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典籍里的中国》媒介仪式与文化认同研究_王静.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05651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籍里的中国》媒介仪式与文化认同研究_王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典籍里的中国》媒介仪式与文化认同研究_王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典籍里的中国》媒介仪式与文化认同研究_王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9SI LU JING JI YAN JIU 典籍里的中国媒介仪式与文化认同研究文/王静 张晓燕摘要: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受观众追捧,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渠道。典籍里的中国用视频的形式展现纸质典籍,对话先贤,讲述故事,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唤醒了文化的记忆。本文从媒介仪式理论视角切入,分析典籍里的中国是如何在节目场景构建、符号选取、戏剧展演这一系列媒介仪式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构建国人的文化认同。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媒介仪式;文化认同目前,典籍里的中国研究,学界主要是基于文本视角,通过典籍内容的现代转化、综艺文本形式的呈现,在文本互动中打造

2、节目传播力、影响力与引导力;基于现代媒介再现文化经典的视角,以纪实性、审美性、戏剧性和多样性的有声语言传播文本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打造文化经典媒介化后的独特信息传递方式;基于叙事转向视角,将抽象文本的宏大想象到具象视听的微观感知,破解了传统文化时空传播的难题,展现古籍对当下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以大众化、通俗化、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拉近了文化经典与广大民众的距离,创新了已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表现形式,为同类型节目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现有研究主要基于文本视角、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叙事逻辑创新等角度分析。本文将基于媒介仪式的理论视角,重点分析仪式场域与文化认同、仪式符号与文化认同、仪式展演与文化认同三个

3、方面,试图探析仪式场域、仪式符号以及仪式展演是如何借助现代化手段来演绎典籍里所承载的文化记忆,是如何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继而让观众实现文化认同。一、仪式场域与文化认同仪式场域主要指有着仪式感的现场舞台空间。仪式传播处于特定的环境中,一方面可以为在场的观众营造仪式的氛围感,另一方面可以再现社会现实的物理场景,形成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可以共享和互通的情感空间。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对典籍的认识、筛选和重新架构,以虚拟现实、还原场景的方式营造文化认同的氛围。多方舞台共同呈现典籍的相关内容。典籍里的中国舞台共有四个演出区域和一条甬道,一号台为主舞台,主要展示与典籍和人物故事相关的

4、宏大历史背景、主要情节;二号台是主要人物富有代表性的个人空间;三号台分为上下两个区域,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不同时期的人物状态。每个舞台中间的甬道是相通的,同样作为表演区域,制造古今对话的场景。且观看区位于舞台连接中的空余部分,充分营造现场感,多舞台多空间的叙事使得戏剧表演更加充实、流畅,使得观众浸润在典籍的文化记忆中。例如开篇的尚书,通过演活文字,展现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开天辟地的精彩故事。主舞台是“大禹定九州”“牧野宣誓”等大场景,二号台是伏生的书房,三号台上层是“大禹治水”的场面,下层是伏生幼年读书的地方,甬道上伏生与读书人撒贝宁的古今对话,观众完全沉浸其中,仿佛真的“走进”了古籍中与先贤面对面

5、对话,内心深处情感碰撞引起共鸣。科技助力观众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更加让古籍在当今舞台上迸发出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典籍里的中国开篇便是当代读书人撒贝宁顺着光亮一步步走进古代书籍存放的场景,镜头衔接造就纵穿古今的场景,再借助特效将书中文字一一呈现在画面之中,冰冷的文字好似真的“活起来”了。音乐烘托舞台气氛,演绎故事的真实感。仅有视觉上的冲击感不足以震撼人心,听觉元素的烘托也不可或缺。场景的变换伴随着音乐的高调起伏,或舒缓,或激昂,烘托气氛,营造在场感的氛围,无论是台词的呼应还是音乐的起承转合,都牵动着观众的心,无形中实现一种情感的互动交流,加深观众对人物的了解、对古籍

