由“礼”“仁”和“学”塑造而成。“成于乐”主要强调的是人生境界的圆满,认为这是一种审美活

9、动的实现。相比之下,“游于艺”表达的则更加清晰具体,认为这种审美的实现是一种入世情怀和人生态度,这种情怀和态度饱含情感却又超越情感,自由活泼地游走于世间万物,流连于人间万象4。3.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文人士大夫仕途坎坷,历代多有排挤打压士大夫阶层的情况,但因其抱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使他们陷入仕与隐的两难之中,白居易的“中隐”之论就成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世俗心态的真实写照。因此,以“雅”为核心的观念成了其阶层核心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他们作为审美价值的创造者和承担者,丰富细化了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雅”,集真善美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生命的意味和外在形式的审美追求,他们对“雅”

10、的追求,蕴含了达官心态和闲情逸致,深入至其日常生活当中。三、“礼、仁、学”视角下文人士大夫传统民居建筑研究文人士大夫阶层受到的教育广博而实用,并且独具文学艺术素养,同时有着“礼、仁、学”观念影响下的自然朴素的审美理念和以“雅”为核心的审美情趣,这样的知识体系使他们对传统民居的建造具有坚实的基础,其民居建筑的色彩、规模、位置等通常会显示伦理特征。在文人士大夫传统民居的营建中,平面布局、建筑型制、建筑装饰、建筑结构的不同特征都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对“礼”与“仁”的实现。(一)平面布局特征文人士大夫的住居往往严格按照家族制度和封建社会的宗法营建,总体布局严谨。在他们的民居营建中,受“居中为贵,左右为次”

11、的传统礼制观念影响,厅堂作为“礼”的核心建筑空间,处于整个民居建筑最中心的位置,有主有从的空间秩序表现明显。内外一致的轴对称布局形式而建立的有主有从的空间秩序,反映着以封建礼制观念为基础的伦理观念,人们将这种观念渗入在厅堂空间的内外布局中,使厅堂处处呈现“礼”,人们在厅堂上处处遵循“礼”5。厅堂的内部陈设贯穿主轴,如八仙桌、太师椅等因其使用性强,故将其放于中轴位置,其他次要物品围绕主要物品产生,则有了陈设布局的对称和主从关系,达到对“礼”的要求。“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观念为古代儒家思想“礼”所提倡,被古代文人士大夫所遵守,这样的观念在院落型制上亦有体现。以四合院为例,四合院在纵向上沿轴线分布

12、,横向左右大体均匀分布,辅助用房沿轴线分居在正方两侧,这种平面格局体现出家族制度的伦理秩序。文人士大夫轴线上的住居布局以“前公后私”“尊卑有序”“内外有别”为原则。“前公后私”,即前院为远房亲属和奴仆的住所,后院为私人空间,主要是主人和直系亲属。“尊卑有序”,正房处于建筑的中心位置,其地位最为尊贵,左右的厢房文化综合207大众文艺则供晚辈使用,体现了浓厚的宗法礼制意识。住居沿轴线南北贯通,垂花门作为划分礼仪之门,将内外院界定开来,内院作为主要生活起居之用,外院为公共活动场所,践行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思想。图1 文人士大夫民居院落布局特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古代的政治局面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

13、仕途坎坷的境遇使他们心灰意冷有了退居之意,他们或隐居山间,或淡泊名利,寄寓书斋。书房之所以可以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是因为书房的环境可以让他们释怀心情,使他们的精神得到休憩。文人士大夫清心乐志的心态、对“雅”的追求,使得书房处于院落和卧室连接的位置,或者是建造在一个独立的院落中。营造出一种清净幽雅的环境。书房的环境氛围以朴素自然为主,注重“雅”的审美。(二)建筑型制特征在“礼”与“仁”影响下,文人士大夫所遵循的“上下尊卑”伦理制度使民居的建筑型制具有极强的等级性,具体表现在住宅型制、基座形式、屋顶形式等。住宅型制一般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住宅,其中大型住宅属于身份显赫的官吏或富甲阶层,住宅以天井院

14、为基本构成单元构成多天井、多房屋的平面格局或多进院落,中型住宅多为一般官员、经济较为宽裕的平民建造,小型住宅为普通平民建造。基座的高度代表着其主人的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基座形式分为平素座和须弥座,用素土、灰土、碎砖三合夯筑建造的高约十厘米的平素座常用于小型住宅,由砖或石建成的高于十厘米平素座用于大型住宅,须弥座用于宫殿等建筑。硬山顶建筑等级最低,清朝时期规定六品以下官吏或平民住宅只能用硬山顶和悬山顶。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住居等级秩序是使用者在“礼”与“仁”的观念下形成的一种“自觉”共识,即“学”的实践表现。因此,民居型制的实践是文人士大夫的自觉营建行为,以建筑型制的严谨秩序适应政治社会关系的秩序

15、。(三)建筑装饰特征在古代建筑领域,文人士大夫民居建筑装饰表现了他们的主观审美理念,合乎“礼”的精神,通过审美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这样建筑的装饰则可以表达“礼”。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门是建筑物的“面孔”,门的大小、多少等都体现了建筑的等级性。建筑色彩材料也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门环作为门的装饰,不同等级的建筑所用门环的材质颜色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二品以上官员的门使用锡制的绿油门环,五品以上的则使用锡制的黑油门环,九品以上的官员的门则使用铁制的黑油门环。在房屋的色彩装饰上,金、朱、黄用于最高级的宫室,青、绿用于官员住居,黑灰用于普通百姓。屋顶的装饰中,百姓的建筑上用普通瓦片,高级官员用绿色琉璃瓦,皇

16、室用黄色琉璃瓦。(四)建筑结构特征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政治、人文等因素影响了文人士大夫民居建筑的结构特征,不同的建筑构造形式呈现出等级制的划分。普通民居的建筑基础采用夯土或毛石与黄土混合夯实,较富裕的民居采用条石和木构架作为建筑的承重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抬梁式构架分为殿堂型和厅堂型,殿堂型常用于高等阶层、大型建筑,厅堂型用于低等阶层、小型建筑。结语在“礼”“仁”“学”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形成了内在品质、人生态度、价值认知,这也是“礼”“仁”与“学”融合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学”所要达到的“礼”与“仁”,是伦理与政治的交融,是秩序的统治和文化生命的归宿。文人士大夫民居建筑设计充满了儒家礼法的秩序感,饱含着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的秩序美,使古代民居建筑流露出深厚的儒家道德气韵。参考文献:1张天治.“论语”中“礼”“仁”“学”绎释D.南京大学,2018年,第21页.2htt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