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的传感器.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202931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的传感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的传感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的传感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的传感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3年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的传感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3年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的传感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的传感器 特邀嘉宾:中心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青连斌 中心党校博士刘海湘王荣启晏荣 中科院心理学博士侯瑞鹤 主持人:白全贵 要注意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心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中共中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确实定? 党的中心全会第一次提出并强调心理和谐,说明促进心理和谐特别重要,它是社会和谐的一个敏感点。 记者:六中全会,提出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这是中心全会第一次提出来的。为什么要强调人的心理和谐? 青连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社会心理就像一个传感器,牵动着人们的敏感神经,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会是深

2、层次的。全面贯彻科学进展观,也要求我们必需注意人的心理和谐。 以人为本,就需要注意促进心理和谐。以人为本,就必需始终把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动身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进展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进展为了人民、进展依靠人民、进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进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内在地包含了心理和谐、心理健康的需要。进展为了人民,必定要求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心理健康。 从促进提高民族素养方面来讲,也需要注意促进心理和谐。人的全面进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动身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进展,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民族素养的提高。这就要求,通

3、过大力进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素养。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加强人文关心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询问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养。 心理和谐,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根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努力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形成这样的生动局面,必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纽带。心理和谐

4、、心理健康能够大大增加社会分散力,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进展。 社会进展的关键时期是人们心理的敏感时期,需要人们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进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定带来这样那样的冲突和问题。一方面,党和政府要更加乐观主动地正视冲突、化解冲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削减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公民,也应当更加理性地面对各种冲突特殊是利益冲突。这就必需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促进心理和谐,努力形成一种理性平和的良好社会心态和心理素养。 目前社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个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为心浮气躁和急功

5、近利,就集体层面而言,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和社会卑视。 主持人: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现阶段的我国社会,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刘海湘: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分化、道德失范、价值多元化等也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也使社会进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这些心理不和谐的表现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就个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凡事盼望一蹴而就、立竿就要见影,缺乏长远打算和务实作风。例如,有些学者为了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虚构调查讨论数据,甚至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一些地方官员只关注增长谋取政绩,全然不顾由此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铺张问题等,都是这

6、方面的典型表现。 其次,就集体层面而言,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和社会卑视心理。相对剥夺感,即以他人或其他群体为参照物形成的心理感受,假设认为自身的经济状况或生活境况低于参照对象的对应水平,从而形成心理落差,认为自身利益被侵占、夺取的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状况客观上与少数富人形成鲜亮比照;另一方面,不断扩张的社会经济总量和持续的增长速度唤起了多数公众的内心生活期盼。这种由富有阶层较高的经济生活水准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以及内心更高的生活期盼,会引发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群体的高期望、高失落感和对社会的不满心情相对剥夺感,并且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被剥夺感不断发酵而快速膨胀,由此可能诱发仇富、对抗社会

7、等不正常社会心理。 社会卑视心理,通常表现为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存有偏见,实行不公正的区分对待态度,这与仇富心理恰恰相反,表现为“贱贫。如“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卑视,某些兴旺地区人们乃至地方政府当局对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们存有排斥和防范心理等。 主持人:那么,这些心理问题会对社会和谐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王荣启: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提出的“挫折攻击假说认为,当人们正在进行某种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扰,即遇到挫折时,简单诱发攻击行为。上述不良社会心理往往简单导致社会成员的受挫感,而这种不健康心理有可能给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害,带来连锁负面效应,影响社会和谐。这主要表现在: 引发社会焦虑。假设个人急于求成或受

8、到他人的不公正对待,将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加,使人们感到烦躁担忧、内心布满焦虑。由于个人利益的获得与所属群体亲密相关,因而获利较少的个体总是期望流淌到获利较多的群体当中,但这种流淌往往需要担当较大的时机本钱,个体在踌躇中形成焦虑感,又在焦虑中实行行动。于是,消失一系列不正常社会现象,如高校毕业生择业选择一元化,纷纷憧憬大城市和兴旺地区,文化资源拥有者不是沉下心思做讨论而是忙于“走学术穴,权力资源拥有者利用其优势到赢利机构兼职或制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停薪留职,以及有钱者花钱买声望等,这些社会地位不整合的状态反过来又加剧了这些人的社会焦虑感。 冷淡人际关系。相对剥夺感和社会卑视现象简单导致心理失衡,弱

9、势群体的利益要求和自尊得不到实现,会感到压抑、自卑、无助、受挫、孤立,使得该群体的社会心理趋于冷漠化,对社会问题及自己身边的人与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害,均持观望或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过分渲染人们之间的对立心情,形成嫉富、仇富心态,认为但凡富人皆有原罪,每一个铜钱都沾满了贫困者的鲜血。而急功近利的心理那么往往造就功利思想和自利心态,唯利是图,淡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简单导致短期行为和利己行为。全部这些不良心理现象,不断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淡。时而见诸报端的关于见死不救却讨价还价的报道经常让人既恨且忧,诸如此类的人际关系不和谐现象严峻背离了和谐社会关于“诚信友爱的本质

