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道酬勤“三趟快车背后的故事一、香港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在香港的街头巷尾,问及老一辈港人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他们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关于“物资保障的点滴记忆。彼时的香港,初显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50年代的香港,出現繁荣的背后1949年,蒋介石快速败退。北平、上海、广州的富商、名流局部迁移至香港,为香港带来了资金、设备、专业人才和大量人口。1950年,香港人口已飙升至223万,超过一半的人口来自内地,推动了中小商业的繁荣,亦使其工业开始迅速开展。但同时,突增的大量人口日常生活所需也使得当时的香港有些不堪重负,其中尤以普通民众的温饱问题最为突出。香港急电,供货奇缺香港,这座城市
2、的命运,与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香港社会底层的工人生活很困难,香港又不时遭遇雨灾、风灾、火灾因大量人口移入,简易木屋迅速增多,大型火灾频发。每当这个时候,祖国内地就会及时送来赈济物资和款项,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由于港澳地区人口稠密、地盘小,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种植、养殖业,无论是基于地理还是血缘的关系,港澳同胞生活物资问题的最优解只能来自内地。那时候,香港市场供给紧张,市民所喜好的生猛鲜活品尤为短缺。清晨,香港市民常常提篮子、扛扁担蜂拥过关,近至深圳,远至广州采购。面对此情此景,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鉴于广东、广西货源缺乏,指示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向香港供给鲜活商品。50年代刚
3、刚建国,交通运输十分困难,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铁路零担车。由于没有专列,供给港澳的活口只能按普通货物运输,也没有适合装载活口的专用车厢,“零担车挂上哪列算哪列。这样不仅运输时间长,而且发车、停站、到达都没有固定时间,给活口的运输、押运、饲养、护理等工作,以及押运员的生活带来很多困难。此种运输方式造成活口“非战斗减员严重:活猪死亡率高达10%-13%;活鱼死亡率高达40%-70%。1959年1月15日,南海136轮从湛江装载生牛150头,运往香港,全部生牛装在舱面。该轮离湛江后遇到风浪,天气寒冷,海水打在舱面,生牛支持不住,相继死亡。最后清查共死亡145头,剩下5头亦接近死亡,损失约3万港元。196
4、1年夏天,一车活猪在武汉江岸装车后,转来转去,3天还没有离开武汉市,结果到达深圳时死亡率达70%;一节车厢活鸡,共486只,从武汉到深圳,只有16只是活的;一车黄河大鲤鱼,从河南许昌出发,还没到深圳就死光了。总理关心 ,“三趟快车诞生假设内地不能保证港澳市场的正常供给,不仅会影响港澳同胞的生活,也会影响国家外汇收入。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外汇支持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在西方经济封锁下,当时中国出口国家主要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中许多是易货贸易,获得的外汇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需要。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向港澳市场供给商品,可以直接获得自由外汇,因此港澳地区是国家对外贸易的一个重
