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安加拉河下游的人面像岩画A.L.Zaika 扎伊卡(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著张文静(赤峰学院)王晓琨(中国人民大学)张胤哲(长春光华学院)权乾坤(吉林大学)译【摘 要】安加拉河下游岩画数据库的信息相对完整,其中包括在 42 个岩画地点的 155 幅人面像岩画。根据不同的评估方式,这些图像的分类和年代学显示它们大致是同一时期的,并且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早期青铜时代(公元前 3000 公元前 2000 年)的奥库涅夫艺术有关。安加拉河下游的泰加森林部落描绘人面像的传统起源于石器时代,并延续近几个世纪。【关键词】安加拉下游 拟人化图像 风格分析 断代 民族交往 文化交流 一、前
2、 言安加拉河下游地区位于塔谢耶瓦河、通古斯卡河与鄂毕河之间的河间地上。它南北横跨 400 千米的区域,东西延伸长达 600 千米(图 一)。安加拉河下游流域的岩画研究已有长达 300 年历史,但直到二十世纪末,对该地区的探索仍有不足(Zaika,2005)。目前已获得42 个岩画点的资料,许多动物和拟人化图像以及一些典型的船只和符号岩画也被记录下来。本研究所分析的是一些典型的、单独的人面像,以及拟人化人物图像的面部部分(可能是作为面具)。在这种情况下,“面具”一词是指人的正面面部,而且,面具有一些夸张的特点及细节处理。过去的 15 年中已经调查记录了 155 种此类的图像(Zaika,2003
3、),其中,大多数图像是用红色矿物颜料绘制(图二),也有凿刻而成的。这些图像主要位于崖壁之上,也有在巨石上的(图三)。大多数图像位于这些区域的中心位置(玛尼亚、伊瓦斯金-克柳奇、卡门卡、维多姆斯基-贝克、穆勒斯基-巴洛克和“戈奥费兹克”岩画遗址点)。同时,在安加拉河下游的东部和西部地区还发现了一些单独的人面图像(图四)。本文得到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欧亚草原的人面像岩画研究以安加拉河与阴山地区的比较为中心”项目资助(编号:2017030312)。图一 安加拉河下游的研究区域(权乾坤、陈地成在原文基础上改绘)译 文DOI:10.16327/15-1361/k.2022.02.001草原文物20
4、22 年 2 期-110-图二 红赭石绘成的人面像伊瓦斯金-克柳奇 2 号岩画第一面(A.P.Berezovsky 别列佐夫斯基摄)图三 博古恰内附近的岸边巨石“戈奥费兹克”岩画(A.P.Berezovsky 别列佐夫斯基摄)图四 安加拉河下游的岩画遗址点(作者绘制)1西维拉岩画 2.尼兹尼和斯维德尼-布拉特岩画 3.尼科尔斯科耶墓地 4.尤斯特-塔塞祭祀遗址 5.穆罗兹纳亚 1-3 号以及穆罗兹尼-卡门 1-4 号岩画 6.奥莱尼-尤特斯以及莱布诺岩画 7.科卡伊 1-3 号岩画 8.维多姆斯基-贝克 1-3 号岩画 9.沙塔瑞 1-3 号岩画 10.卡门卡 1-2 号祭祀遗址以及卡门卡 1
5、-3 号岩画 11.卡门卡 4-5 号、泽尔古来 1-2 号、以及伊瓦斯金-克柳奇 1-3 号岩画 12.玛尼亚 1-3 号岩画以及玛尼亚洞穴 13 16.伊尔基涅耶瓦河流域遗址 17.“戈奥费兹克”岩画 18.穆勒斯基-巴洛克岩画以及穆勒斯基-巴洛克 1-3 号遗址 19.皮萨尼-卡门岩画以及克里米诺 1 号遗址 20.尤斯特-科瓦 1 号岩画 21.提莫科因-卡门岩画 22.阿普林斯基-波罗格岩画北A.L.Zaika 扎伊卡 著 张文静 王晓琨 张胤哲 权乾坤 译:安加拉河下游的人面像岩画-111-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该类人面像岩画进行描述、分类,并分析其中的典型图像,推断它们的文化归属和年代