10、要求。 影响心理和谐的因素许多,收入安排格局变化,大量“潜规章的存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异等是其中的主因。 主持人:那么,造成上述不和谐心理的缘由有哪些? 晏荣:首先是收入安排格局变化的影响。随着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成员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一局部人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先富起来;另一局部人却走向社会的“边缘,成为弱势群体。 面对收入安排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尤其是在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的状况下,局部社会成员,特殊是利益受损的那局部社会成员萌生一些诸如不平衡、急躁、嫉妒甚至仇恨的心理也就比拟“正常了,加上平均主义思想的“惯性作用,这种巨大的反差就更明显了,相对剥夺感等心理也就由此而生。 其次是大量“

11、潜规章的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职业、收入等经济“指标渐渐代替了阶级出身等政治性因素,成为确定、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在某些人看来这甚至成了唯一的标准。于是,产生了一些一味追赶经济利益的、丑恶的、违反道德、违犯法律的现象,形成了许多的所谓“潜规章,增加了社会活动的本钱,形成了不好的社会风气,加剧了人们对自我、外部世界的认知冲突,影响了人们内心的和谐。 再次是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异导致心理不和谐。现阶段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但是,社会不同局部的变迁速度是不一样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经济层面的变化。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所说的“

12、文化堕距现象。我国就在经受这样的阵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各种思想价值观念传入,对建国后经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冲击。一些人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完全瓦解,消失了许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崇洋媚外的心理和行为。 最终是不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的影响。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群众传媒对各种社会心理的产生、进展起着不行小觑的作用。一些媒体或群众传播机构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以提高收视率、点击率为唯一目标,迎合所谓时尚、前卫的观念,夸大或放大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客观上对受众进行了错误的引导,特殊是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广阔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

13、了巨大的不良影响。此外,个体因素也是影响心理和谐的重要缘由。 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 主持人:对社会心理,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 侯瑞鹤:在保持自己内心和谐的同时,要特殊留意与他人和谐相处。正确对待他人,和他人和谐相处。 敬重他人作为和你一样的独特个体而存在。个体内心和谐的表现就是不卑不亢,一个人当他面比照自己地位低的人亢或不敬重时,相应地,当他面比照自己地位高的人时,就肯定会表现得卑微而生出奴相,所以,居高位者有无尊严的卑微者,居低位者有有尊严的自信者。我曾遇到过这样一名小企业主,当他面对下属时,总是趾高气扬,傲慢

14、无礼,认为是自己养活了他们,谈到员工时洋洋得意地说:“我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得干什么。他对自己的员工没有最根本的敬重,那么当面对他的上级领导时,他马上又表现出了另一副模样,马上鞍前马后地伺候,看人脸色行事,一副奴相,过分卑微,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怎么可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谈何保持自己内心的和谐呢。 敬重他人独特的成长历史和经验。这一点在个体内心和谐的表现就是对于他人所拥有的东西能安静待之,熟悉到你有你的拥有,我有我的欢乐。心理学的讨论说明:人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胜利归因于努力,把失败归因于环境;而把他人的胜利归因于环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这一点或许可以解释仇富和为富不仁现象,仇

15、富者认为是环境让自己失败,从而认为社会不公正,为富不仁者认为我是通过自己努力胜利的,谁穷是活该,与京城某位地产大亨所放言的“房奴是活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为富者有他奋斗、挣扎的艰辛和眼泪,为穷者也有属于自己小日子的得意与欢乐。你假设没有像对方一样体验过他的生活,你就没有权利对别人的行为指教导点。社会心理学家的试验证明白这一点,当我们坐在软软的沙发里指责别人时,却不知道自己假设面临同样的境况,却可能会做出和指责对象一样的破坏行为。这个试验提示我们,假设遇到类似不和谐大事时,我们是否应当少一些谩骂,多一些理性、冷静的分析并乐观地寻求解决方法。凡事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敬重他人独特的成长经受和生活经验,我们就更可能实行正确的方式对待他人,他人乐观的反应也会滋养我们的内心,这样一个人到达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怎么可能不拥有和谐的内心世界呢? 敬重他人独特的心情感受。这一点表现出来就是不要以自己的感受评价别人的感受,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是不敬重他人情感的生动表达,我们可以不认可别人的做事方式。但是谁也没有权利否认别人的感受,由于此时他的感受是真实的。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假设你现在对一件事怎么想都想不通,心情很是难受,找到了一个人盼望得到理解,结果对方说这有什么可难受的,想那么多干吗?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