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言语类”汉字的体认识解_郭燕妮.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197061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言语类”汉字的体认识解_郭燕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言语类”汉字的体认识解_郭燕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言语类”汉字的体认识解_郭燕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言语类”汉字的体认识解_郭燕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言语类”汉字的体认识解_郭燕妮.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36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言语类”汉字的体认识解*郭燕妮【提 要】“言语类”汉字有各自不同的构形理据,这与人的主观加工密切相关。在现实与“言语类”汉字之间,人的体认识解发挥着关键作用,“言语类”汉字的产生是对“现实认知语言”模式的反映。人们会调动自身身体和各种感知觉去体认或体验突显特征,如体认动作的路径、动作的结果、动作的方式、动作的主体等,从而形成不同的“言语类”汉字。【关键词】言语类 构形 体认 “言语类”汉字包括“言”“语”“曰”“说”“话”等系列汉字,学界对这类汉字的研究成果丰硕:汪维辉(2003)从词法角度探讨过“言语类”动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蔡俊杰

2、(2008)从句法角度分析过“言语类”动词的分布特征、语义论元、配价、语用特征等。常颖(2007)还对中外“言语类”动词做过语义比较研究。王梓秋(2015)、王嘉祥(2016)则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讨论过“言语类”动词的课堂教学。以上研究都是基于现存的“言语类”汉字进行的语言层面的分析,其出发点是“言语类”汉字直接表示现实世界的动作,即“现实语言”模式,而对这些汉字是如何基于人的认知被创造的鲜有讨论。西汉扬雄说:“言,心声也。”(法言问神)其本意是说,语言反映的是人们的思想情感。“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王寅,2020)所以在“现实语言”模式中间应该有人

3、的认知加工,即“现实认知语言”模式。“言语类”汉字的产生便是对“现实认知语言”模式的反映,其机制和理据可以从体认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识解。一、“言语类”汉字的构形理据“言”字小篆写作,“语”字小篆写作。“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从口,(qin)声。”(说文解字)“语,论也。从言,吾声。”(说文解字)宋郑樵通志六书略:“言,从二,从舌。二,古文上字。自舌上而出者,言也。”“舌”字的小篆写作。“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干亦声。”“舌”字的甲骨文写作 、等形,像舌自口出。“言”字的甲骨文写作 、等形,在(舌)前加一横,表示从舌尖发出的声音。“语”从吾声,“吾”从五声。“五”字的小篆写作 ,

4、甲骨文写作、等形。“五,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说文解字)“象交错形,二谓在物之间也。当以交错为本义。自用为数名后,经传皆借午为之。”(殷周文字释丛)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说:“语者,午也,言交午也。言者直言,语者相应答。”我们在“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提取了“言”和“语”的构形系联示意图(见图 1 图 2),可清晰地展示“言”“语”的系联情况:与“言”1级系联的是“口”和“”;与“语”1 级系联的是“言”和“吾”,2级系联是“口”“”“五”。“言”和“语”构形的依据都是基于人的身体的感知,人们感知到了“从舌尖发出声音”的动作,从而创造出“言”;人们感知到了“言交午”的动作,从而创造出“语”。本

5、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基于传统文化的粤港澳大湾区字理识字教学系统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WTS CX136)的阶段性成果。DOI:10.14014/11-2597/g2.2023.01.025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37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图 1“言”字构形系联示意图 图2“语”字构形系联示意图从构形理据可见“言”和“语”的区别:主动对人表述自己的意见叫“言”,回答别人的问话或者谈论事情叫“语”。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东汉郑玄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下面就从单方面和与人互动两个角度梳理一下“言语”类汉字的构形理据。“音”字与“言”