5、要窗口。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国家有关部门认识到,要搞好活口对港澳的供给工作,切实做到“优质、适量、均衡、应时,就必须从运输这个环节抓起。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1961年11月,外贸部和铁道部联合召开“上海会议,拿出了一个“快运方案。方案的核心是赶香港早市。此外,要求沿途定时定点加水、加冰、上青饲料。铁路运输历来紧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紧张而周密的筹备,1962年3月20日零时,满载活猪开往香港的“621专列一声长鸣,驶出武汉江岸车站。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三趟快车的第一趟快车就这样悄然诞生了!第一趟快车的装车从头一天夜里就开始了,一共发了30多个车厢,其中20多个车厢用于装活大猪。“621开行5
6、2小时,两天后的凌晨4时左右抵达深圳北站,赶上了香港的早市。马上,香港的代理“五丰行报来喜讯:品货鲜活,特受欢送!香港市民的反响非常热烈:“哇!祖国内地给我们送来这么多鲜货。1962年7月,“621运行100列之际,铁道部上报了关于稳固和推广快运货物列车的经验的报告。周恩来总理在呈文上批示:“由上海、南京去深圳也应组织同样的快车。 随后,铁道部和外贸部联合召开“武汉会议。会议决定:“621按普客车序列更名为“751;从上海、郑州分别开出“753和“755。至此,“三趟快车体系正式形成,确保供港澳鲜活商品稳定成为一项根本国策。1964年,铁道部宣布“三趟快车为“货车之首,除“特快之外,所有客、货
7、车为之让道。“三趟快车的开行,使得运输时间由过去的8至10天缩短到了2至3天,解决了供给港澳活口运输时间长和停靠、到达不定时带来的各种问题,有效保障了港澳同胞的生活需求,同时也给国家创收了更多的外汇。1980年至1996年被称为“三趟快车最为辉煌的时期。承当着列车编组开往香港职能的深圳北站,每天都要接纳1000多卡的货物,50多条轨道停满了车厢。开行50多年来,“三趟快车为港澳市场输送了1亿多头生猪和活牛,同时还运输了10亿多只家禽,以及大量的蔬菜、水果、蛋品等,食品平安率到达了99%以上。从“三趟快车到“N趟快车伴随着全国性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供港澳鲜活产品也逐渐从铁路运输转向公路运输、水路运
8、输等多种方式。实际上,“三趟快车已经变成了现在每天行驶在港珠澳大桥上的“N趟快车。“三趟快车表达着中国政府对港澳地区的殷切关心,也饱含着祖国人民对手足同胞的深情厚谊。它不仅丰富了港澳人的四季菜篮子,也为两地的经济开展和社会安定提供了切实保障。半个世纪来,“三趟快车 创造了一个奇迹:不管是在最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是在动乱的“文革十年,不管是桥梁断裂、隧道塌方,还是华东华南发生严重涝灾,不管是铁路春运极为紧张,还是流行病毒肆虐的情况下,许多货车无法正常运行,而“三趟快车却始终风雨无阻,从未停驶。为此,“三趟快车被港澳同胞亲切誉为“生命线,它像一根动脉,把祖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
9、为血肉相连的历史见证。“三趟快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其运营好,光有“快车不行,还必须有好的“赶车人。二、不为人知的“赶车人“三趟快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其运营好,光有“快车不行,还必须有好的“赶车人。如今,来到曾经无数次奔波与驻足的站台,看着沉睡在水泥地里的陈旧钢轨,老押运员们冲动不已,仿佛再次穿越到了上世纪中叶那激情燃烧的年代“与猪同眠的日日夜夜活口押运是外贸行业最艰苦的工作。国家要求平安押运率要保证在98%以上。为了确保这个指标,押运员的工作对活口的饲养、治病和对车厢的清扫、冲洗等工作就成了平安运输与品质保证的关键。世纪60年代初,运输的车厢是用敞车搭架子、苫盖篷布改装的。押运员与活口均受
10、日晒、风吹、雨淋,遇上火车中途受阻或狂风暴雨天气,人畜都苦不堪言。后来改用棚车闷罐车,车厢窗户改成百叶窗,虽然可以避暴雨和烈日,但仍没有摆脱人畜混装的格局。押运员从带活口上车到送达深圳活口基地,不仅一直要与它们同吃同住,而且要全面伺候,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整个旅途中,押运员几乎不得休息,要时刻观察活口的动向,看它们吃得香不香?睡得是否安稳?要及时观察它们的睡觉姿势 、呼吸快慢 、神态好坏, 甚至粪便都要查看。一旦发现病情,马上进行护理。夏天,猪怕热,水得省着用,人可以不洗澡,猪不冲凉那么不行;冬天,豬怕冷,犯困时好“打堆,拱在一角摞几层,弄不好就有被压死的。为此,押运员一晚上要起来几回,把它们
