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访辽金赤峰窑|辽金钩窑花浇执壶 赤峰窑又称缸瓦窑,位于内蒙赤峰市西南60公里的缸瓦村,辽金时期是我国北方的著名窑场。我们驱车前往,一条土路,颠颠簸簸,汽车过后,黄土飞扬。道旁田野里青绿色的玉米,长势喜人,看得出这里土地肥沃。缸瓦村南北为起伏的丘陵,看上去一片灰青色,中间是一条狭窄的长地。高坡路旁赫然立着“缸瓦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下坡处为保护遗址建起一条长长的石坝,以防止雨季窑址遭洪水冲刷,旁边是干涸的河床。山脚下一座北方罕见的龙窑遗址,静静地横卧在河床的对面。 当年参加开掘的赤峰市博物馆馆长刘冰告诉我:赤峰历史灿烂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北方文化之源,是“中华第一龙和“中华第
2、一风的故土(距今约6500年前)。我们曾前后三次对遗址进行开掘,遗址分布着大量马蹄形窑和一座龙窑,从采集的标本看,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瓷和三彩器。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此处为辽代官窑。 窑场周围制瓷资源极为丰富,南有乌台图河,地下水充分,村中有古井,为制瓷提供用水保障;南侧山中贮藏大量的制瓷原料,至今仍在开采;山上林木茂密,为烧瓷业提供充足的燃料;离窑场10余公里处的松山州为辽代商贾聚散地。这些客观条件使赤峰成为“草原瓷都。 据说在此从事制瓷的工匠都是汉人,大多是从磁州窑、定窑等处俘获或迁徙而来的。公元916年建立了辽朝,不断地对中原进行侵扰,把俘获的汉人作为奴隶,使之从事农业
3、生产。辽史兵卫制载:辽神册六年(921年)耶律德光“略定州,俘获甚众。辽统治者向宋廷学习,设置官窑,同时开始制造一种低温釉陶,后人称其为“辽三彩,它是直接受唐三彩工艺影响开展起来的。 在金代晚期地层里,曾发现了在瓷器盖上写着“泰和十年铭纪年错误的怪事。泰和为金章宗年号,在位仅有8年,所谓泰和十年已是金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年)。这说明汉族窑工不关注金统治者,甚至年号写错了,竟全然不知道。我猜测金晚期此地已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期,年号写错可能是窑场出现了松散和失控的状态。 契丹建国后,在赤峰的上京建造城郭,开创了游牧民族在草原建立都城的先河,此后辽上京作为契丹首都历时20余年。辽亡后,金国迁都燕
4、京,此城渐被废弃。契丹营建国都的同时,积极向外扩张。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被迫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辽圣宗文武韬略,对宋战争屡屡得胜,公元1104年与宋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由此形成了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割据局面。 契丹王朝日益强盛,幅员不断扩大,幅员万里。汉人生活在南部,以农业为主;契丹人及其他北方民族生活在北部地区,以畜牧业为生。为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辽太宗制定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一国两制的统治方法,并在辽中央统治机构里,设置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系统。 契丹有崇拜太阳的习俗。皇帝的官帐坐西朝东,设在皇帝左面的办事衙署遂称“北面官,其官吏一律是契丹贵族,
5、掌管契丹的一切军政大权。而设在皇帝右面的办事衙署称为“南面官,这是为统治汉人而仿照唐朝官制设立的,其官吏主要是汉人,但也掺杂契丹贵族,但凡作南面官的契丹人也被称为汉宫,需穿汉服。与此同时,辽上京城也由南北两城构成,南城为皇城,北城为汉城,两城之间隔一墙。 契丹贵族墓出土的大量文物档次极高,几乎都有金银等重要礼器出土,不少可能是中原奉送的贡品。他们也效仿汉人厚葬,将生前的荣华富贵带入阴间继续享用。令人冲动不已的是我在博物馆内看到陈列的辽代大木床,这是我所见到的中国年代最早的古木床,造型生动、简洁,实用性强,可见契丹贵族生活已汉化。在墓中还出土了不少围棋,这是汉族士大夫阶层中盛行的娱乐活动。这说明
