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_赵晶.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197549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_赵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_赵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_赵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2023.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问题,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课程思政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倡导的重要方向,各高校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活动,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课程思政的价值、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具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3 个方面展开。其中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案例分析,以单门课程或单个精品课程项目为主,呈点状分布在各专业领域,虽产生了一批研究论文,但以思想史类相关课程为主题的研究论文还相对较少。思想史类课程作为许多社会科学学科的专

2、业基础课,富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建设目标的思政性“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政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也是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通识课程,配套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我国高校课程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合理成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课程根本目标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培养目标除了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外,还涉及“培养什么样

3、的人”的问题,具体到“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其课程建设目标的思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政治思想史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孕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土壤。针对如何构建政治秩序,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政以德、礼法兼施、王道、大同、小康等治国主张,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追求和对美好政治生活的向往。这些思想和实践为解决群体生活困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学生了解中国政治思想所包含的政治关怀、政治思维、政治智慧,有助于学生传承中华优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416 期)No.2,2023

4、Serial No.1416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HEILONGJIANG EDUCATION(Theory&Practice)收稿日期:2021-12-10修回日期:2022-03-01作者简介:赵晶(1980),女,黑龙江牡丹江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思想史、基层社会治理。基金项目:东北大学 PBL 教学研究与应用项目(NEUJX04209)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丰富的道德资源和理论资源,内涵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具有一致性。教师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不断

5、挖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国家政治认同感,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2-0074-03“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赵晶,陈玉芬(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9)课程思政742023.2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秀传统文化,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看作自身的使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找准定位,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二)挖掘传统道德资源,接受并践行社会主

6、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追求做学问与做人的统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天下一体之仁,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特色。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礼、义、廉、耻、孝、悌,中庸等是中国古代规范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理念。“明明德于天下”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的牺牲精神,这些价值理念对于规范当今社会生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渊源。“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学习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帮助学生自觉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三)培养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7、造就经邦治世之才中国政治思想史内含经世致用取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往往也都是想要在政治生活中施展抱负的政治家。他们著书立说,渴望入世资政,为国家与社会治理献计献策,实现“匡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从先秦起,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终极目标是构建良好的政治秩序。而每当社会秩序失序,谶纬思想、清谈之风或宗教出世思想盛行时,“实学”思潮、“经世”思潮便会大盛。可见,经世致用始终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特质。培养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为国家造就经邦治世之才,是“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二、“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解决“为谁培

8、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后,“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就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详略得当,围绕思政主题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内容在时间跨度上主要从先秦时期到五四时期,涉及的学派及思想家众多,但课程学时有限,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突出重点2。“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对良好政治生活的追求与美好生活的实现为重心。在先秦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什么是良善的政治生活、如何实现良善的政治生活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家政治思考和政治主张的重点。儒家将道德引入政治,主张践行“仁”与“

9、礼”,希望通过强化教化,构建理想社会。墨家则带有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渴望以“兼爱”实现“交相利”的理想社会。道家以强烈的复古主义倾向,主张人们退回到原始的蒙昧时代,以此避免社会冲突,寻找“无何有之乡”。法家以强烈的现实主义取向,突出律法的强制性与惩罚性,通过强化君权求强求富,实现社会稳定。天与人、君与国、君与民、性善与性恶、礼与法、义与利、德与才等,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思想的基本范畴和命题,思想家所提出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延续至今。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主体,逐渐融合释、道等新思想。明清时期,黄宗羲等思想家开始对传统政治思想进行反思。可见,秦汉之后的主要政治思想都是对先秦思想家所

10、开创的对理想社会建设的丰富和完善。近代民族危机爆发,实现良善政治生活的政治制度选择成为这个时期的主线,在孙中山、李大钊等政治思想的阐述中有切实的体现。因此,结合思政元素挖掘重心,课程内容重点应放在先秦时期与近代,其他时期的政治思想可以适当压缩学时。(二)专题开发,寻找思政元素映射点受课程学时限制,在结合思政主题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的同时,为保障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于不能详细展开讲授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专题开发的形式进行讲解,突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映射点3。比如,“人文主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就与西方语境下的“人文主义”有很大不同。教师可以围绕“人文”这个主线,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

11、的“天人关系”进行解读,即从西周初年人伦道德被引入政治领域成为判断“天命”转移的依据,到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将神秘主义悬置起来,再到董仲舒虽然论证“君权神授”,但其核心要旨仍是以“天”约束君主权力。在这种人文思想的解读与西方宗教传统的对比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就会彰显出来。比如,贯穿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始终的“民本”思想。从周公“敬天保民”,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再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充分证明养民、保民始终是君主最重要的职责,是判断“王道与霸道”的根本。以此,揭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异同,

12、使学生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对于正确认识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再如,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富含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思维。在解释世界起源时,如“五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人之蕴,一气而已”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思考政治问题时将问题放在对立统一的框架下,如居安思危、德主刑辅、礼治与法治、宽猛相继等。这些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对于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等问题,更好地探索中国之治,正确认识并积“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75黑龙江教育

13、理论与实践2023.2“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极看待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三)启发式教学,多学科切入,挖掘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价值思政不只是学生的思政,是参与课程的所有人共同的思政。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在双主体的合作、互动之中,呈现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与把握,而不仅仅是将思政元素的发掘及表达的权利交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学习、课堂辩论等形式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感。比如,在有关近代救国道路的选择问题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同的小组代表不同的政治

14、派别,如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课堂辩论,从多个角度对革命与改革的选择及建国方案的选择进行辨析。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作为指导,构建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民主共和国?我们今天强调的美好生活的实现与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到底是什么关系?教师可以以现实社会中的实例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政治理论和政治思维分析现实问题。比如,基层社会治理中经常出现的邻里冲突、高空抛物、养狗等问题,利用传统思维进行解读就可以归纳为礼治与法治问题。现代化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是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性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礼治思想中包含的“守望相

15、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则更有利于节约社会成本,从源头上避免矛盾的出现。同时,“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内容跨越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因此,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政治学学科、哲学学科、历史学学科的研究角度切入问题,并将多学科方法相融合,以开放的态度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4。“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究的知识取向,就是要不断挖掘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理论价值、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传统政治思想中汲取治世智慧,体悟传统政治思想的魅力和生命力,锻炼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四)“多措并举”摒弃实用主义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跨学科属性,使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需要

16、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课程内容讲授对教师专业能力、理论能力及授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授课经验很难胜任。同时,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学术素养,才有可能学有所得。此外,“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内容理论多、实践少,存在科研项目申请难、论文写作发表难,以及当前就业市场需求少等问题,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致使教师不愿对课程投入更多精力。学生中也蔓延着学习该门课程无用的想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不足。因此,高校应切实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消解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给课程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应充分调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给予课程思政建设立项支持,优先保障课程目标中思政性更强的课程;组建教师团队,让教师集中精力深入钻研自己擅长的授课内容,提高每个专题的授课质量;以多种方式鼓励教师围绕授课内容发表学术性论文或教学改革论文;提供经费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政治学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学术年会和相关会议,了解学界最新研究进展;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效果的考评机制,科学准确评价教师授课效果并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强化全员育人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