6、的认识。70丝路经济研究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收获来自观众的超高评分和赞美之词,除去创意的节目内容,还有精彩纷呈的视听场景,使得节目极具观赏性,更有仪式感,从而吸引众多年轻观众。无论是多舞台的视觉呈现,还是科技助力的沉浸式体验,抑或是音乐台词营造的氛围,这无疑为观众呈现一场场视听盛宴,通过讲述古人是如何心系苍生、为国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用场域构建营造的氛围来唤醒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记忆,共建文化认同。二、仪式符号与文化认同赵毅衡教授在符号学原理推演中明确指出,“符号是指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文化类节目在媒介仪式构建过程中,通过各种符号的组合,对主要内容进行编码,观众在观看仪式时进行解码

7、活动,能够更好地感受仪式带来的深层文化内涵,再通过符号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来构建文化认同。典籍所承载的文化和人物是媒介仪式的核心,包括导演团队的典籍围读,典籍研究专家的深刻点评,人物扮演者的用心演绎,读书人跨时空交流的真实感。只有全方位充分展现典籍的价值,才能更深刻的诠释文化认同,以此提高观众的文化自信,典籍文化才能在新时代散发光彩。文化符号凝聚观众共识。典籍自身就是文化符号,从口语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电子传播,千年的流传赋予其庄重珍贵的特质,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更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典籍里的中国共呈现了十一本传承至今的古籍。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科技文明之鼻祖的天工

8、开物,记录家国情怀的史记,记录中华民族运用和开发物质历史的本草纲目,承载中华民族血脉的儒学之作论语,包含着智慧的军事思想和辩证法思维的孙子兵法,浪漫主义之源的楚辞,足迹遍及全中国的徐霞客游记,搭载上善若水的老子思想的道德经,传承中国人优良品德的周易,王阳明心学思想集中体现的传习录。相隔数千年的文化符号,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时,唤醒了观众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产生强烈的共鸣。人物符号黏合文化记忆。在现代媒介的仪式构建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人在适宜的时间点出节目的核心要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节目伊始穿插画面向观众解读典籍,再是与先贤对话,为先贤回应典籍的现状,最后对先贤介绍如今之中国,时空交错,与先贤甬道离

9、别。首先,节目主持人张嘉宁,落落大方,负责简单介绍典籍、掌控节目的流程以及向专家发问,让节目环环相扣,起到黏合剂的作用。其次,读书人撒贝宁,北大才子,知诗书而富有涵养。通过讲述故事,对话先贤,与护书人(典籍作者)实现跨时空对话,以新颖的交流吸引受众注意力。再次,扮演典籍人物的嘉宾,通过自身对书籍的理解来展示人物风采,仿若古人穿越时空来到当代,触发观众情感共鸣。然后,研书人的讨论环节,以维护书籍的权威性。相关领域的权威研究专家发表言论,发表自己对书籍的感悟。如史记篇中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长赵凯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写史是为了述往事以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读史是为了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个人、民

10、族的根与魂,以史明志,从专业角度来说明史记的重要性,以更加科学与专业的观点,贯通古今,述典籍之来处,评典籍之今用。最后,听书人。观众在戏剧表演时与舞台产生的互动。例如周易篇全场齐诵“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声音与画面的重合让人们沁润其中,收获的瞬时感悟与文化记忆更加深刻。在戏剧表演时,不论是文化符号还是人物符号,在编码时都载有特殊意义。观众年龄、学历的不同自然造就其对符号解码的不同,但在典籍文化的传播上,中国观众有着源远流长的共同文化基因,在解码过程中与节目产生的情感共鸣也就更加深刻,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文化记忆促进文化认同的实现。三、仪式展演与文化认同仪式展演就是文化以媒

11、介化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在特定场域展演古籍的仪式符号,进而成为维系文化传承和社会关系的纽带。电视媒介也是仪式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里的中国选择在大年初一开播,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也为节目增添了仪式感与神圣感,从侧面说明文化自信的重要以及我国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视。此外,节目通过仪式的展演来唤醒观众的文化记忆与情感,也承担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的重任。构建仪式身份以实现时空对话。涂尔干认为仪式71SI LU JING JI YAN JIU 是社会关系的扮演或戏剧性的表现。戏剧表现这个说法是非常精确的,因为在这个仪典中祭司被人们当成了祖先的化身;作为演员,他扮演的是祖先的角色

