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后感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真本书是带我们一起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佛教历史,接下来的这一篇请欣赏。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先生前后时逾二十年方功成,可见此书为先生学术生涯之重要作品。全书阅过,大概有几点体会。 陈寅恪先生的论再生缘一文,从陈端生生平入手,极尽考据之能事,同时运用西人治学思路,最终完成。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涉及历史人物数量上,都有过之而不及。汉魏两晋南北朝距今千载,佛道之争,儒学辚压,再有隋唐之后本身存在的门户之见,历史本貌早已被涂上一层又一层油彩,不复本貌。但先生以严谨之态度,从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及历史典籍中,一点一点复原了历史事
2、件和人物的大体面貌,所引之书,具有可查,后世之学,有了研究佛教史的路径。本书的体例上,不拘泥于传统的史学著作方式。而是以时间轴为线,同时对重要人物进行单章讲解,重要思想和经典之嬗变进行全面剖析,从而使佛教初入中夏时的开展脉络以一种非常清晰的方式展现。 佛教因何在我国出现纷繁复杂的多种面貌。这其中有多种原因。一是佛教本身。释迦牟尼涅磐之后,几百年间,不立只言,不塑一像,只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哲学,中间必然造成对于教旨的歧义和纷争,僧团在经历过几次大的分裂之后,最终形成大乘和小乘两大流派,两个流派中又因为对于真如、禅定、戒律等的不同理解,形成更小的宗派,因此佛教在印度日渐式微也是必然之事。二是外
3、乡化之影响。佛教输入中原之前,中原固有的术数、阴阳、鬼神等信仰在社会中占有的地位,以至于儒教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也大量参杂了上述元素前方为帝王及平民所共喜。 佛教自然也不能防止的依托于术数,讲究轮回报应等佛教本无之义,可以说,佛教传入伊始,便与其原貌发生巨大变化。三是译经传入时间及数量之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之时,各大教派已根本成型。但进入中原的顺序并未按照佛教本身开展之顺序,同时某一本经会出现多个译本,因此造成教义的抵牾十分普遍,也造成最初佛教宗派之混乱,如成实论本为小乘之作,但在中国却被视为大乘之学,且盛行南北;地论宗早已形成后,华严经晚出,北方经师发现其中有地论宗未尽之意,遂取而用之。 华严经,
4、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四是语言之巨大差异。梵文与晋言之见差异巨大,然安世高等人自西域来,短时间肯定无法熟练掌握汉语,所以出现口述传译笔受这一翻译模式出现,同时为便于国人理解,大量参加玄学术语和理论,造成佛经面目全非。虽然后有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等胡夏兼善的译师出现,但玄学之论早已普遍流行于伽蓝之中,客观上也为禅宗的出现奠定了历史前提。 一佛二菩萨造像出自XX省XX县区天梯山石窟第3窟,现藏XX省博物馆。佛通高105厘米,水波纹发髻,着通肩大衣,结跏跌坐,面型圆润,双耳垂肩,目光下视,神态凝重安详;菩萨通高160厘米,高髻长发,神态安逸,上身裸露,披巾下垂,腰束锦群,褶纹圆顺流畅,悠闲自假设地站立于覆莲座上。 至于佛教净土与禅定的关系、佛教徒与政治家的关系,俟以后细说。 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