11、赶开。无论春夏秋冬,一天要扫几次粪便,还要定时定站冲洗车厢。不仅因为保持清洁可以使牲畜少生病,还为了防止它们踩到粪便滑倒摔伤,争取把残次死亡率降到最低。1965年春天,柴建华从河南许昌猪场开始了押运工作。装猪专用站台距猪场有1公里远。生猪装车的头一天,她到车站做些准备,把所需要的饲料上好,水桶装上车。第二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喂过猪之后,场内各个路口由工作人员看守,使上车的猪一定要跟着喊号子的人走。那个叫号子的人,就是柴建华。这份押运员的工作,她一干就是几十年。从许昌到深圳的铁路线上,洒满了她的辛勤汗水,也承载了她的青葱岁月。当时押运活猪的车辆已经做了改良,不再是一层,而是上下两层,为半封闭式的,
12、上部有棚,底部可以透气,每层装50多头猪,每车厢约100多头猪。在车皮一端的上方,有一个约3-4平方米的小阁楼,是堆放饲料的地方,也是押运员休息的“卧室。在“阁楼里只能坐着,站不起来。夜里在小阁楼内的两个麻袋的缝隙之间睡觉,腿是无法伸直的。从1990年到2004年,押运员赵迪旗在京广线上臭烘烘的车厢里度过了14年。每次发车前,他在车厢里用几块木板钉个临时床铺,接下来的几天内他便与上百头猪同住,没有任何间隔,臭气熏天,鼾声如雷。直到后面几年,车厢内安排了一层简易的隔断,这种情况才有稍许好转。由于车厢内弥漫着浓厚的猪粪便气味,押运员自带的饭盒外都要裹上几层塑料袋,以隔臭味。车厢上层掉落的牲畜粪便夹
13、杂着汗水浸透衣衫,自己也免不了浑身恶臭。下车后洗澡时,连用洗发水洗三遍,头发还是僵的,即使换完衣服,臭气仍弥久不散。同样拥有十几年押运经验的张斌笑着回忆,到了广州后,自己一上公共汽车,车内马上要空一半,因为周围的乘客都会立刻走到另一头去。张斌指着手臂说,这种臭味已经渗透到押运员的每个毛孔,自己身上的味道直到退休几年后才慢慢消失。由于长期置身于潮湿环境、不能按时吃饭且吃不上热饭、常年吸入禽兽粪便灰尘,风湿、胃病和矽肺病便成了全国8000多名押运员的职业病。改革开放后,“三趟快车有了新型的人畜分开的专用车,押运员们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押运活鱼:从用脚增氧到微型水车“三趟快车开行一段时间之后,
14、除了传统的猪、牛、鸡、鸭、鹅,运送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证食品鲜活,押运员们想了许多方法,以运送鲜鱼为例,最初是用大木桶装,后来改用篷布围成一个个大水池,押运员穿着雨水裤,不停地用脚搅动水,以到达增氧的效果。后来,改用木棍在水池里不停地搅拌,许多人不仅手磨破了,甚至有的累晕在鱼池旁。即使这样,活鱼的死亡率依然很高。再后来,有人利用水车原理,把自行车改造成微型“水车,一路上全靠押运员轮班脚踩“水车,不停地用木板激活池水,给鱼池搅拌供氧,有效降低了活鱼的死亡率。不管酷暑寒冬,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不少人落下了“老寒腿的职业病。何家郎从1965年开始在湖南外贸食品调运站担任押运员。回想起当年的
15、情景,何老觉得很有意思:“有时候到了沿途车站,两个省的载鱼车厢都需要加水,车站只有一个水管,一停车,湖北人和湖南人就飞奔着抢管子,有时还会打架。港澳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很高,喜欢吃一些“鲜、活、生、猛的食品。老押运员周才喜说,当年运蛇很危险,蛇有时会从笼子里突然钻出来,一不留神就会被咬到,因此运蛇的押运员都变成了“蛇药专家。除了上述品种以外,黄鳝、大闸蟹、蔬菜、鸡蛋等各类副食品都曾搭上过“三趟快车。鼎盛时期,上车一看就仿佛进入了菜市场。押运中的颇多意外看似平淡的押运其实也有颇多意外。有一次751次列车到了停靠车站,押运员张斌满刚去打个饭,车却突然提前开走了。当时没有,眼睁睁看着列车开走,他只能坐下
16、一趟过路车,到前面车站赶上751。1980年至1996年是“三趟快车最为辉煌的时期。张斌回忆,那时常常刚押运完回到长沙,第二天马上又要上车,有时甚至刚下火车就有另外一列车在等着他了。2004年,从长沙北始发的751次列车悄然停运。押运员李国旗说,当时觉得“终于解脱了,但一想到751次从此不复存在,心中难免有些惆怅。“赶车人功成身退进入21世纪,随着珠三角高速网络的贯穿和货柜运输的兴起,铁路运送供港澳物资的优势不再。“三趟快车在跨越了近半个世纪后,圆满完成了特殊时期的神圣使命,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一张编号为0503016的深蓝色证件,上面写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供给港澳三趟快车铁路押运证,这是与“三趟快车同龄的范国强随身携带的证件。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