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历史和理论起点 制度起点 所谓“制度起点,它应当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紧密相连的。根据确定的说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类自分裂为阶级社会以来,很多思想家基于对现实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的不满,对将来社会的进展提出了这样那样的改造方案,将很多美妙的愿望,诸如小康、大同、公正、正义、民主、自由、公平、博爱、均富、和谐等等,作为抱负加以追求。尽管资本主义社会标榜实现了某些理念,但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带有不少的虚幻性。要真正地、完全地在全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等美妙的愿望,只有到高度兴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将上述
2、美妙的愿望作了科学的说明,而且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等美妙的愿望的根本路径。这就是共产党人为什么执著地信奉马克思主义,不懈地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理;也是很多革命先烈为什么为了这样的追求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根由。就“社会和谐而言,它应当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依据这个理论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或本质属性。 既然如此,我们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起点在哪里呢?我以为,应当在上个世纪50年月中期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之时。由于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根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头步入朝思暮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尽管到了80年月才明确:那只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不管怎么说,几千年的
3、剥削制度消灭了,国家的进展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历程。事实上,那时已开头提出我们现在称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些任务。比方,提出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冲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冲突,就是盼望造成社会和谐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头七八年的社会进展,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根本结束,属于对抗性的敌我冲突大量削减,人民内部的各种冲突相对地突出起来。这样的冲突,从本质上说,虽是在人民利益根本全都根底上的冲突,但也需妥当解决。怎么解决?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动身,经过批判或者斗争,在新的根底上到达新的团结。所谓团结,不就是社会和谐吗!根据的说法,就是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展我们的经济,进展我们的文
4、化,稳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实行这个方针,“党会常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这种可亲性,详细表现为,“是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服、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在半个世纪前的这些思想,演绎成现代时尚语言,不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一种原生态质吗! 历史起点 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起点是何意思?原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起点,应当同时是它的历史起点。但自1957年夏天党的指导思想发生逆转后,这个历史起点那么移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什么其制度起点同历史起点
5、会发生这样的错位呢?确定指出: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这里讲的正面经验,无疑是指党在探究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所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等。所谓反面经验,那么是指党在探究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患病的曲折和挫折。根据邓小平的说法:党犯了“左的错误。这一“左,差不多整整20年。“左的极端是“。这场“革命搞了2023,是一场大灾难。详细说来,就是1957年下半年以后,否认了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认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社会的主要冲突,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无视进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到了“,那么是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尽管在宣扬上还讲要严格
6、区分两类冲突之类,但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是民主法制受到破坏,造成大批冤假错案,社会处于无序状态,广阔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这段历史告知我们,只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政治运动连绵不断,那么就不行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彼此相克的两个指导方针。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起点,就从上个世纪50年月中期移至70年月后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之后了。 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起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呢?由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由此将转变过去的那套不符合社
7、会主义现实要求的治国理政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造了根本前提和经济根底。经过一系列的拨乱反正,结束了长时期的社会动乱,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逐步健全,各民族的公平友爱关系得到加强,各阶层的正值利益有了平安保障。一个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开头消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素初步形成。正如确定所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决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乐观推动经济进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起点。 理论起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起点,无疑应当是2023年
8、9月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这次全会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尽管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已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进展要求,这对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但它究竟与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还不是一回事。一个理论概念的形成,一个重要思想的诞生,自然有很多孕育它的思想因子和直接的理论胚胎,但形成新概念、提出新思想,不能不是理论熟悉的一次飞跃。 这几年,党中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熟悉还在不断地丰富,其理论内涵和构建要求越来越明确。2023年2月,说明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指出:它应当是民主法治、公正正义、诚信友爱、
9、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间,中心领导同志屡次讲话,提出要“正确熟悉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标志着我们党已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来熟悉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这次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那么和重大部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熟悉升华到一个新的层面的集中反映,说明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根本框架在日渐形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起点、历史起点和理论起点,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错位。这是历史形成的,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进展规律熟悉的进步和深化,也说明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不断进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进展,也是进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