6、序列,并评价它们在北亚岩画中的地位。二、拟人化人面像的类型岩画的断代是岩画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年代测定方法都已经被详细阐述过,其中包括考古类比、地层观测、风格分析、荒漠风蚀程度对比、刻划技术、结构和形式化分析,以及与年代确定的相似图像的比较等(Okladnikov,1959,1966,1971,1974;Formozov,1967,1969;Podolsky,1973;Sher,1980:170 256;Pyatkin,Martynov,1985:113138;Kovtun,1993;Molodin,1993;Devlet,1998:142194;Melnikova
7、,2002;Nikolaev,Melnikova,2002;and others)。为了推动岩画断代工作的进行,现有材料系统化非常有必要。根据在其他地区已经进行过人面图像分类的经验(Vadetskaya,1980:3949;Leontyev,1978:8997;Okladnikov,1974:7779;Okladnikova,1979:2654;Devlet,1997b,1980;Novgorodova,1984:4950;and others),安加拉河下游人面像岩画的造型与脸部轮廓的类型、复杂程度及其内外部特征等方面相关。安加拉河下游的人面像岩画造型可以细分为有轮廓(或有部分轮廓)和无轮廓
8、。具有轮廓的人面像岩画有四种类型:圆形、半圆形(抛物面)、心形和菱形(表一)。无轮廓的人面像岩画,其面部五官的刻画可以分为简单和细致两种类型。简单的人面像有样式化的眼睛和以点(坑)或圆圈表示的嘴,面部和外部没有纹饰和其他元素;细致的人面像岩画,其眼部瞳孔以“夸张”的同心圆和与水平组合的圆圈来表示,大嘴的内部有时填有短的竖线(“牙齿”),而在许多情况下,竖线会在嘴的下部(“胡子”)(Zaika,Emelyanov,1998)。人面像有各种内外部元素。外部元素通常会是带有枝杈的竖线(“分岔的线条”),脸上部的两、三个“角”状线条,放射状线条,以及脸部轮廓外部的额外轮廓。内部元素(“纹饰”)已被细分
9、为水平、垂直和组合类型(表二)。本研究涉及了 147 幅人面像岩画,其中包括51 个凿刻图像(“戈奥费兹克”、莱布诺、穆勒斯基-巴洛克和穆罗兹纳亚-3 号岩画遗址点),其余为赭石绘制图像。这些图像中,一半以上有完全或部分的轮廓,面部为心形轮廓的人面像占22%,圆形轮廓的人面像占 14%,半圆形轮廓的人面像 11%,以及菱形轮廓的人面像占 7%(表一)。无轮廓的人面像有 68 个,包括 41 个简单的图像,其中大部分为浮雕,位于岸边巨石的表面(图三)。所有细致的无轮廓面孔都是绘制的(图二),而且瞳孔用同心圆着重体现,其他诸如“牙齿”“胡子”或“分岔的线条”的元素也经常存在。这类人面像虽然多数集中
10、在卡门卡岩画点(表一),但在安加拉河下游的许多地方都能见到。这类岩画已经被确定为“卡门卡”人面像岩画类型(Zaika,Petrovich,2000:135)(图五,1、3、4、7、8、10-12)。许多人面像是拟人化人物图像的面具部分,这些拟人化人物图像可以被分成两种主要的类型:正面像和正侧面像。正面像显示正面的脸和身体,而正侧面像显示上半身的正面和下半身的侧面(图六)。这些图像是“立体的”(有着轮廓或剪影式的身体)或线条状的。安加拉河下游的岩画有许多身体轮廓为近似三角形的图像,其中有的为剪影式。这些人物图像通常有宽阔的肩膀和非常细的腰,四肢对称地分布于身体的两侧,胳膊舒展地放在两边或垂下来,
11、双腿膝盖弯曲,并且和脚跟一起构成一个菱形。或者双腿分开,长度较短,与身体不成比例。我们将这种图像归为一类特殊的亚型,称为正面对称图像(图七)。草原文物2022 年 2 期-112-岩画 遗址点有轮廓无轮廓总量%细致简单皮萨尼-卡门11132穆勒斯基-巴洛克223351510戈奥费兹克48334530玛尼亚542131510伊瓦斯金-克柳奇13461410卡门卡547132920沙塔瑞221维多姆斯基-贝克615241812莱布诺111穆罗兹纳亚12254总量162032112741147100%11142271828100表一 安加拉河下游的人面像岩画元素总数数量%外部41387.564161