6、字同源。“音”字的小篆写作。“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说文解字)意思是说:音是言语的声音。从心底产生,受口腔节制的,叫音。单独发出的宫、商、角、徵、羽,是五声音阶中的乐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是乐器演奏出的音乐。“音”字的金文写作,与“言”形近。于省吾(2010)认为:“言与音初本同名,后世以用各有当,遂分化为二。”“言”为声,声成文谓之“音”,二者在意义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意”字既从“言”得意又从“音”得意。“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说文)“言为心声”,就是说言语表达的往往是内心的想法。“信

7、”字以“言”字为构件。“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古文从言省。,古文信。”(说文解字)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鹦猩能言,不离禽兽,言而不信,非为人也。故于文,人言为信。”古文信写作,清王筠 说文解字句读:“言者,心之声也。”金文“信”写作 ,从人,从口,与说文解字古文同。论语学而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云:“志以发言,言以出信。”都强调说话要讲诚信。“诚”与“信”互训。“诚,信也。从言,成声。”(说文解字)诚信,凝聚成一个复合词,成为中国人从古至今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之一。“誓”字也以“言”为构件,体现人的诚信。“誓,约束也。从言,折声。”(说文解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8、周礼五戒:一曰誓,用之于军旅。按: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誓言是誓,军中发布有关告戒、约束将士的号令也叫誓。例如左传闵公二年:“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晋杜预注:“宣号令也。”誓又指立誓、发誓。例如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东汉郑玄笺:“我其以信相誓旦旦耳。”再如左传隐公元年:“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曰”字表单方面述说。“曰”字的小篆写作 ,甲骨文写作、等形,金文写作、等形。“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说文解字)清王筠说文释例:“钟鼎文曰字作 盖 乃指事字,非乙声也。”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不释以言而释以词者,吐词为曰,

9、发语之词亦为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词者,意内而言外也。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38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谓之曰,亦谓之云,云曰双声也。”“曰”“云”都是说话的“说”。“说”是后起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说,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说文解字)“说释”或释为“悦怿”。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北宋邢昺疏:“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使无废落,不亦说怿乎?”“说”和“悦”为古今字。“说释”或释为“陈述”“解说”。论语八佾:“成事不说。”三国魏何晏注:“事已成不可复解说。”据尔雅释名:“说,述也,宣述人意也。”众人聚集将言语说出来即是“话”。“话”的小篆隶

10、定为“”。“,合会善言也。从言,(gu)声。传曰:告之话言。,籀文从會。”(说文解字)此处“传”指春秋左氏传。左传文公六年:“著之话言。”杜预注:“话,善也,为作善言遗戒。”“话”或“话言”,都是善言,即和善、严谨之言。“语”与“议”“论”形成递训。“是论、议、语三字为与人言之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其不同点是各自的音义来源不同。“议,语也。从言,义声。”(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说文解字)尔雅释名云:“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论,议也。从言,仑声。”(说文解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故孔门师弟子之言谓之论语。皇侃依俗分去声平声异其解,

11、不知古无异义亦无平去之别也。”段玉裁认为“论”字构形“当云从言、仑,仑亦声。”尔雅释名云:“论,伦也,有伦理也。”“议”与“宜”同源,重在得失合宜,所以“议”的结果往往是作出决议;“论”与“伦”同源,重在事物理据的是非,所以“论”的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作名词时,“议”是建议,“论”是评论或议论。“谈”“讲”也是“与人言之称”。“谈,语也。从言,炎声。”(说文解字)清段玉裁注:“谈者,淡也,平淡之语。”表示与严谨讲述、激烈辩论不同的平常对话,侧重情态上的平淡、随意。“讲,和解也。从言,冓声。”(说文解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当作龢,不合者调龢之,纷纠者解释之,是曰讲。”“冓”字的甲骨文写作、

