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中国当代环境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当代环境教育的开展,环境问题、环境科学和环保先锋发挥了主要作用。针对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可采取加快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加快开展环境人文教育等策略。关键词:环境教育;开展动力;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23)070043021973年8月,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提出开展环境教育。北京大学及时响应号召,当年就在原地学系设立环境地学专业,揭开了中国当代环境教育的序幕。一、开展历程19731978年,中国当代环境教育艰难起步。在这个阶段,环境教育以促进环境污染防治为主要教育目标,以少数高
2、等学校和各级各类环保部门为教育主体,以少数在校大学生和城市重工业企业的干部职工为主要教育对象,以防治环境污染的自然科学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19791992年,中国当代环境教育初步开展。在这个阶段,促进环境管理成为重要的环境教育目标;环境专业从母系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立环境专业的中、高等学校不断增加;各级各类环保部门广泛开展在职专业环境教育;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的环境教育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公众成为重要的环境教育对象;以环境法学和环境管理学为代表,环境社会科学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1993年以来,中国当代环境教育快速开展。在这个阶段,环境教育开始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开展的要求;高等
3、环境教育持续快速开展,中等环境教育开始萎缩;教育部门不断增强对根底环境教育的领导,在中小学开设环境教育专题课;宣传部门广泛开展以“中华环保世纪行为主的环境宣传教育,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以“自然之友为代表的民间环保组织成为环境教育的新生力量;以环境伦理学为代表的环境人文学科开始融入教学内容。二、开展动力中国当代环境教育的开展,不是某个因素单独推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联合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环境教育开展的动力系统,其中,环境问题、环境科学和环保先锋发挥着主要作用。关于中国的环境问题,国内外学者作过很多专题研究,1989年以来的年度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也有一些官方的记载。民间那么流传
4、着一些环境民谣,比方:“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农田灌溉。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害上加害。这虽然说的是淮河流域,但也是中国许多江河流域的写照;虽然说的是水质变化情况,但也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到其他方面环境问题的开展历程。总体而言,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开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实践,积累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技能,培养环境保护的态度,并通过教育将获得
5、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传播出去,使新一代尽快掌握前人的实践成果,并在此根底上开始新的创造。有理想、有智慧、有反思能力的人,不会无动于衷地屈服于环境问题,而会因之迸发出更大的开展动力。但是,环境问题的刺激并不必然激发人的反响,环境问题的加剧并不必然激发反响行为的升级。因为,外来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做出反响。客观存在的环境问题必须经过社会建构,成为现实的社会问题,才能激发人们去应对。尤其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无法直接感觉到的环境问题,更是难以激发人的反响。因此,中国当代环境教育的开展,固然源于环境问题施加的外部压力,但尤其有赖于社会开展提供的内部动力。没有内部动力,外部再怎么压
6、,还是开展不成。环境科学是社会开展的产物之一,主导着环境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中国当代环境教育的起步阶段,环境教育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一些传统的自然科学,比方物理学、地学、医学等,较早开始渗透进环境教育的内容。在这些传统自然科学的内部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比方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医学等。这一阶段的环境科学是分门别类的,环境教育那么是分化开展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门别类的环境科学开始走向整合,在此过程中,社会科学也开始参与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融合,产生了一些综合性的新分支环境科学,比方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等。这些新学科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环境科
7、学的整合开展,使环境教育超越了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阶段,进入了整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新阶段。环保先锋也是社会开展的产物。他们主导着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将环境问题施加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促进环境教育开展的内部动力。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当代环境教育不是公众自下而上发起的,而是少数环保先锋、尤其是政治领域的环保先锋,运用自身能力或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发起的。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周恩来的远见卓识和果敢决策,中国当代环境教育不可能在“左倾错误仍在泛滥之时就开始起步。在其开展过程中,由于公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科学水平较低,参与环境教育的意愿与能力不强,环境教育开展所需要的经费支持、制度保障、科技支撑等,在
8、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环保先锋的争取、提供或创造。三、历史启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环境警示教育,激发人的环境忧患意识。这虽然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但是心理压力是前进动力的重要来源。这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经常用此名言劝诫自己和别人。这种做法也应该在环境教育领域广泛推广,特别是在环境问题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地方,要大力开展环境警示教育,用触目惊心的事实,让人直观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和危害。同时,也要引导人辩证、全面地看待社会开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防止因为对环境问题的不当揭露,让人产生愤世嫉俗、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换言之,既要让人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和危害,也要让人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鼓励作用
9、,引导人们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在防治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要加快社会开展,通过社会开展并在社会开展之中推动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开展固然源于环境问题施加的外部压力,尤其有赖于社会开展提供的内部动力。因为,环境教育开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只有在社会开展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提供。现在,有的环境教育者,怀着善良的愿望,片面强调环境权益,对开发利用环境的行为持有先入为主的反对意见。这相对于那种无视环境影响,把环境单纯当做索取对象的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进步。但是,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大量环境问题不是开展过度造成的,而是开展缺乏的产物,是生存压力转化为环境压力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片面
10、强调环境权益,而要拓展视野,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开展结合起来,既保护了环境,又促进了社会开展。要大力培养环保先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当代环境教育主要是在各级各类环保先锋的主导下开展的。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精英主导型的环境教育开展模式难以得到根本改变。鉴于此,要高度重视教育、影响、发动各级各类社会精英,将他们培养成为环保先锋,利用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资源,自上而下的推动环境教育。提出这种主张,丝毫不意味着自下而上推动环境教育是不重要的。环境教育开展的最终目的是普及于社会,惠及于公众。为此目的,自上而下的推动,自下而上的推动,都是必要的。但是,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尤其
11、是在社会开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环境教育适宜先走自上而下的开展路线。四、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30多年来,中国当代环境教育从鲜为人知到渐为人行,至今已经形成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多学科的环境教育体系。就组成要素的数量而言,中国当代环境教育体系尚比较健全。就组成要素的结构而言,中国当代环境教育体系尚不尽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根底环境教育薄弱,使得环境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其二,环境人文教育薄弱,使得环境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可以优先实施以下策略:以环境教育专题课的开展为契机,加快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2023年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明确
12、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都要开设环境教育专题课,按平均每学年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流学科课程相比,环境教育专题课的课时非常少。但是,能在根底教育课程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是中小学环境教育深入开展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克服渗透式环境教育的弊端,比方随意性、不稳定性等。由于各级各类中小学普遍难以新增专门环境教育师资,教育部门急需与环保部门合作,从现有教师中挑选兼职环境教育人员,开展在职培训。全国所有中、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要把环境教育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做好中小学环境教育后备师资的培养。与此同时,要尽快组织跨学科的环境教育科研队伍,进行环境教育专题课的教材建设,大力鼓励和
13、资助乡土教材的建设,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教育。以环境美育为切入点,加快开展环境人文教育。环境教育的学科结构,应该是人文与科学并重,其中,科学为人文提供物质根底和实证知识,人文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和开展方向。但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文教育整体衰落,严重制约了中国环境人文教育的开展。这突出地表现为:在根底教育领域,环境教育主要渗透在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教学中,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较少得到开展;在专业教育领域,理工环境类专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人文类环境专业非常少。而且,中国环境人文教育的现有内容以西方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为主,充满着西方的术语、理论和事例,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民性,难以深入民心。鉴于此,强烈建议以环境美育为切入点,培养人对环境之美的敏锐觉察力,引导人在直觉欣赏、即刻体验中培养环境情感。在谈论环境问题几乎成为时尚的当代社会,发现、欣赏环境之美,比发现、批评环境问题更具有建设性。责任编辑:徐光宗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