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开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开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开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根底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开展;没有
2、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那么根底牢;农村稳,那么社会安;农民富,那么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参加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开展;只有广阔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开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开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3、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根底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开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在看到“三农开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开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开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
4、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开展快,农村开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因病致(返)贫,因教致(返)贫现象还很普遍,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异,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开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
5、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到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开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效劳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开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
6、、上下贯穿的管理和效劳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开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开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开展的过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可以有所作为,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
7、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素质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开展观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具体表达。“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气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
8、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那么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一是加快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抓住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
9、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加强农
10、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阔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效劳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开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把开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增强“三化带“三农的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业、艰苦创业、返乡创业,大力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
11、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深入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采取“一个扶贫指导员驻村、一个科技特派员挂钩、一个工商企业帮扶、一个兴旺镇村结对、一个主导产业带动的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开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第四,三是加大农村根底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增加对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奉献,消化局部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时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根底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有: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根底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
12、调整国家根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根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局部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局部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激发全社会和广阔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开展农业的热情。在镇村布局规划完成
13、后,大力开展农村社会事业,稳固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成果,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和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效劳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人口和方案生育工作。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固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根本生活保障有关管理制度,努力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开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
14、措。是时代的呼唤,是广阔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一定要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政绩,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防止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防止高本钱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开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光明日报,2023-2023-19 2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3白跃世: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