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201450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3年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底 一、利益理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根底 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向前开展的内在动因,利益关系贯穿一切社会的开展过程中。因此,利益理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根底。 1.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源。社会不是偶然产生的个人的集合体,而是人们为了满足个体生存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必定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类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因此,人类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无论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还是改造社会的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说

2、,每一种既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根源和动力,和谐社会建设要重视人的利益诉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2.生产关系实质上是利益关系。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社会的根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中,生产力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实质是人的利益需求与自然满足人的利益需求之间的关系。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矛

3、盾。因为经济根底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实就是一定社会的利益关系。 3.协调利益关系是和谐社会建成的关键。追求利益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82)社会总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社会,在利益主体多样化条件下,因占有资源不同,实现利益手段不同,社会层级不同,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必定会发生。比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区域开展不平衡等等。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利益差异,差异就在于私有制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利益冲突的对抗性;而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利益矛盾和冲突的非对抗性。但是,我国存在着旧的分工及不同所有制

4、关系所导致的利益差异,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利益差异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对立和冲突。因此,和谐社会建设要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和谐。 二、利益实践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根底 利益作为关系范畴,是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的辩证统一。利益主体是从事生产活动以满足自身需要的人,利益客体是利益主体追求并满足需要的对象。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外部自然的、社会的环境,从而获取物质利益,以满足自身生存和开展的需要。2(p91)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利益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围绕三个层面展开的。 1.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人是自然的一局部,人为了生存,必须从自然中获取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资料。相对于有限的自然

5、资源而言,人的需求总是无限的。这样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人类需求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矛盾关系。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建立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就是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恩格斯指出,我们对自然所取得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人与自然是共生的存在,人类只有善待自然,自然才会善待人类。因此,和谐社会建设中,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和谐社会建设认识的深化。 2.人对社会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社会的开展以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和谐为前提,社会和谐与开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开展。而人的开展不是抽象的,个人是社会开展的落脚点,和谐

6、社会只能在人的全面而充分开展的根底上才能建成。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实现个人开展与社会开展的统一。另一方面,人与社会之间又存在一种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社会通过利益形成人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不同的人利益需求也不尽相同。利益差异的存在使得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推动了社会开展。但如果利益分化严重,人们就会对社会公正失去认同,社会的凝聚力就会下降,社会就会陷入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中,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3.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实践活动。和谐社会是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就会和谐。马克思把人的开展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

7、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开展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的建立,使人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但是由于生产力开展水平限制,我们现在仍然存在着物质匮乏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在大力开展生产的根底上,摆脱“物的依赖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开展。 三、人类开展史说明,利益关系锋利对立是社会更替的决定性因素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成果,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这一时期的社会是和谐的,不过,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一时期的和谐是低层次的社会和谐。随着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出现。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开展,人们利益实现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利益冲突暂时被协调,奴

8、隶社会进入相对和谐的状态。到了奴隶社会末期,奴隶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开展,人们的利益冲突日益严峻并表现为阶级斗争,原来相对和谐的社会状态被打破。封建社会人们的利益实现方式比奴隶社会更进一步,但对抗性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了封建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有了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飞速开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社会的利益矛盾也趋于缓和。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展,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导致了社会利益关系日益恶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利益在更

9、高的水平上得以实现。但是这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更没有改变旧的分工形态。资本主义越开展,有产者越来越富有,而广阔工人却越来越贫困。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冲突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复杂、剧烈。理论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来自于资本的自我否认。首先是无法克服生产过剩的危机。比方每个企业都希望减少工资,缩减本钱,但又希望社会的消费者有足够的购置力来消费,这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其次是无法克服私有制导致的危机。资本要增殖,就要扩大生产,单靠资本自身无法克服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再次,无法消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锋利对立。然而现实中,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腐而不朽,有的还是世界强国,

10、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对利益的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运用新技术替代劳工以减少利益冲突;直接给工人涨工资以缓和利益冲突;加大社会保障以缓和阶级矛盾等。但是这种缓和是有条件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消灭阶级对立和利益对抗。一旦某种原有的制度阻碍了人们利益的实现,利益矛盾仍然会激化,社会变迁就会发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消灭了阶级对抗性利益矛盾存在的根底。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在生产高度兴旺的根底上建立起来的,旧的分工依然存在,因而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在我国依然存在。在改革进程中,传统的工人、农民阶级因为利益的分化,衍生出很多阶层,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

11、很大的变化。这些不同的阶层间的利益矛盾虽说是非对抗性质的矛盾,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以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协调利益矛盾,实现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能够建成的根底所在。 四、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说明,利益和谐与否直接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质量和高度 利益和谐是“利益主体在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3(p2023)我们的改革是以成认利益多样化为前提的,利益法那么成为推动经济飞速开展的内在驱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飞速开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利益主体多样化的格局逐渐形成。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矛盾日益凸显。比方收入差距、生态问题、利益分化等等。经济、政治、文化、社

12、会、生态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根底性支持的同时,也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挑战,能否处理好这些利益矛盾,实现利益和谐直接关乎和谐社会建设的质量和高度。 1.经济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根底,经济利益分化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质量。经济利益是人们之间对社会财富占有、支配的关系。实践证明,人们的经济地位不同,在社会中具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也一定不同。经济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物质根底。因此,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要使人们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利益,就要“在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开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前提下,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和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相应提高,过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生活

13、。4(p32)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们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各种经济利益矛盾也相伴而生。比方说经济快速开展的同时,因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及资源消耗过快的代际利益冲突;经济开展中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导致的区域经济利益矛盾;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矛盾;中央与地方在经济总体规划与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健康运行,如果不能及时化解这些利益冲突,必然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质量。因此,“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根底。5要实现经济利益和谐,就要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开展社会

14、主义市场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开展方式转变。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先富带后富,把经济开展和共同富裕相结合;把经济开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结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从而真正使人民共享改革开展的成果,实现人们经济利益高层次的和谐。 2.政治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政治利益不和谐影响社会的稳定。政治与利益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任何利益主体进行政治活动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马克斯X8226;韦伯也指出:“政治就是争取分享权力或者争取对权力分配施加影响。6(p731)洪远朋教授认为,政治利益是“主体在政治领域中追求的权力、权利、地位、荣誉、声望等需要

15、的满足。3(p406)从洪远朋教授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人们从事政治活动主要是为了政治利益的满足。在各种利益关系中,政治利益是核心,因为人们只有实现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才能充分享受对社会财富的支配权,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实现自己的文化利益等。因此要维护人们的政治利益,就要“在坚持四项根本原那么的前提下,使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宪法赋予的各项民主权利,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8(p3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平安、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主要表现为人们对政治权力的要求和权利的需要。当前政治利益不和谐

16、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益主体要求政治权力正确行使与现实中权力越位、缺位等现象的矛盾;二是利益主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日益提高与现行政治体制不能有效满足之间的矛盾,以及公民政治参与的自发性与政治系统要求公民有序参与之间的矛盾;三是改革中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非均衡的权利博弈与利益表达等等。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这些政治利益诉求如果不能有效实现,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的政治系统要提供足够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以满足不同利益主体参与政治事务的需求;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加强法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把权力关进笼子;要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说服教育等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政治利益矛盾,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人们的政治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3.文化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家园,价值利益冲突不利于社会形成合力。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