12、716.0外部2465.6372203230.13143.89118574037.0表二 不同类型的拟人化人面像的内外部元素A.L.Zaika 扎伊卡 著 张文静 王晓琨 张胤哲 权乾坤 译:安加拉河下游的人面像岩画-113-在拟人化人物图像的主要岩画类型中,“小神像”(“楔形”图像)和具有不规则身体的图像被刻画居中的位置。“楔形”图像的身体为正视图,且为楔形,四肢完全或部分缺失。第二类具有不规则身体图像的特点则是身体下半部刻画的含糊不清(图八,9)。对拟人化人物图像的分析表明,面部造型为菱形的图形,其数量很少,且大部分为绘制而成。几乎所有的菱形面孔表现的都是拟人图像(正面的线条状图像)的面具
13、,而且这些面具都没有纹饰(图七,2)。外部元素包括头顶两侧的“角”,其中有两个图像的头顶为“分岔的线条”。半圆形(抛物面)面孔集中在该区域的中心部分,多为绘制而成,且多数是有轮廓的正侧面像和“小神像”的面具(图六,2、14;图七,6;图八,1、4)。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图像中,颈部通常被描绘出来,面部有内部元素水平线,也有外部因素头顶两侧的“角”。圆形的面孔也出现在独立的拟人化人物图像中,表现的是具有轮廓的正面线条状图像的面具部分,很少有身体为不规则图形的造型。但在“小神像”和正侧面像中,这些图像是个例(图七,16;图八,8;图九,12、15;图一)。它们具有水平元素的特征,但很少有内部元素与
14、各种类型的“角”的组合。整个区域都有心形面孔的人面像造型,它们多数是独立的图像。在少数情况下,这些面孔充当拟人化正面像的面具(图五,13;图七,5、10;图九,6)。这些图像以垂直元素为特点,内部组合元素不常见,只有两个图像的面部有水平的元素。外部元素包括“分岔线条”和垂直线,其中内部642121514.210112119.8235109.511121611106056.5图五 安加拉河下游岩画中的“卡门卡型”人面像(作者绘制)1、2、8、9.卡门卡 3、4、6、7、12.伊瓦斯金-克柳奇 5.穆勒斯基-巴洛克 10、11、13.维多姆斯基-贝克 这个术语由 D.G.萨维诺夫(Savinov,
15、1997)提出,后改称“楔形”图像(Savinov,2000)。12345678910111213草原文物2022 年 2 期-114-一幅图像以射线的形式作为外部装饰。“卡门卡型”的无轮廓人面图像主要集中在该区域的中心部分。这种类型的人面图像通常伴有心形的造型。这些图像面部的典型特点是,有外部的“分岔线条”和内部的垂直元素(图二;图五,1、3、4-8、10-12)。应特别注意上面带有部分轮廓的心形面孔,这一特性使其能够归入心形面孔的这个类别。然而,从类型和统计分析的结果以及其复杂程度和内外部特性来看,这些图像应归于“卡门卡”无轮廓人面像类型(表三),因此,将这种带有部分或完整的心形轮廓的精致
16、人面像归入拟人化图像“卡门卡”类型中是合理的(图五,2、5、6、9、13)。三、年代测定以及文化年代归属类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人面像经常出现在同一幅岩画中(表四),这意味着它们是同时期的(Zaika,2001b)。可以通过对岩画地层和平面图的分析,对岩画技法的比较,以及对岩画保护程度的分析(生锈度、钙质涂层、岩石表面平整度),来对这一推论进行佐证。年代最早图七 北亚艺术作品中的正面对称拟人像1、2、5-7、10、11、16、18、19.安加拉河下游(Zaika,2003)3、4、13-15.齐斯贝加尔地区(Okladnikov,1974)8.勒拿河中游的提纳亚(Kochmar,1994)9.卡拉科尔,阿尔泰(Kubarev,1988)12、20-23.米努辛斯克盆地(12-(Pyatkin,Martynov,1985)20.(Leontiyev,1985)21.(Leontiyev,1978)22、23.(Vadetskaya,1980)17.绍穆什 IV,西西伯利亚(Studzitskaya,1987)图六 亚欧大陆岩画中的一些侧面像和正侧面像1、5、11.勒拿河上游(O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