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婴幼儿唐诗启蒙五首.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00317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婴幼儿唐诗启蒙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婴幼儿唐诗启蒙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婴幼儿唐诗启蒙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婴幼儿唐诗启蒙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婴幼儿唐诗启蒙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3年婴幼儿唐诗启蒙五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婴幼儿唐诗启蒙五首春晓孟浩然(唐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译文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赏析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

2、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

3、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那么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说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曲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

4、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八阵图杜甫(唐代)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

5、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立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对这一

6、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诗那么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奉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做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

7、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常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

8、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

9、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表达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

10、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缺乏。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那么更加深

11、沉。小儿垂钓胡令能(唐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

12、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

13、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答复。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敏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

14、,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表达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绝句杜甫(唐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气氛。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

15、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那么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发奋。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

16、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时机,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