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讲课发言稿弘扬科学家精神 专题 讲课发言稿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科学家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等系列重要会议,广泛听取各领域人士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并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各领域开展重大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本版今天刊发两篇文章,聚焦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推动教育高质量开展,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号召广阔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
2、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珍贵精神财富。2023 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效劳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顶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阔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在中
3、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大国重器,令中国人民挺直腰杆;高铁、跨海大桥等根底设施,夯实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开展的基石;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开展,助推中国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转变,并逐渐向领跑发起冲击。这些辉煌成就背后,凝结着广阔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品质得以彰显、传承和发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汇、彼此影响,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内部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开展阶段,经济开展前景向好,同时开展不平衡不充分
4、问题仍然突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开展格局,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平安稳定。从外部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夜,科技竞争愈加剧烈,各国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医药健康等研究领域持续发力,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开展制高点;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可以预见,未来科技开展将呈现竞争与合作共存、自主创新与开放融合并行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让科学技术更好效劳国家开展需要,推动我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5、,并通过营造科学气氛和科学环境,在全社会集聚起不懈攀登的力量,实现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助力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阔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效劳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倡导广阔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持之以恒加强根底研究。今天的中国处在科技开展最好的时期,今天的中国是做科学研究最好的地方,今天的中国是对科技创新需求最强烈的国
6、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根底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破除束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瓶颈,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除了天时地利,要想在世界科技开展浪潮中实现跨越式开展,关键在于人,在于科技工作者自身对科学研究的价值追求。2023 年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达 5.899 万件,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但其中真正能转化为国民经济开展动力的有价值的专利仍然较少。专利的商业转化率和长期续费的创造专利,与兴旺国家相比尚存较大差距,这折射出我国的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开展的结合度还不够,其根源在于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以及原始创新能力与创新质量等
7、存在问题。对此,科技工作者应保持清醒认识,脚踏实地、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坚持重大需求导向和重大科学问题导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效劳国家需要、引领时代开展中展现科学研究的价值。应当认识到,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特别是一些根底研究投入大、周期长,甚至从成果诞生到得到广泛认可,需要经受很长时间考验。科技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不被热点左右、不因难点退缩,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赖因哈德根泽尔与同事坚持探索几十年,致力于更好、更精确的实验,为研究致密和超大质量天体开辟了新天地。无论是否得到诺奖,都不曾改变根泽尔持续探索的恒心。
8、做研究就要有这样的精神,真正扎根在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矢志作出不负时代的创新奉献。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鼓励广阔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将育人作为重要职责,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科技开展的未来,他们正处于人生中体力与精力最充分的时期,也是最具创造活力的时期,有潜力、有能力创造出重大科技成果。但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资深科学家要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以大师孕育未来大师,做好青年科学家的引路人。2023 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不仅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奉献,而且培养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
9、院士,创造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王振义院士 90 多岁高龄仍然坚持与学生探讨、分析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受惠的学生不胜枚举,其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堪称楷模。我们要弘扬和传承这种育人精神,为中国科学事业薪火相传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大学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大学时期是青年开启科学探索道路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接受的教育,形成的学习习惯、研究理念与方法对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影响深远。近年来,教育部响应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方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方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卓越教师培养方案、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方案、
10、根底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方案)等,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和推动根底学科、交叉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除学校层面设立教学试点特区、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的真正落地更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研相长。因此,应鼓励广阔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热爱讲台、热爱课堂,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职责,在培养青年学生学术志趣上发挥更大作用,鼓励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本科生到实验室参与研究,引领更多有潜力的优秀学子走上学术开展道路。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鼓励广阔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学普及,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理解科学的环境。国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是孕育科技革命的根底土壤
11、。例如,16 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民间就掀起学习欧洲大陆科学成果的风潮。民间的科学思想传播,为 18 世纪工业革命发生埋下了伏笔。目前,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前夜,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同时也在改变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要想在科技革命浪潮中取得先机,国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不可或缺。有关研究显示,在世界创新型国家开展过程中,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达 10%后,创新实力、人才培养才能到达相应水平,为创新开展提供持续支撑。据统计,2023 年我国具备根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 8.47%,比 2023 年提高了近 2.3%,但这一数据相比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依然差距较大
12、,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存在很大差异。未成年人是科普的重点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主动走向根底教育,为根底教育师生授课、做讲座,是培养未成年人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专家的发声,对群众正确认识新冠肺炎、配合做好疫情防控产生了重大积极影响,这让我们充分意识到科学家在引导科学风气上的权威性以及科学普及所能够企及的高度。面向未来,应创新有效机制,扩大主体参与范围,进一步探索发挥组织优势与宣传优势的有效路径,为人民群众科学素质整体提升作出更大奉献。语言朴实,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