12、。节目本身作为一场文化共享的媒介仪式,构建了每一个人物的身份,赋予其戏剧角色的意义。通过在仪式中构建不同的角色身份来促进仪式的展演。例如上文提到的人物符号。撒贝宁不再是大众眼中的主持人身份,而是与圣贤对话的读书人。例如天工开物篇,李光洁不再是大众熟知的演员身份,而是古代科学家宋应星,观众也被带入其中,不再是现实社会的普通个体,而是仪式的参与者,仪式展演过程中的身份构建本就区别于日常生活,仪式所赋予其特殊意义。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对典籍和作者的故事演绎,情景再现作者的一生以及典籍的产生过程。通过舞台的搭建、演员的演绎,古今对话,将人们带回典籍所在历史时期,品读历史,感悟典籍。例如第一期,从袁隆平院士

13、的“禾下乘凉梦”到宋应星先生的“贵五谷而贱金玉”,天下富足梦不仅联接着两位古今科学家,更是“民以食为天”和“为人民服务”的古今相通。再通过镜头转换回到明朝,讲述宋应星先生从最初的奔赴科考,到实地考察撰写天工开物,再到造福百姓,地方官携百姓前来道谢的场景,再到孩童都在学习的场景,这份科学钻研精神沿承至今,最后通过对先生讲解今天的乃粒舟车等,让先生看见今日之中国,以解先人对后世之好奇。典籍人物的故事化使得历史人物更加丰满、真实。观众更有代入感,回溯历史,立足当下,总有一批科学家为国为民甘愿奉献、钻研、创新。如史记篇中的戏剧演绎首尾呼应。开篇的皇帝与结尾的炎黄两个部落的联盟,将司马迁大一统历史观与家

14、国情怀这两个特殊的民族感情处理得当,把家国情怀深深注入了每一个中华民族后世子孙的血液里。四、结束语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对典籍文本的现代化解读,充分挖掘出深藏在典籍里的古典价值和传统精神,与当下中国的时代主题结合起来,践行了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诉求。一期一会,感悟不同先贤人生,品味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从而触动观众的情感记忆。从台词到妆容再到场景,无不是精心考究,贴近史实。舞台演绎讲述与表演并存,既保留了典籍自身的文化韵味,又增添了典籍新的活力。讲述时更加文学,演绎时更加生动,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古人与今人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对接,这一创造性的节目唤醒了国人的文化基因,再

15、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凝聚了观众的文化记忆,强化了人们的文化认同。舞台场景的布局、文化符号的建构、戏剧展演的过程,无一不在诉说着典籍的故事,将我们中华民族缘起何处娓娓道来,豪情壮志的脚步未来又迈向何方。典籍里的中国新颖的呈现方式汲取了优秀的精神血脉,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信。所营造出来的“仪式感”构建了文化认同的小世界,增强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人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走向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作者介绍:王静,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张晓燕,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导师,副教授,文学博士,区域文化传播研究。)参考文献1 谢群,罗敏.

16、文本视角下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的价值引导路径 J.当代电视,2021(05):40-44.2 卜晨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媒介表达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J.青年记者,2021(12):87-88.3 贾士秋,周仁玉.文化转向中的经典重构与价值传播以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J.新闻爱好者,2021(10):54-56.4 王鑫.仪式建构叙事转换古今对话论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对文化经典的创新呈现 J.中国电视,2021(08):106-109.5 王泽晨.符号空间互动典籍里的中国的仪式化传播研究 J.视听,2022(03):61-63.6 罗杰.场域视语认同:竹枝词的西南少数民族图像空间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12):173-179.7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杨琰.网络文化类节目仪式化传播的策略探究以不曾遗忘的符号为例 J.今传媒,2022,30(02):47-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