12、等形。徐中舒(2006)说:“象两鱼相遇之形,以会遘遇之意。”即“冓”以两条鱼相遇表示遇到与相会的意思。史记苏秦列传:“已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唐司马贞索引:“讲,和也。”可见,“讲”字侧重谈话结果上的和解。以上列举了部分与“言”“语”构成训释系联、声韵系联的字,这些相互系联的字丰富了“言语类”汉字系统。下面我们就从体认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言语类”汉字产生的机制和理据。二、“言语类”汉字的体认模式语言是被人创造出来的,在“语言”与“现实”之间有人的认知在参与,“人们基于对事物的体验和认知,抓住该物的某一突显特征或根据习惯认识取个名称,便以此来指代整个事物。”(王寅,202

13、0)这种体认模式可以图解如下:现实层次:认知层次:语言层次:含有多个特征的 事物 次:意义 1 意义 2 意义 3 3意义 4 次:名称 1 名称 2 名称 3 3名称 4 图3命名体认模式同理,人们对动作或现象的命名也可以基于对动作或现象的体验和认知,抓住该动作或现象的某一突显特征来造出汉字,以此来指代整个动作或现象。就“言语类”汉字来说,同样是“说话”的动作或与“说话”相关的现象,突显的动作或现象的特征不同就会造出不同的汉字:突显说话动作是“自舌上而出”,据此造出汉字为“言”;突显说话时是双方交谈,“言交午也”,据此造出汉字为“语”;突显说话时的声音是“生于心,有节于外”,据此造出汉字为“

14、音”;突显说话时的内容是“从心察言而知意”,据此造出汉字为“意”;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39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突显人说的话值得信任,据此造出汉字为“信”;突显说话人自我表示“不食言”,据此造出汉字为“誓”;突显说话时的样子“象口气出也”,据此造出汉字为“曰”;突显说话人是表达自己意图的解说、陈述,据此造出汉字为“说”;突显众人聚集言说,据此造出汉字为“话”;突显说出“得失合宜”的话,据此造出汉字为“议”;突显说出有理有据的话,据此造出汉字为“论”;突显与人言称时平淡、随意,据此造出汉字为“谈”;突显与人谈话的目的是“和解”,据此造出汉字为“讲”;根据以上体验和认知,我们可以描绘出“言

15、语类”汉字的体认模式,如图 4 所示:现实层次:认知层次:语言层次:含有某个特征的动作/现象:自舌上而出 言交午也 午生于心,有节于外 象口气出也:言 语 音 曰 图 4“言语类”汉字体认模式三、“言语类”汉字的体认性分析了“言语类”汉字的体认模式,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是什么触发了人们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探讨“言语类”汉字的体认性,也就是“言语类”汉字的体认内容:用什么体认,体认什么,如何体认。人是认知和语言形成的主体,体认就是用我们的身体(包括身体部位、各种感知觉等)通过主客体互动的方式去体认或体验我们的生存空间。我们的祖先在造字之初所依据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就

16、是依据身体经验造字的体验原则。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对客体进行识解,就会形成不同的概念。就“言语类”汉字而言,人们会调动自身身体和各种感知觉去体认或体验动作的路径、动作的结果、动作的方式、动作的主体等,人们通过身体的感知创建一个意象图式结构,获得一个内在的逻辑,再经过理性思维和想象力,发展出与动作或现象相关的“言语类”汉字。我们可以将“言语类”汉字的体认内容用表格显示(见表 1)。从表 1 可知,人类在“言语类”汉字的形成或者说“言语类”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人类通过主观加工反映客观世界。当然,“言语类”汉字不仅仅只有以上讨论的叙说、议论类,还有询问类,如“讯”“诘”“询”“咨”“访”“谋”等字,还有告白类,如“谕”“谒”“诉”“诰”“诏”“诀”“讣”等字,都可以从体认的角度进行识解。用什么体认体认什么如何体认语言形式用舌头体认体认运动的路径:话语“自舌上而出”单方面主动对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言用视觉体认体认运动的方式:反复交替地说话,“言交午也”双方互动,回答别人问话或谈论事情语用知觉听觉体认 体认运动的起点和运动的结果:“生于心,有节于外”单方面感受声音的节奏音用知觉体认体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