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05152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道酬勤“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孙子文 林芝摘 要:新时代,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互联网正在实现纵深交融与横广覆盖的深刻变化。在这一大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高校作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挑战,创新思政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新模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开始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它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的新模式。各种微平台已经介入了人

2、们的工作和社会中,甚至对我国经济转型开展有极大的影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同时,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在这一背景下,“微思政正是以“微平台为依托,探究一种将生活点滴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互联网对于时事热点、社会与生活等资料的捕捉显然更快,可在短时间内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题材以及主流意识形态三者有机融合。鉴于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知乎、微信等软件的频率不断提高。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更需要将其与“微媒体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有

3、青年。一、“互联网+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机遇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介固有的缺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带来了许多机遇。一互联网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的局限性就空间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学资源的获取有一定难度,实现多地方的资源共享也困难重重。此外,时代开展,资源的更新换代也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而在互联网的普及之下,海量信息资源出现,信息平台开放,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能完成传统课堂教学的各种知识灌输,又能借助于移动设备,通过微信、微博、知乎等软件,突破课堂教学所需的固定上课地点的限制,实现空间学习的随时性。“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资源获取更为便捷,资源共享更为简易,打破空间限制,实现了

4、多平台多渠道的教学模式。就时间来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依托于班级授课制,思想政治教学时间中,课堂时间占极大比重。随着互联网的开展,学生可以借助于软件获取以往在课堂上才能获取的知识,同时随着知识的细碎化,防止了大量知识的同时灌输,通过学生的细碎化学习,时时灌输着主流意识形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互联网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局限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在对课堂上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讲授的内容局限于课本和教师。就课本而言,课本的内容更新周期较长,课本的内容容易趋于陈旧,学生难以认同甚至不愿意去接受,从而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引导的力量。而互联网的开放性打破了以往教学内

5、容的有限性、滞后性的困境。就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都有自身的立场与价值判断,甚至对于同一概念、语句、书本的解读都有不同的想法,这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而對学生而言,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风格喜爱也不一样,互联网能为学生提供不同风格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知识也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在各种信息平台中自主选择,更能拓宽视野、提升知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同时,参考了更多学生意见的教材选择,也更加全面客观,有利于教材的更新换代。三互联网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刻板的局限性传统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倾向灌输为主,学生倾向接受知识这里并不否认灌输的作用,但同时强调疏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给人留下了刻板、晦涩的印象。

6、而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更能通过微信、微博、QQ等微平台与教师实现互动,表达想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不断改善。其次,我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多是敬畏教师,表现在学生把教师看作长辈,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倾向隐瞒自己的想法。而在互联网之中,学生与教师无需面对面即可沟通,更易实现平等的交往,再配合深入的现实交流,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具有亲和力与针对性。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受到挑战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掌握着教学的话语权,对课堂内容根

7、本上都具有唯一的解释权,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着主导作用。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并不存在具体的话语主体,或者说不存在单一的话语主体,人人皆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人去思索和辩驳。每个人兼具意见表达者与思想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各种声音交织缠斗于网络中。在这样纷繁复杂的话语环境中,教师的话语分量就容易减轻,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导致教师的权威性受到进一步的挑战。二传统教育模式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此种模式导致大学生虽是课堂的重要成员,却难以融入到课堂之中,对于课堂仅仅抱着应付心态,寄学习于背诵之中而

8、忽略了思考。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不再呈现出单一的垂直传播结构,而是一种网状结构,教师与学生都在同一个网状结构上,缺一不可,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个体间实现了动态的双向互动,固有的屏障被打破,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播的渠道多元化,进而使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受到冲击。三大学生思想的纯洁性受到挑战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发布传播迅速,本钱低。海量的信息和多样化的信息接收渠道使得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如个人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产生扭曲的价值观。互联网的开放性实现了跨越空间的交流。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之中,不仅存在着碰撞与融合,也存在渗透。大学生群体属于我国的未来的中坚力量,也是西方思想

9、渗透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大学生群体普遍处于象牙塔内,社会经验较少,并且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网络中形形色色的思想缺乏价值判断与选那么的能力,存在受到不良思想侵蚀的可能性。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运用微平台,将生活点滴与课堂相结合,能够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内部自我意识较为强烈,步入成年不久便面临外部国内外复杂环境,因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开展特点,才能具有主体针对性,并且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开展。“互联网+教育,决定变革的永远不

10、会是“网,原出发点只能是“人1。大学生就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因此,课程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开展状况,积极引导学生的三观,以将培养其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有青年。对于思想出现偏差的学生,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持续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课程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知识储藏极大影响教育成效。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尤其需要合作更新教育观念。在这一过程中,老教师更好地适应新的操作,新教师能得到前辈的教学经验指点。同时也要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网络技术能力,尽早学会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此外,需要完善问题反响机制,重视学生们提出的意见与评价,同

11、时积极地改正、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过程1。二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需要借助于一个完善的平台作为载体,为参与者创立教育空间。统一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以让优秀的教育资源不再专属于个体单位,能够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师资。同时,也能够尽最大的可能调动每位受教育者最大的积极性,让每個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地点、专业的限制去聆听自己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课堂。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个平台上共同分享与讨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新视角,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共同开展。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首先,大学生自身应该重视实践,将理论融入

12、到生活中,在实践中更深切地体会为什么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争当国家的主人,为中华之崛起、富强而努力奋斗。其次,教育主体要利用“互联网+平台与教育客体保持互动联结,融入到教育客体的互联网“圈子中。通过平台不定时地推送正能量的教育信息,做到线上线下同向同行、交相辉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与互联网融合2。最后,教育平台管理者需要对互联网环境采取适当的管控,防止有害信息的渗透与侵蚀,以此来降低互联网中不良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四、结语“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以各类“微平台为依托,推广“微思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落实做细,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同时也要确保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并争做四有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参考文献:1喻菊,刘传俊.面向“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31:165-168.2徐园媛,胡亚男.“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44-1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