6、契丹贵族阶层已深受汉族文人雅士的生活影响,“一国两制也促进了两种文化的自然融合。 早在1940年,日本人小山富士夫对缸瓦窑遗址进行过调查,1943年黑田源次、李文信试掘,确定了窑址和规模。1944年5月还进行了为期15天的开掘工作,发现黄色矿石窑具,出土了匣钵、支具等。小山富士夫写了赤峰的乾瓦窑简报。他们称缸瓦村为“寒村,他们住在离这里10余里的猴头沟乡,当时日本面临战败,整天提心吊胆、偷偷摸摸地挖掘,晚上饮酒壮胆。挖掘后装了好几车运到日本去了,当地老人至今还记得。我回沪后请人到上海图书馆查找这份日文赤峰的乾瓦窑简报,但遍寻无果。现在缸瓦村农民并不算富裕,他们依旧住在普通平房里。 此后,我国考
7、古学者李文信、李逸友、苏赫等前辈又屡次对缸瓦窑进行调查并发表了研究论文,中国陶瓷史等有关书籍在介绍缸瓦窑时采用了上述学者的材料。1995年起内蒙古考古所、赤峰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对缸瓦窑遗址进行过3次开掘,共有9处,面积达550平方米,清理出辽金代灰坑、作坊、窑址多处,对缸瓦窑有了新的认识。 在赤峰窑笔者看到众多窑炉、火墙遗迹,以及多处瓷片堆积场,这里瓷片质量较差,大多为粗白厚胎瓷,但匣钵不多见,也没有中原及南方烧制的芒口器。也许辽金时,这里已采用覆烧技术。质量较高的瓷片,当地老乡发现后,就收藏起来,高价待贾,一块好点的瓷片,卖给日本人、韩国人可值好几百元,农民将其作为一种副业收入,我在村里田头
8、亲眼见到不少被盗挖的洞穴。村民拿来的精细瓷片,有的甚至可与定窑瓷相媲美。有一件辽三彩龙头的建筑材料,色彩艳丽、工艺精致,造型生动,可能是建造宫殿或寺庙时用的,令人对赤峰窑刮目相看 赤峰窑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风首瓶。赤峰辽应历九年(959年)驸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款盘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窑产品。 现藏首都博物馆的辽赤峰窑白釉剔花梅瓶,高425厘米,腹径19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10厘米。此瓶胎为淡黄色,施有白色化装土,釉色微黄。小口外卷成唇,短颈,丰肩,斜腹,往下渐收,外撇小平底,圈足。肩至腹部刻划黑地白花图案,花纹为四叶牡丹和缠枝
9、牡丹,花朵饱满,剔花刚毅有力。下腹刻划一圈线条简洁流畅的复瓣仰莲。整个器形及装饰皆精致优美,为辽瓷中之珍品。 值得指出的是:赤峰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过陶器艺术的兴盛时期,整个东蒙草原到处都发现了陶器,可见这是北方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我见到了大量彩陶,全都采用传统手工制作,纹饰精致美观,构思奇特,内涵深刻。赤峰彩陶几乎包括了人类使用的全部生活用具,适用于本地农耕与畜牧、狩猎相结合的经济形态。 辽金王朝所创造的辽河文明在不断地激浊扬清中为中华文明增加生机。如今契丹后裔在当地已不复存在,但契丹王朝的风骨与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责编:耕生) 注:第65、66页辽代陶瓷配图系本刊资料
10、。 相关链接: 辽代陶瓷大致产自以下窑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往南一公里的辽上京临潢府皇城内的林东辽上京窑,以烧制白瓷和黑瓷为主,同时还烧制少量绿釉陶器;位于辽上京临潢府故城西南一公里,以烧制三彩陶为主的林东南山窑;位于林东镇往西约二公里专烧茶叶末绿釉和黑釉等大型粗瓷器的林东白音戈勒窑;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南六十公里的赤峰缸瓦窑,以烧制白瓷为主,包括白地黑花器,还烧三彩及单色釉陶器;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往东三十公里太子河南岸的江官屯窑以烧粗白瓷为主,也烧白地黑花和黑釉瓷器;位于今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务村的北京龙泉务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褐釉瓷器;位于北京密云的小水峪窑和房山磁窑务窑,以生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还有少量青瓷出土。 辽代制瓷业受中原影响,主要生产白瓷,也生产白地黑花瓷器和黑瓷,其产品沿袭着定窑和磁州窑风格,但也别具特色。尤其是从民窑釉陶开展成特色鲜明的辽三彩和各种单色釉陶器。(摘自陈进海世界陶瓷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